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慧
(徐州技师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近些年,我国的高职数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由本科的“压缩式”转为“模块化”。转变的最初,许多高职院校对自身的培养目标和数学教学的过程并没有明确的认识,仍然向普通的专科教育一样进行高职数学教育,基本上属于本科的压缩型。主要的特点为:知识体系封闭,不重视专业的应用。而随着高职院校开设课程的增多,高职数学的课程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数学教师开始探索高职数学的“模块化”。近些年来,许多高职数学教师也更加重视“模块化”,但是“模块化”的课程仍然存在着限制,高职数学又逐渐地倾向于构建“类别化”课程。
高职数学课程的建设时间比较多,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大学本科的“压缩型”,也就是高职数学课程基本与大学本科的数学课程相似;二是“模块化”阶段,这是具有高职特色的阶段,不再单纯重视知识,更加重视能力,教学内容也不再是系统化,而是向“模块化”转变。“模块化”教学内容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按数学知识,二是按数学知识的作用,三是按学生学习的水平。构建模块化课程使数学的学习具有创新性,并且内容上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更加有利,促进了高职数学建设的发展。比如,“模块化”课程下,高职数学的基础内容包括函数与极限、一元函数微积分学等,而在不同的专业下,具体学习的数学内容又存在着不同,经济类的学生还要对数理统计及概率论等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化工类的学生需要对级数、微分方程等进行进一步学习,这样既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还能够与其专业相结合,拓展其专业发展的空间。“模块化”课程的构建既注重数学学习的规律,还注重提升学生的能力,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也具有灵活性。同时,学生也可以以自己的需要为依据对一些模块进行选择,制定成与自身相适应的个性化课程。
数学这门课程具有非常严密的逻辑体系。在构建“模块化”课程内容时,要对逻辑顺序加以注意。比如,在机电数控类专业中有两个模块:一是常微分方程,二是拉普拉斯变换。二者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关联,但是在电路分析,需要将时域的常微分方程转换为频域的代数方程,这时就需要拉普拉斯变换的知识。因此,要在逻辑框架下重新构建高职数学“模块化”课程。
而在实施“模块化”课程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思考。第一,一些教师认为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模块化”课程所破坏,知识点间的逻辑联系不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来;第二,一些基础模块没有与学生的专业背景相结合。高职数学模块内容只有与不同的专业相结合,才能够体现出差异性、个性化,并真正地融入到各个专业学生的学习中,为其所用。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通过跨学科课程整合,构建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的并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的高职数学课程。
高职数学课程“类别化”是以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的不同需求为基础,在数学教学中与相关的知识相结合,对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的数学课程进行构建。“类别化”课程具有针对性,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对数学知识的需求不同,学习的内容也就不同。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既要对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进行考虑,还要对各个专业对数学的需求进行了解,根据不同的专业需求和类别对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数学课程进行构建,比如“电工数学”“经济数学”等。此外,“类别化”课程还具有应用性,指的是在各个专业学习中对数学知识的应用,通过实践案例将专业能够知识和数学内容相连接,既能够使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还充分体现数学的作用,从而使高职教育具有自身的特色,即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本位。比如,学习“导数”概念时,一般教师都会对“求曲线切线的斜率”或者“求物体变速运动的瞬时速度”进行引入,而在“类别化”课程下,在引入“导数”内容时,需要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因此,高职数学“类别化”课程并不是公共课,而是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基础课,具有明确的专业方向,既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还能够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
数学作为一门课程是抽象的,但是在应用方面却是具体的。在高职院校的一些专业中数学课程普遍存在,比如计算机、电气电子等专业中,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解决。专业类别不同,对数学知识的需求也不同,“类别化”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压缩型”课程,既具由专业针对性,还具有知识应用性。因此,能够使学生不再单纯地学习理论知识,而是真正地看到数学的用处,并真正地应用数学,发挥数学的工具性作用。因此,学好数学也成为学好专业技术的关键。
而对高职数学“类别化”课程的构建,也在不断地探索中,需要以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为依据,对高职数学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并与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相结合。其中有两个要点:一是要将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体现出来,二是选择数学教学的内容时,数学知识的选择要以专业培养的目标为依据,并通过体现数学在专业学习的工具性作用的案例,来将数学知识和专业知识有效结合起来。
构建高职数学“类别化”课程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进行专业调研,对相关专业的需求进行了解,对不同的专业对数学的需求以及专业数学教学的个性进行总结,制定个性化的数学教学课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了解,比如通过问卷进行调查,通过与各个专业的教师进行座谈,还可以对各个专业的教材进行查阅了解各个专业的课程内容等,这些方式都可以对不同专业对数学的需求进行了解,从而对各个专业与数学的联系进行分析,并将专业课程体系中和数学相关的内容和案例整理出来,将各个专业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的最佳点找出来。经过研究调查可以得知,在各个专业数学课程教学中,除了“微积分”是都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不同的专业在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比如,计算机技术专业对传统的微积分没有较多需求,而对离散数学及算法需求比较多;电子电气专业对微积分的需求就比较多;会计及工商管理等专业对一元微积分的需求较多,概率和数理统计也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等。于是在这种情形下,开展数学课程时就需要和各个专业的需求相结合,既要对自己的学习领域进行拓展,还要对相关专业的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以前,有的院校的教师曾调查过经济类及理工类专业对数学的需求,为构建“类别化”数学课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他们所探寻的是公共需求,不同专业对数学需求的共性,导致最终也没有实现个性化的教学,也发展为了“模块化”。而我们所构建的“类别化”数学课程是不同专业对数学的具体需求,追求的是个性化,并在进行课程建设时也将个性化作为要点,这样就与“模块化”的数学课程存在着差异,“类别化”的数学课程就得以构建。
第二,制定专业数学课程标准时,以高职院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依据,并和专业的需求相整合,构建类别化的数学课程。课程内容的整合要求体现出专业的特点,并且融入到专业中。比如,电工数学课程中,既包括函数与极限、一元函数微积分的内容,还包括微分方程、行列式、复数及其应用等;在编写教材时,也要将专业的特色体现出来。通过函数解释不同电路的正弦波,对不同电路元件的储能或者放能状态进行分析时,可以运用定积分进行分析等,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在自己专业学习中的作用,并且体会数学知识作为工具性发挥的优势。其实,在以往的“压缩型”高职数学中,也曾经尝试过采取这种方式,但是并没有深入的分析研究,也没有和相关专业问题针对性地结合起来。这样,就使数学只是成为了一种点缀,其工具性意义也不能够得到发挥。而“类别化”课程是以专业的特点为依据,对高职数学的工具性进行广泛的挖掘,并通过典型的案例、素材对数学课程进行编写,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在泰勒看来,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是有效的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前两个标准更多的体现的是数学的逻辑性,整合性则指的是课程间的横向联系,这也是“类别化”课程多体现的特点,将高职数学融入到各个专业的学习中。由此可见,构建“类别化”数学课程时,这三个标准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高职数学“类别化”课程与传统的本科“压缩型”数学课程不同,也与“模块化”课程存在差异。其重点在于数学知识和不同的专业相结合,发挥数学的工具性作用,这就对数学教师的要求更高,还需要对其他的一些专业知识进行掌握,比如计算机知识、经济学知识等等。“类别化”数学课程也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如果能够跨越学科间的壁垒,实现数学和不同专业的融合,则“类别化”课程会大大地促进我国高职数学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