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018-01-28 17:46蔡海兰
读写算 2018年15期
关键词:计算教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

蔡海兰

摘 要 数学计算,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数学知识。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它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知识内容,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而学生的计算能力对学生的学生质量有着根本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数学教学中思考的一大问题。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5-0124-02

在十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是最常遇见的知识点。说它难,但它又没有什么十分难以理解的算理、思路;而说它简单,学生看到计算的态度却是“怕”到不行,且计算的正确率也让人感到担忧。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得从根源找起,即错因分析开始,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源上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计算错因分析

(一)注意力不集中

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又不善于分配,他们在观察试题中抽象的数字,运算符号时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不能认真分析他们之间的联系。对事物的观察缺乏整体性,而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暂,因此常发生抄错数字,写错符号以及漏写数字等所谓的粗心错误。例如有的学生在列竖式时计算及结果是正确的,可写到横式上时却抄错了。或者题目中的数字抄第二行就“变身”了(抄错)。

(二)概念法则不清晰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只有概念明确才能判断正确,运算推理才合乎逻辑,概念不清便会引起计算错误。也就是通常说的“清算理”。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学生在应用中经常会把公因数漏掉一个:25*(40+5)=25*40+5,其正确解答应为25*(40+5)=25*40+25*5。学生在学习时,对分因数的理解不够到位,没有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三)感知不准确

由于小学生本身心理及生理特点,他们的感知比较笼统,模糊,往往只注意到算式的某一部分。感知的印象缺乏整体特征,再加上感知本身的选择性,很容易出现感知错误,有的学生把35看作是53,把“+”看成“÷”。

(四)负迁移、思维定势的负面干扰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薄弱,感知试题时,总是受到容易计算部分,能简便计算,比较熟悉部分等强刺激的作用,以致于把运算的法则,定律等知识忽略掉而造成干扰,对于相似的知识点往往难以区分。如:25×4=100是一个强信息,很多学生再计算24×5时受到干扰而产生错误。

而思维定势既有着积极的作用,又有着消极的影响。而小学生主要依赖感性经验的传递,受思维定势影响较大。在计算方面,则会看不到题目的变化与独立性,仍旧以旧经验去解决问题。例如:教学完加法结合律时,学生在解决连减问题236-156-36时,受到加法结合律思维定式的影响,错误算为236-156-36=236-(156-36)。

(五)学习态度不端正

好的学习态度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反之则对学生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学习态度不端正包括不良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条件。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认真的书写习惯,审题习惯,检查习惯,检验习惯。如果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有完全养成、学习态度无法端正,在计算上便容易造成错误。

二、提高方法浅谈

(一)培养兴趣为导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对、算得快的目的。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

(二)良好习惯成自然

1.教师首先重视培养学生的认真听讲、积极用脑的习惯。除了抓课堂常规训练外,还要重视狠抓听、看、想、讲的落实。用心听。在听课的过程中,边听边动脑,积极思维。应加强意志的锻炼,教育学生树立责任感,自信心,力争算一题,对一题,还可以选择好作业典型范例让学生仿效,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2.培养学生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自觉检查,随时验算的好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帮助孩子纠正:①仔细审题的习惯。教育学生拿到题目后认真审题,看清题目的要求,想明白计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然后再动笔计算。②细心检查的习惯。要求学生从题目入手,一步一步检查,先检查运算符号,再检查数字是否搬错,抄错,再进行认真的验算,看结果是否一致,达到检查的目的。也可以不看自己的计算过程,重新把题再做一遍,看结果是否一致,来查找问题。③认真书写的习惯。教师要教育学生凡作业即使是打草稿,都要写得干净整洁,这样,既能使作业本美观,也能使自己在做题时看清题目,避免错误的发生。

(三)内化算理清思路

在计算的学习中,概念的不理解、算理不清晰、法则的不熟练是直接导致计算存在很大问题。算理是算法的前提,课堂教学中应注重算理的分析,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理解算理,让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知道驾驭方法的原理,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首先加强对计算法则的深刻理解,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教学法则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可以将某些法则编成顺口溜,儿歌,这样记忆就更深刻了,运用起来更方便。

其次,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叙述计算的思维过程,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教师加以引导启发,同学间互相补充完善,归纳概括出计算法则。这是一个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是“算理直观”和“算法抽象”之间的一座桥梁,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完成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总结法则使思维过程更简洁,达到了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体验。

(四)方法多样促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算法多样化是数学教师的基本能力。教师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水平与经验进行创造。因此,教师在备课时,思维上要多样化,以达到教法多样。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例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代表性,从易到难、简到繁、基本到变式,学生的思维跟着不断拓展,从听到思不断过渡,促使学生在观察中不斷积累经验,进行知识正迁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五)亲身体验累经验

学生在学习计算中,多给学生体验的时间与空间。不因为计算“简单”而剥夺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看、听、算、说、研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不断积累学习计算的经验,并引导学生从中观察知识的“共性”与“区别”,为学生的知识正迁移打下基础。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四则运算时,适时地引导学生将之与整数的四则运算进行横向联系。在这种经验的体验与积累下,学生到后来的计算学习可以用迁移的方法进行自学,而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语言。

总而言之,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较强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既要继承传统计算教学的扎实有效和发扬课改初期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要冷静思考计算教学对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让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环境,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使计算的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基金项目:本文为泉州教育首届领航培训专项课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迁移能力的策略研究与实践》研究论文,课题编号:QZHKT-021。

参考文献:

[1]张海林.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计算教学.2014(5).

[2]张庆寿.浅议小学数学怎样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2014(1).

[3]刘旭强.小学数学计算出错原因分析和矫正方法.2014(1).

猜你喜欢
计算教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
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
论中职生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