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红
【摘要】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推行,成绩已经不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整体的素质水平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重要因素。当前小学德育教学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究其原因,是德育教育长期以来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内容脱节,很难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同理心。为了提升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现状,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相关专家学者的意见看法,就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创新与实践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力求最大化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帮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打下良好的德育基础。
【关键词】 德育教学 小学教育 生活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11-169-01
1.传统小学德育教学模式的局限与弊端
德育教育与人的生活和发展息息相关,是培养学生完善、乐观思想系统的重要方式,在课改推行以前,德育教学为应试教育服务,与小学生的生活现实和身心发展不相符合,德育教育中制定的多个条条框框更是束缚了学生的自由发展,让学生在不知其解的情况下践行和遵守各种条例。学生在外界引导下会努力完成德育学习的任务,但很难由心而发对德育工作产生认同感。同时,德育教育的内容缺乏具象性,尤其是体现国家意志和道德思想的部分,与学生生活的主体内容有差异,小学生思维能力有限,很难自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德育课程和教材缺乏源于生活的主题,唯有涵盖规范、规则、指令等的知识性体系框架,教材只是一种单向传输信息的工具。另一方面,德育教育缺乏与生活相关的学习资料,教师也没有生活化教学内容的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展开单向教学,扮演学生的主导者角色,学生被动跟随教师进行理论探析,难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德育实践力。德育内容的单一、教学方式的枯燥等,都会导致德育教育效率低下,师生沟通差,生活化内容缺乏。
2.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生活化教学体现在具体教学中就是创设与学生生活情境、认知系统相符合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具象情境的构建中产生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感,在切实思考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出实践力。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展开生活化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学习课程的意义,对所学知识产生代入感和好奇心,也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师生在充分的交流中激发思维碰撞。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首先,德育教育的内容是抽象的、复杂的,包含很多方面的理论知识,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有助于融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行为习惯,加快学生理解德育内容的步伐,让学生据此找到正确生活的范本,反馈到自身真实的所见所想中,促进学生将德育理论实践化,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修养。除此之外,生活化教学还有助于学生培养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中,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集体生活的美好。在平等沟通中,也能发展自尊自信的人格特征,成为具有自主能力的人。
3.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3.1革新教学理念,走出传统思维定势
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适用于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为了跟上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德育教育创新工作迫在眉睫。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新教学大纲,革新教学理念,走出传统思维定势的禁锢,完善教育系统,为学生提供与时俱进的学习内容。为了让德育工作理念更加适应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理解能力,符合小学生对于这一学科的需求,教师需要创设与学生认知符合的生活化情境,让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教师可以开展各种小活动,让学生设身处地理解其他社会角色,感知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模范。
3.2革新教学方法,将日常生活实践与理论相融合
时代变迁和科技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教学资源,让更多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为生活情境的创设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教师应当将学生日常的生活实践与德育理论相融合,让学生树立德育发展观念,在实践中强化对道德理论的理解,打造益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法则,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将素养化为行动。教师不必将德育课堂局限在教室里,而要创设更多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将课堂变成微型社会,时刻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及学习反馈,以此制定更高效的学习内容,打造适合本班级学生的、完整的教学框架。
3.3革新教学视角,帮助学生理解德育深层内涵
德育教学成功与否,并不在于学生短期的卷面成绩,更重要的是学生理解了德育教育的深层内涵,能够从精神层面“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成为三观正、行为端的人才。为此,教师应当革新教学视角,将学生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不断探索更多的解读方向,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生活化教学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到一起,可以看做一种虚拟的实践行为。结合课程标准,高效率的德育生活化教育应当正确模拟学生的生活情景,不论是采用角色扮演、故事导入、虚拟体验等方式,或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社会话题、生活辩论等模式,最终都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活中的德育规范,帮助学生认识到德育教育的意义,从学生的视角展开多样的互动交流活动,根据学生生活演进德育体系内容,设置多角度的道德内容,都有助于发掘德育内涵,实现长期德育、自主德育的教学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陈世萍.浅谈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创新的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6(10).
[2]许静.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J].东西南北,2017,(4).
[3]高德勝.叙事伦理学与生活事件:解决德育教材困境的尝试[J].全球教育展望,2017(8):56-66.
[4]金剑飞.生活化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导学,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