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梅朋先生的食用菌著作与贡献简介
——纪念陈梅朋先生逝世50周年

2018-02-01 12:56贾身茂
食用菌 2018年4期
关键词:草菇银耳香菇

贾身茂

(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8)

陈梅朋先生,男,汉族,湖南郴县人。生于1902年,1968年在“文化革命”中被迫害致死,享年66岁。陈梅朋先生1919年毕业于法国都鲁斯大学农学院、中法大学陆汉克学院,1926年获法国都鲁斯大学博士学位,1927年后在德国史都德卡德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他是中国第一代从事食用菌研究的专家。1954年,陈梅朋先生在上海市国营华漕农场(上海市农业试验站和上海市农科院的前身)建玻璃温室8座,1955年进行草菇引种和纯种分离研究。1956年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60年任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上海市园艺学会副理事长。他对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国食用菌产业技术的开拓者。

2018年是陈梅朋先生逝世50周年,特介绍陈先生20世纪50年代的食用菌著作与贡献,以示纪念。陈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撰写有4册专著和5篇论文。

期刊食用菌文章5篇

谈谈蘑菇的栽培技术[园艺通报,1957,1(3):59-62]

该文在正文前介绍了蘑菇的别名(西洋菌和洋蘑菇)、分类地位、营养价值、栽培简史,还介绍了上海市是从1935年开始栽培蘑菇的,到1955年栽培蘑菇的专业场所有10所,栽培面积3666.67m2,年产鲜菇3万余斤。产品的80%是做罐头出口。正文共五部分:一、栽培室与栽培床,二、栽培蘑菇所需养料的调制,三、播种前后,四、管理,五、采收。

草菇在上海引种初步成功的经过及展望[中国农报,1957,增刊第3期,22-24]

该文由五部分组成:一、进行引种的动机与目的,二、引种初步成功的经过,三、对草菇在上海引种成功的展望,四、栽培草菇的方法,五、在上海地区栽培草菇成败的主要关键。

草菰在上海引种初步成功的经验[农业科学通讯,1957(5):281-283]

该文有两部分,其标题顺序为:栽培草菇的方法,在上海地区栽培草菇成败的主要关键。

福建银耳生产及其栽培技术调查报告(1959)

该文曾被《中国食用菌百科》(1993)一书引用(第6页),但无注明出处,笔者尚未查到此文。

银耳菌丝体分离培养菌种的研究[上海农业科技(食用菌),1979(1):1-5]

该文是陈先生逝世后公开发表的,由四部分组成。一、前言,二、试验材料和方法,三、实验结果,四、讨论和结论。

食用菌专著4册

《蘑菰栽培及菌种育制法》

油印本,封面印有:前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教授、前河南大学农学院院长陈梅朋著,上海大华农场发行:虹口公园旁江湾路广中路底水电路426号,陈安国缮,1950。上海图书馆有藏,50页,插图12幅。全书分四章14节:“第一章蘑菰(即松蕈)之形态与生活,第一节蘑菰之形态,第二节蘑菰的生活,第三节蘑菰化学成分及营养价值。”“第二章蘑菰之人工栽培法,第一节人工种菰之沿革,第二节日光空气温度湿度对于蘑菰生活之影响,第三节可供栽培蘑菰之各种废料及其优劣,第四节培养料之调制,第五节栽培场室及设备,第六节栽培法,第七节栽培及采收期间之管理。”“第三章蘑菰之病虫害,第一节有害病虫之种类,第二节防治方法。”“第四章菌种育制法,第一节原种菌种之培养法,第二节普通菌种培养法。”

该书有两个特点:一是在理论上,明确了蘑菇的栽培种和野生种的区别是孢子数目的不同,他在“第一章蘑菰的形态与生活”之“第一节蘑菰之形态(f)胞子”中叙述:“胞子生在菌褶两侧之特殊组织名担子体,担子体为柄棒状之柄,其先端生有两个小柄,各生胞子一粒,但野生之菌有生小柄四个,而生四粒胞子者。胞子为椭圆形褐色之微粒,微细至非肉眼所能察。”这可能是我国第一次把西方研究蘑菇之栽培种与野生种之区别的新成果,用文字写入我国的蘑菇栽培技术书中。特点之二是在应用上,将菌种的培养引入了二级扩大培养法:原种菌种培养和普通菌种培养,这为以后形成菌种三级扩大培养奠定了基础。

值得食用菌史学者进一步研究探索是该油印本,署名是“前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教授、前河南大学农学院院长陈梅朋著”,陈先生的这一段经历,过去未见有报道。该书发行者是“上海大华农场”,陈先生是否在大华农场工作过,也未见有报告。

《蘑菇和草菇》

该书未分章,由“蘑菇”和“草菇”两部分组成。蘑菇部分由“概说”“栽培法”“蘑菇的病虫害”“蘑菇的纯菌种培养法”“蘑菇贮藏和加工”五部分。草菇部分由“概说”“栽培法”“草菇草种的留种法及草菇纯菌种培养法”“草菇的加工”四部分组成。此书的特点是除讲授了一般生物学知识和栽培生产工艺外,蘑菇部分还讲了“蘑菇的纯菌种培养法”。草菇部分讲了“草菇草种的留种法及草菇纯菌种培养法”。该书1957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72页,插图42幅,引用文献中文4篇(册),英文4篇,俄文1篇。

《食用菌栽培技术问答》

该书包括“前言”“一、香菇(或称冬菇)”之问答77条,“二、蘑菇”之问答87条,“三、草菇”之问答31条。该书写作的背景是在食用菌生产上,由于几年来积极地进行了食用菌栽培技术的革新,用纯菌种人工接种代替了依靠孢子自然繁殖,以及用锯木屑代替木材种植香菇,用牛粪代替马粪种植蘑菇,促进了全国食用菌生产蓬勃发展,各地纷纷要求提供技术资料。因此作者将解答各地所提出的问题汇编成小册子,以供从事食用菌生产者参考。此书1958年由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共36页。

《食用菌栽培》

该书未分章。由“香菇”“木耳(黑木耳)”“白平菇”“茯苓”“银耳”“野生口蘑的调查研究及其栽培试验”六部分组成。本书的第一个特点是在“香菇”“木耳(黑木耳)”“茯苓”的栽培部分都有“旧法栽培”和“栽培技术革新研究”两部分,可见是作者对我国当时的大型真菌栽培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的。第二个特点是在“香菇”“木耳(黑木耳)”“白平菇”“茯苓”部分都有“纯菌种培养法”,而“银耳”部分中是介绍湖北漳县栽培银耳的经验。对银耳菌种作者是这样叙述:“关于用银耳纯菌种进行人工接种的方法,本站现已开始试验研究,并获得了初步的结果,就是已经培养成功了银耳的纯菌种,现在用这种纯菌种分别接种在栎树、白杨树的木段上以及接种在杉木的锯木屑中进行栽培试验,目前菌丝的生长情况是很正常而良好的,估计一遇气温上升,就有大量的银耳产生”“野生口蘑的调查研究及其栽培试验”部分包括:“一、产区概况”“二、产区的自然环境情况”“三、口蘑生长地区和口蘑的形态与分类”“四、采收和加工”“五、河北省沽源县口蘑产地的土壤气候”“六、关于野生口蘑的生长发育规律”“七、栽培试验”。该书上海农业试验站编(陈梅朋执笔),195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共107页,插图28幅。

以上这些食用菌文章和专著,是陈梅朋先生20世纪50年代撰写的,是他在10年中对我国大型真菌栽培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和进行技术革新试验成果的总结。此时期正值我国食用菌由传统栽培向新法栽培过渡的阶段,其著作的内容所阐明的理论和技术革新,无疑是一个创新的举措,它完善了开始于晚清时期的食用菌新法栽培的技术,包括纯菌种、人工选择培养料和科学管理,这些技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陈梅朋先生20世纪50年代的试验研究工作,是我国大型真菌科技发展历史研究重要的文献。

陈梅朋先生的主要贡献是对我国传统栽培的香菇、茯苓、草菇、木耳、银耳进行调查后进行了技术革新,纯菌丝体菌种分离成功,应用了三级培养扩大生产体系,并推广到生产上。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结束了我国五种传统栽培食用菌延续一千余年来由孢子自然接种栽培的落后局面,推广了人工培养菌种并人工接种、人工制作培养基,进行科学管理的新法栽培。同时成功驯化栽培了猴头菌、灵芝等,并对口蘑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1950年陈梅朋先生在大华农场油印出版的《蘑菰栽培及菌种育制法》一书中,记述了他分离蘑菇菌种和培养瓶装纯菌丝体菌种的工作,可能由于大华农场这个平台分离的纯菌种和培养的瓶装纯菌种只能本场使用,没有得到推广。1955年,陈梅朋在上海市农业试验站,又进一步研究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的制种和栽培技术,1956年应用组织分离和孢子分离的方法获得蘑菇纯菌种,得到推广,从而改变了我国蘑菇栽培一直依赖进口菌砖菌种的局面。1957年他首次以猪牛粪代替马粪与稻草堆制发酵后栽培蘑菇并获得成功,为我国双孢蘑菇栽培就地取材、大面积推广奠定了技术基础,这是我国双孢蘑菇栽培技术的一大创新。1955年他从广西引进草种,开始在温室进行草菇栽培试验,1956年他又从福建农学院引进草菇“草种”1 kg,栽培出菇后,分离出了草菇纯菌种,用此纯菌种进行栽培,首次在上海利用稻草试种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成功。1957年,陈梅朋先生开始研究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菌种分离与段木栽培。《通江银耳志》(1986)记述:“从1959年到1960年,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陈梅朋教授率陈国良、王曰英(女)到陈河乡进行用菌丝菌种生产银耳的研究,历时半年,室内栽培获得成功,室外栽培试验失败。”后经反复试验,银耳纯菌种的分离与制种方法稳定,室内室外段木栽培均获成功。同时他又研究银耳的木屑栽培方法,使银耳出耳率、纯度大幅度提高,这项研究1978年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大会上被授予重大科研成果奖。1957年春,陈梅朋先生又进行了香菇(Lentinula edodes)纯菌种的培育和香菇栽培的技术改新,同年冬季就培育出了纯菌种,并用纯菌种接种于段木与木屑的试验获得成功。这些试验的成果,一经宣布,立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所采用,于1958年3月底至4月初在江西景德镇召开了有11个省区100多位代表参加的会议,进行了用香菇纯菌种人工接种的实地示范。上海市农业试验站次年生产香菇菌种14万瓶供应全国各地。同时试用木屑代替段木栽培香菇,研究了香菇生长对水分、温度、湿度、树种等要求。1959年冬,陈先生以上海市农业试验站名义发文与龙泉县食用菌实验场合作,进行了27个阔叶树种的出菇对比试验。1960年木屑代替段木栽培香菇试验获得成功。该技术为节约木材和缺乏森林的地区生产香菇,开辟了新的途径。1959年陈梅朋先生在其著作《食用菌栽培》一书中记述了他进行的“木耳栽培技术革新的研究”结果,此研究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用纯菌种接种在木材上的栽培法,一个是用锯木屑做培养料的栽培法,这两个方法均获成功。1959年陈梅朋先生在其著作《食用菌栽培》一书中还记述了他采用木屑瓶栽美味侧耳(Pleurotus sapidus)获得成功。在药用真菌研究方面,1959-1960年,他首次在国内分离出茯苓(Wolfiporia cocos)、赤(灵)芝(Ganoderma lingzhi)和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纯菌种。1960年开始赤芝和猴头菌的驯化和人工培养研究,为国内开发利用药用菌提供了新途径。陈梅朋先生在担任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期间,还承担了上海郊区及全国食用菌的生产推广工作。1957年开始,他在上海举办了各种类型的食用菌技术培训班,以后又把培训工作推行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各行业和基层单位。在短短的几年中,在全国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食用菌技术队伍,从而将国内的食用菌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在他的组建下,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从单一的双孢蘑菇起步,发展到包括食用菌、药用菌十几个种类的从育种到栽培专业化科研机构,对全国食用菌科研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2007年,在中国食用菌协会成立20周年之际,他被追认中国“食用菌产业贡献者”荣誉。

陈梅朋先生不愧为我国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开发的开拓者和推广的先驱。

猜你喜欢
草菇银耳香菇
草菇增产有三法
Modeling and Verification of a Sentiment Analysis System Using Aspect-Oriented Petri Nets
香菇接种三招
最好的老年人食谱——草菇大白菜
春夏滋补靠银耳
银耳雪梨羹
好银耳是微黄色的
好银耳是微黄色的
甘露醇对低温下草菇菌丝的保护效应研究
种植草菇给越南朔庄省农民带来高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