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洁
(吉安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0)
通过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对口支援,是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欠发达地区实现教育扶贫的关键要素。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对口支援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内涵建设模式。帮助提升内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对口支援工作的关键。二是合作办学模式。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是对口支援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三是委托订单培养模式。受援院校委托支援院校按照企业订单培养要求,招收受援院校学生进行培养的模式。以上模式在一定时期为推动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多年来形成的对口支援运行机制不畅,专项资金缺乏,总体资源投入有限,高水平的教师和管理人员不足和普遍存在重硬件支持、轻软实力提升等瓶颈问题,导致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长期低水平运行、被动式灌输和水土不服等现象。现有的对口支援模式越来越表现出无法适应新时代新常态的发展要求。
本文试从创新立体联动、全面覆盖的高职院校对口支援运行机制的角度,力图实现对口支援的实效性,使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得以持续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述对口支援运行机制的成败与否在于顶层设计的有效性,即所建立的运行机制是否有效地发挥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参与力和功能,这在对口支援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同时,还要从创新对口支援运行机制出发,加强示范性高职院校先进办学理念的本土化以及校际文化融合,才能保障对口支援的实效性持续发挥作用。
支援院校在选派对口支援队伍时,应在分工和层级上注重搭配,并常驻受援院校以直接指导办学,进行支援。在对口支援队伍中,选派具有校级层面管理经验的人员安排在受援院校的校级领导层,以对口协助受援院校分管教学的校领导更新办学理念,指导教学工作;选派具有院系、专业层面教学管理经验的人员安排在院系、专业层面以对口协助受援院校院系、专业层面对应人员,以深入指导专业内涵建设。同时,建立校际对口专业骨干教师的交流指导机制,以快速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标准。由此形成从决策层、管理层到执行层的“三层联动”对口支援队伍结构,并通过自身言行形成立体多面的示范效应。
同时,受援院校党委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以各级党支部组织体系保障和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使对口支援队伍能够集中精力主抓办学内涵和教学管理。受援院校对应对口支援队伍而配备的本地人员,在完成协调和保障工作的同时,跟进学习先进理念和示范实践,积极介入教学管理、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工作。
探索两地政府推动校际对口支援工作,强化对口支援效应,通过政校联动签订对口支援协议,加强契约约束力,切实提高协议的落实程度和对口办学资源引入的实效性。对口支援队伍通过常驻受援院校并担任实职管理干部,以发挥优质资源的纽带输入作用。探索受援院校在校级层面、院系(专业)层面的本地人员担任党务岗位,发挥其在党务建设、协调关系与保障支撑方面的优势;对口支援队伍成员对应校级层面、院系(专业)层面担任行政及教学方面岗位,发挥其在办学理念、办学框架、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立体多面的示范协作,优势互补。
优化对口支援阶段的设计,分成对口支援开展、推进、验证和深化等阶段。并确定对口支援的几种方式:可借助对口支援队伍的力量,引进先进办学理念,优化制度框架设计,整合受援院校的人力、资金、设备等资源,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依靠对口支援队伍的纽带关系,全面获取支援院校优质教育教学开放资源,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到人才培养,借鉴吸收;依托支援院校的交流平台,向全国优质高职院校考察学习、取经问道,选择性吸收内化,从而制定形成多个对口支援阶段为载体,多种对口支援方式的分段分类外引内化方案。
引进先进理念,开放办学思路。受援院校办学思想往往相对保守,办学思维往往相对封闭,引进支援院校引领性的先进办学理念,国际化的开放办学视野,有利于快速破除思维壁垒。借鉴管理制度体系,优化办学整体框架。大力借鉴支援院校的做法,优化内设机构“三定方案”;完善教育教学规章制度,搭建办学制度框架,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制定课程设计、实施及管理标准,构建课程体系,规范工作流程。
受援院校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再拓展三步法拓宽办学视野,构建对外交流平台。走出去,参加各级各类交流活动。广泛参加各级、各类交流学习活动,了解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层内涵。引进来,邀请行业领军人物来校指导。邀请高职教育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专业建设、企业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来校讲座培训,近距离了解学术前沿动态,扩大受益面。再拓展,寻求兄弟院校优势专业资源,通过支援院校的交流平台积极向全国其他优质高职院校寻求资源,使兄弟院校优势专业建设的宝贵经验和资源成为受援院校办学的丰富滋养。
受援院校应对接地方经济社会,专业建设特色化。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聘请支援院校知名教授、专家作为专业建设牵头人,通过日常信息化远程指导和每月定期来校实地指导,明晰专业定位,提升专业内涵,从而构建对接地方重点产业的专业群,逐步形成专业的特色及亮点。
受援院校应实施系列培训,队伍建设系统化。受援院校应每年设立专业人才培训专项经费,邀请支援院校专家把关新入职人员质量,聘请支援院校领导、专家开展系列专项培训,面向全员,精准考核,并选拔骨干教师赴支援院校中长期挂职进修。同时,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实施“青蓝工程、大师工程、名师工程”三大工程,着力打造高水平的本土教师队伍。
受援院校应密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本地化。受援院校应坚持面向本地,密切校企合作,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订单培养,开设企业定制课程,提高企业文化认同度;开展工学结合,将企业用人要求融入学生教育培养过程,提高实践技能;聘请企业工程师来校授课,指导毕业设计,增进校企沟通联系。多渠道、多形式丰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输出的“精准供给”,培养地方紧缺人才。
探索对口支援过程中两校文化的融合,受援院校应将本地优秀文化基因与支援院校先进文化理念互融共生。受援院校应坦诚相待,与对口支援队伍精诚合作,并就理念文化差异问题建立对口支援校际常态化沟通机制,主动与本校广大师生沟通,建立领导接待日、定期下课堂、下学生宿舍等相关制度,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与支援院校一起完善对口支援的各项举措。
受援院校应努力吸收支援院校用人导向文化中的竞争上岗、注重绩效方面的元素,打破论资排辈的固有用人思维和模式,重视培养并大胆提拔起用一批年轻骨干教师和年轻后备干部,引导形成积极向上、敬业奉献、人人争先的优良校风,打造朝气蓬勃的良性竞争文化,营造凝心聚力、共谋善干的创业氛围。
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借力国家示范校对口支援办学的实效性关键之处在于以下几点:一是以政府助推为前提的借力办学对口支援运行机制创新;二是以组织架构的搭建为核心提供借力办学保障;三是以情感认同、互信协作奠定借力办学实施基础;四是以文化理念差异的融合、教育教学深化改革以及本土化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培育提升办学水平的持续性内生动力。
要实现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然要面对欠发达地区如何快速发展的问题。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靠的是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产业转型升级靠的是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本文尝试就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借助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对口支援办学进行了浅要分析,探索促进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快速提高的实现路径,以期为欠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进新时代中国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条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