☉湖北省远安县嫘祖镇中学 杨先禄
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并描述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现象看本质,并从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能让学生保持一颗充满激情的心,高效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教学活动大多是以围绕问题而展开的,问题是课堂的命脉,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主要源泉,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是开展探究活动的起始点,也是课堂最终的落脚点.在课堂开展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些兼具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借以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习兴趣.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全等三角形》这一节课时,首先,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出两幅几乎相同的图片,带领学生开展“找茬”游戏,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图片在图形、大小、位置上存在哪些不同点和共同点,并想一想如何来检验这些不同点?学生兴致勃勃地寻找着,这时候,笔者请学生回忆上节知识“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可以称为全等图形?全等图形具有哪些特点?”然后,笔者又提问:“现在老师手里有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不小心摔成了两半(利用多媒体出示两块碎玻璃图形),但是老师很喜欢这块玻璃,于是想到玻璃店照原样再配一块,是不是需要两块都带去呢?还是只带一块就可以?哪位学生可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问题的提出,拉近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引起了学生的认知需求,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他们陷入积极思考的氛围中,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也使得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情景的引领下渐进佳境,对于问题充满了浓厚的探究兴趣.
问题是教学的动力,也是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起点,其更能在某种程度上引导学生思维.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针对教学重点、难点,抓住一切有效教学资源,从新颖、新奇的角度,创设不同的问题情景,从而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创设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正是学生思维高速运转的时期,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不急于对问题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大胆的推测和假设,想出独属于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锻炼学生思维.
比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这一节课时,当创设了相应问题情景后,笔者请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和积累的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测和假设,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学生认为对于全等图形的论证,可以通过折叠、对比、平移、旋转等位置的变化,来推测两个图形是否具有全等性质.而对于“玻璃问题”,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分歧,有的学生认为一块玻璃就足以配出所需的整块玻璃,他们的理由是根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利用角和边的关系可以用一块玻璃解决问题,而有的学生则认为需要两块,认为两块玻璃原来虽是一块完整的个体,但是在碎了之后,其中任何一块不足以代表一整块,因此需要两块.二者针对此问题争论不下,两种不同的看法,大大活跃了课堂氛围,为了让学生得出更加准确的答案,针对学生的猜想,笔者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在遇到此类问题时,是如何解决的?此问题与本节知识点存在哪些密不可分的联系?
对于问题进行大胆的推测和假设,有利于学生对问题和知识点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帮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体系构建数学模型,形成抽象的数学逻辑思维,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当学生对问题结论进行了大胆的推测和假设后,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针对自己的结论多角度进行论证,在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找出自己在猜测和假设中思维出现的空白点和错误点,完善和发展思维.
比如,在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究《全等三角形》问题情景时,针对学生的猜测,笔者拿出实际的玻璃样板,请学生按照样板在硬纸板上画出来,在画的过程中,进一步论证自己的结论.许多学生在画的时候,能根据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关系,自然地利用碎玻璃模型补成完整的一块玻璃.在原本觉得两块玻璃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利用一块补全画面后,觉得怎么可能用一块玻璃就能得出整块,非常吃惊和不解,这样的疑问,会促使学生对数学问题充满了浓厚的探究兴趣.而坚持第一种结论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自然地得出相关结论,并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为了进一步探究新知,笔者请学生裁剪出两块完全相等的三角形,在桌子上摆出不同形状的图形,想一想应该通过何种操作,能使其中一个三角形再次与另一个进行重合?学生积极地进行动手操作,在裁剪完毕后,学生先是开展小组间的讨论,集思广益,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后,学生几乎都能知道:只要是在两个三角形形状、大小相同的情况下,不管处于何种位置,通过平移、旋转和翻折等方法就一定能使二者重合.
在论证中,学生通过层层论证,能够加深对本知识点的印象.在学生自主探究中,教师也要给予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走出思维困境,保证论证过程顺利进行和相关结论的准确性,让学生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
经过对问题情景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渐进尾声,但是学生的思维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刚才自己的探究性过程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反思,学会查漏补缺,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强化思维锻炼.
比如,在探究性学习《全等三角形》时,学生通过猜想和论证,已经对本节知识点有了大致的了解和掌握,在课堂快结束时,笔者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刚才的探究性学习过程进行总结.首先,学生将自己在本堂课中学习到的知识点,与全班同学做了分享,例如,有的学生说:“在探究活动中,我知道了全等的定义,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有的学生说:“通过观察图形的特点、对应关系我们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到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对应角的规律.”还有的学生说:“在上一节课中,我本来对全等的知识点掌握的模棱两可,通过这节课亲自动手探究,我已经扫清了上节课的疑点.”然后,学生根据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做了相应的总结,有的学生说:“在探究活动刚刚开始时,我的思维还处于散漫状态,不愿意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但是我发现同桌特别认真,想法也很全面,这时,我意识到了自身的差距,于是立即调整状态,迎头赶上.”也有的学生说:“平时,我一直在怀疑自身的能力,做事情很不自信,但是在这节课中,我发现自己也有许多新奇的点子和想法,觉得我并不比别人差,我是可以的.”通过总结和反思,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在探究活动渐进尾声的时候,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探究活动评价机制,并在评价中进一步完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找到自身的思维亮点和不足之处,学会学习其他学生的思维方式,拓宽思维,提升思维.
总而言之,开展探究性教学能有效地发展学生思维,并让学生在探究中,进一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自我总结反思能力、问题意识.在教学中,教师也要不断更新自身教学理念,完善知识体系,强化技能学习,积极运用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切实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