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健雄 孙 桥
(1.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3;2.中南大学商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3)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时期,呈现出增速趋缓、发展趋稳、结构优化等新特点,在这一转型阶段,我国饭店行业也面临着发展速度的换挡。由于行业与政策的双重压力,我国饭店企业,尤其是高星级饭店所面临的市场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发展举步维艰,正处于30年来的最低谷。自2013年以来,我国星级饭店营业收入出现负增长,利润总额也不断下降,2013年星级饭店利润总额亏损20.88亿元,2014年亏损总额更是达到59.21亿元,在此种情况下,唯有积极进行转型升级,应对市场环境变化,才能解决生存危机,促进饭店经济效益的增长。知识转移对创新和提升竞争力而言至关重要,于是很多饭店开始寻求知识转移的途径,如万达旗下的酒店通过委托法国雅高酒店集团等进行经营管理的方式,成功转移外方专业管理团队的知识,将外部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使其酒店业务得到迅速发展并打造了自己的饭店核心管理团队,最终创建了瑞华、文华、嘉华等3个自主管理品牌。
知识转移不仅在实践界非常流行,也引起了研究者们对这一现象的兴趣。研究关注点主要集中于知识转移的模型及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对于知识转移的模型研究,主要有Nonaka和Takeuchi的知识螺旋模型,Szulanski的知识转移过程模型,蒋天颖等人基于生态学视角构建的包括知识个体、知识种群和知识群落的企业知识转移生态学模型。国内学者王开明、万君康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中介媒介这一变量。Wijk认为要弄清组织是如何进行知识转移并从中获利,就必须关注知识转移的前因后果,即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及转移效果,因此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也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对于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知识的特性、知识转移的主体以及转移情境因素。如Teo等人的研究表明转移双方的特性以及知识本身的特性在促进知识转移效果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Kim等人认为隐性知识的互补性与知识转移的效果紧密相关。Chen等人认为知识转移机制通过合作能力的中介作用能够有效提升知识转移绩效。刁丽琳研究了产学研联盟中不同维度契约、信任对不同类型知识转移的影响作用。周钟等人对产业集群网络中的知识转移行为进行了仿真分析,认为企业知识刚性对集群内部知识转移有显著影响。然而这些研究都集中在大型跨国组织、技术联盟组织、产学研组织中,相比之下,旅游业尤其是饭店业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是相对滞后的。Hjalager开始关注到旅游行业的知识管理现象,提出员工流动有利于知识转移等建设性的观点。但是学者们更多的是在研究饭店的创新时,附带提及饭店的知识转移或者关注饭店的知识管理。如Yang和Wan针对饭店实施知识管理的程度、实施方式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Maureen从特许方和被特许方两个角度探讨了特许经营模式下的知识转移动力与演化过程。
由此可见,现有的研究较少关注饭店业的知识转移,而关于委托管理饭店模式下的知识转移更是空白。究竟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委托管理饭店知识转移效果?本土与国际的饭店管理公司在委托管理这一模式上差异体现在哪里?业主方该如何选择委托管理公司?这些问题若得不到解答,则无法有效打开饭店成功进行知识转移、度过生存危机的“黑箱”。因此对委托管理饭店知识转移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相对于已有研究,本文的贡献主要在于:第一,将研究拓展到委托管理模式下饭店的知识转移过程,构建委托管理饭店知识转移影响因素与转移效果的概念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进行模型验证,为委托管理饭店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探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二,通过本文的证明,得出在饭店委托管理知识转移中,知识内隐性、转移能力、接收意愿、吸收能力、知识结构和知识转移效果没有显著关联的结论,由此说明饭店的知识转移具有其行业特性;第三,对比分析了国内外饭店管理公司在委托管理知识转移这一过程中影响因素与效果的异同,对于饭店业主的决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与专家访谈,提取出委托管理饭店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假设,再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对其进行检验,由此得到委托管理饭店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方向与程度,并进一步比较国内外饭店管理集团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差异。
对于委托管理饭店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本研究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文献元分析总结出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并通过专家访谈与研讨,最终确定在饭店委托管理情境下有可能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由此为研究模型的建立和研究假设的提出,提供一些客观依据。
本文首先通过关键字搜索相关文献,并根据相关性、独立性与清晰性的原则进行筛选,最后共得到92篇相关的实证文献,对筛选出的92篇文献进行分析,将文章中所有提及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提取出来。其次,对概念进行明晰,将意思相近的不同概念进行合并和归类。再次,本文结合委托管理饭店的实际特征,来研究委托管理饭店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由此得到12个关键因素,主要包括知识特性、知识转移方特征、知识接收方特征、转移渠道和转移情境因素5个方面,如表1所示。最后,为使选取的影响因素具有行业特征,本文选择饭店行业专家与饭店管理学术专家对抽取出的12个影响因素进行探讨论证。主要访谈了11位饭店业内人士与学术界专家,其中8位来自委托管理饭店的中高层管理者或业主代表,如株洲美的万豪酒店副总经理、业主代表、原武陵源铂尔曼酒店人力资源部总监等,另外3位学术界专家分别来自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及湖南商学院。同时,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访谈之前设计了访谈提纲,并在访谈前介绍了访谈目的,且访谈方式主要以电话、QQ及当面访谈为主,采用半结构化的方法。通过对上述人员的访谈记录进行总结与分析,7位专家对嵌入性这一因素有异议。嵌入性是指知识通常嵌入在载体中,不同的载体决定了知识的复杂性的差异,比如:薛求知等人认为嵌入在组织、任务、关系网络等载体里的知识属于复杂性嵌入或关系性嵌入知识,嵌入在员工或工具等载体中的知识则属于简单嵌入性知识,专家认为嵌入性可以用内隐性与复杂性来共同表达,因此考虑删除嵌入性这一因素,最终剩余11个影响因素。
表1 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文献元分析结果Tab.1 The meta analysis of influence factors on knowledge transfer
通过文献综述和访谈调研,本文拟选定知识的内隐性和知识的复杂性为影响委托管理饭店知识转移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尹洁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知识的内隐性越高,则越难以用语言表达,因此会降低知识转移的效率。汪永星等论证了复杂的知识要借助于多个转移渠道,借助于多方知识进行理解,且要求双方具有理解一致性,因此使得知识转移的难度增加。对于饭店而言,知识隐藏于管理集团委派的管理人员、组织惯例、系统软件以及实践中的经验,但是隐藏于其中的知识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或其他工具被剥离出来,也可以在边干边学、老带新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复杂性体现在知识涉及多个部门,饭店是一个注重合作的部门,客人从进入饭店开始,从大堂、客房、餐饮、康体等前台部门到保安、工程等后台部门,需要各个部门的协力合作才能保证一次满意的接待,正是由于业务的相关性,导致了知识存在复杂性。访谈中株洲美的万豪酒店被访者提到因为语言障碍、知识专业性等因素,对于管理集团转移过来的系统软件、文字表格等知识,业主方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消化吸收,而这正是由于知识的复杂性所造成的。基于此,提出有关知识特性与转移效果的如下假设。
H1:知识特性与知识的转移效果负相关。
H1—1:知识的内隐性与知识的转移效果负相关,内隐性越强,知识转移效果越差。
H1—2:知识的复杂性与知识的转移效果负相关,知识越复杂,知识转移效果越差。
转移方的转移意愿与转移能力会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知识转移方因为害怕失去知识的所有权会对转移的知识有所保留,或者是与接收方合作过程的不愉快会使其丧失转移知识的积极性,从而降低知识转移意愿。陈菲琼在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知识联盟的知识转移层次的研究,提出知识的转移会受到合作者对知识保护的影响。转移能力指知识转移方以合适的方式解释说明知识并进行知识传授的能力,转移能力能够显著影响知识转移绩效。在饭店行业,管理集团基于自身的发展考虑,害怕业主方自立门户,会对知识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不会倾囊相授,由此会影响整体的知识转移效果。而饭店管理公司的转移能力也会根据公司的管理能力、从业经验和人才储备情况而发生变化。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2:知识转移方特征与知识的转移效果正相关。
H2—1:管理集团的知识转移意愿与知识的转移效果正相关,转移意愿越强,知识转移效果越好。
H2—2:管理集团的知识转移能力与知识的转移效果正相关,转移能力越强,知识转移效果越好。
知识接收方的接收意愿和吸收能力对于转移效果有较大影响。对知识源的不信任,对自身体制变革的抵制,接收新知识所带来的时间、金钱等方面的成本,都会影响知识转移接收意愿,而一旦意愿不高,那么接收方会被动消极地接收知识,导致新知识难以消化吸收,转变为自己的知识,从而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王毅等认为知识接收方获取知识的战略意图及获取知识的主动性程度就是接收意愿,如果接收意愿薄弱,只是被动接收知识,那么知识的粘滞作用就会加强,难以流动,从而影响知识转移效果。吸收能力是将他有知识转为自有知识的重要能力,通过运用吸收能力,知识接收方消化并应用新知识,从而促进知识转移的顺利进行。Duan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在饭店行业,业主方对于知识的接收意愿以及吸收能力并不取决于个人,而是取决于整个团队的意愿与吸收能力,而且与业主方的整体战略息息相关,如果业主方有意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知识,或者有自立门户的打算,知识转移的意愿就会更加强烈。
企业文化是员工行为的指南,良好的学习文化会形成团队内部的学习氛围,促使员工主动学习并形成惯例,由此培育出企业的某些约定俗成的行为,那些有关知识转移的行为、机制或过程形成了知识转移的基础,有了它们将会获得知识转移的成功。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会有效地增进知识转移效果,这是在目前成功的知识管理活动中得到论证的。刘旸等人论证了企业的学习文化越浓厚,越能提高企业的知识转移效果。王娟茹等人认为要想使知识在集群内部顺畅地转移,使集群企业实现资源交流和共享知识,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不可缺少的。委托管理饭店,如果在员工内部形成了分享和转移知识的良好氛围,那么也会有效地促进知识从管理集团转移到业主方,并进一步促进业主方员工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学习。如果饭店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奖励积极学习内外部知识和转移内外部知识的员工,那么员工会更愿意参与管理集团或饭店内部自己组织的培训,由此有效地提升知识转移的效果。由此提出假设如下。
H3:知识接收方特征与知识的转移效果正相关。
H3—1:接收方饭店的接收意愿与知识的转移效果正相关,接收意愿越强,知识转移效果越好。
H3—2:接收方饭店的吸收能力与知识的转移效果正相关,吸收能力越强,知识转移效果越好。
H3—3:学习文化与委托管理饭店的知识转移效果正相关,学习文化氛围越浓厚,知识转移效果越好。
H3—4:激励制度与委托管理饭店的知识转移效果正相关,激励制度越完善,知识转移效果越好。
知识传输渠道是指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进行知识转移的媒介与途径。知识转移方式即是知识转移过程中主体所采用的形式、途径、方法和工具,是连接知识转移主体双方的纽带和桥梁。通常认为隐性知识主要通过人际互动、面对面沟通、非正式渠道和内嵌等方式转移,而显性知识则主要通过编码化、可视化媒介、正式渠道等方式转移。杨栩认为知识转移渠道存在丰富性与多样性,能通过加大信息流和数据流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提升转移的知识,由此显著影响知识转移效果。委托管理饭店,不仅可以直接招聘国际品牌酒店的员工,还可以通过观察来间接获得管理实践知识。除此之外,还存在资料的传输、设备的购买、总部培训、检查督导、同品牌之间交流等多种方式,合适的转移渠道有利于转移效果的提高,如张家界京武铂尔曼酒店在进行IT技术认证标准培训的时候,不仅购买了设备与系统,还专门针对设备的使用进行了培训,使员工更容易上手。由此提出假设如下。
H4:知识转移渠道与委托管理饭店的知识转移效果正相关,转移渠道越丰富,知识转移效果越好。
知识转移情境包括信任与知识结构。许多研究知识转移与信任的文献都认为,信任能够提高转移主体间的转移意愿和接受意愿,使双方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转移活动,促使人们共享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如果知识转移双方相互猜忌或防备,那么将不利于双方知识转移的顺利进展。徐海波、高祥宇将人际信任促进知识转移的途径和方式分别作为两个不同的维度,证明了信任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知识转移效果。Zhang和Zhou的研究证明了信任能够有效地促进转移主体间知识的转移。高祥宇等指出,信任不仅能够提高人们进行知识转移和共享的意愿,且使得知识转移活动对于转移主体而言变得更加容易。知识结构指转移主体之间知识体系的构成。胡汉辉等提出如果发送方与接收方知识差距过大的话,知识的接收方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性,会对所接收到的知识不能完全理解、吸收消化,这样将不能达到预期的转移效果。近年来,业主饭店与委托管理公司频频出现解约现象,万豪、洲际、凯宾斯基、希尔顿等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在国内均有被“下课”的历史,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双方的不信任与知识结构的差距,而这直接导致了知识转移过程的终止,知识转移的效果更是无从谈起。由此提出假设如下。
H5:知识转移情境与委托管理饭店的知识转移效果正相关。
H5—1:信任与委托管理饭店的知识转移效果正相关,信任程度越强,知识转移效果越好。
H5—2:知识结构与委托管理饭店的知识转移效果正相关,知识结构越完备,知识转移效果越好。
根据以上提出的假设,可初步得到如下的委托管理饭店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见图1)。
图1 概念模型图Fig.1 Conceptual model
本研究各变量的测量题项,主要是参考已有的相对成熟的量表,并根据饭店业的实际需要,结合访谈内容修改而成。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编制了53个题项对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和效果进行测量。
知识特性:本文参考了国内外学者Nonaka和Takeuchi、疏礼兵等的研究,设计出量表的5个条款,主要从知识的可表达性、载体和获得方式3个角度来衡量知识特性的内隐性。根据Simonin、肖小勇的研究并结合访谈内容,设计出4个条款,用以衡量知识特性的复杂性。
知识转移方特征:本文将转移意愿与转移能力作为转移方的衡量维度。转移意愿主要是指管理集团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将知识转移给接收方酒店,而转移能力主要是指管理集团可以明确地表达自己所使用的知识,能够描述知识的用途,并能够选择知识转移合适的时间和形式。本研究在Szulanski、白小龙等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并编制了5个题项用来反映转移意愿、4个题项用来反映转移能力。
知识接收方特征:本研究的接收方特征主要是指接收方酒店的接收意愿、吸收能力、学习文化及激励机制。本研究主要参考朱亚丽、苏迪、徐青等人的测量问卷,并结合访谈中提及的一些意见,设计测量题项。
转移渠道:目前关于“转移渠道”测量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主要根据学者疏礼兵的研究,并根据访谈中涉及的转移渠道,编制了6个题项进行测量。
转移情境:转移情境因素有多种,本研究主要选取信任和知识结构作为情境因素。根据Jeffrey、陈佳等人的研究,本文设计了4个题项来体现信任关系、3个题项来反映知识结构。
转移效果:对知识转移效果这一变量的测量,因为各自研究情境的不一致,因此国内外并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本研究的情境需要,本研究参考Kim、韩明华、刘闲月等编制的问卷,设计了7个题项来测量委托管理饭店的知识转移效果。
本研究以长沙芙蓉国温德姆至尊豪庭大酒店、长沙运达喜来登酒店为预调研对象,以三亚瑞吉、三亚喜来登、深圳瑞吉、深圳大中华喜来登、三亚铂尔曼等5家国际五星级饭店,芙蓉华天、郴州华天、株洲华天以及张家界青和锦江等4家国内高星级饭店的领班级及以上层级员工作为正式调查对象展开本文的数据收集。预调研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91份,经过严格筛选,剔除填写不完整、选项明显集中于某一得分、前后明显矛盾的无效问卷9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82份,回收率为91%,有效率为90.1%。本研究采用SPSS17.0对预试数据进行信效度及总体项目分析(Corrected—Total—Correlation,CITC),由此对初始量表进行确认与调整,筛选标准为Cronbach’s Alpha值大于0.7、CITC值大于0.4、旋转成分矩阵成分因子载荷大于0.5,最终“信任关系”变量删除1个题项,“转移意愿”与“转移能力”变量各删除1个题项,形成50个题项的正式量表。随后展开正式调研,一共发放了550份问卷,最终回收483份,回收率为87.8%,有效问卷430份,有效率为89%。
样本的基本特征如下:女性57%,男性43%,以18~29岁的群体为主,占51.4%,符合饭店从业人员女性多、年轻化的实际情况。因本次调研以高星级饭店领班级及以上人员为主,所以学历层次及工作年限均偏高。被调查者以高中或中专学历为主,占比为34.2%,大专与本科学历人数相近,占比分别为30.5%和31.9%;工作年限在3年以下的员工占到54.9%,工作年限在3~5年之间的员工有25.3%。工作部门以客房部和餐饮部员工最多,分别占20.9%和23.5%;管理层级方面基层管理者占45.8%,中层管理者占38.6%,高层管理者占15.6%。根据数据的样本特征可以看出,基本符合高星级饭店的现实状况,数据较为可靠。
(1)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对正式测试数据进行了信度检验,以Cronbach’s α系数为指标进一步检验量表的信度,检测各题项间的一致性及稳定性。结果显示,各项关键影响因素及知识转移效果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大于0.7,说明本研究各变量的测试量表具备良好的一致性与稳定性。在对量表进行信度检验之前,先进行KMO值和巴特莱特(Bartlett)球体检验,以验证量表是否可用于因子分析。其中,影响因素量表和转移效果量表的KMO值分别达到了0.862和0.880,均大于0.8,Bartlett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对应的概率为0.000,结合KMO值和Bartlett检验结果,可以得知量表适合做因子分析。因此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和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提取因子,以特征根大于1、因子载荷大于0.5为标准,这样影响因素量表共选取了11个主成分因子,共解释了总体方差63.792%的变异,与预调研的结果相符。影响因素命名为内隐性、复杂性、转移意愿、转移能力、接收意愿、吸收能力、学习文化、激励制度、转移渠道、信任关系、知识结构。转移效果量表提取了1个主成分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4.89%,命名为转移效果,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信效度分析Tab.2 Output of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续表
(2)方差分析
本研究通过方差分析检验国内外饭店管理集团中各类关键影响因子及知识转移效果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对其进行方差齐次性检验然后再读取多重比较结果,结果显示:国内外饭店管理集团感受到的知识内隐性、复杂性、转移意愿、转移能力、学习文化、激励制度、信任关系、知识结构这8个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转移意愿与信任关系因素上国内水平高于国外水平,其他均为国外水平高于国内水平。而接收意愿、吸收能力与转移渠道没有显著差异。国内外饭店管理集团在知识转移效果方面的差异比较而言,“方差相等的Levene检验”的F值达到显著差异(F=40.521,p=0.000<0.05),表明两组方差不同质,应采用校正后的t值,t=14.038,df=341.877,p=0.000<0.05,已达0.05显著水平,表明国内外饭店管理集团的知识转移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国外的知识转移效果高于国内的知识转移效果。
(3)相关分析
本研究采用Pearson分析法进行相关分析。由表3可以看出,知识复杂性、转移意愿、转移能力、接收意愿、吸收能力、学习文化、激励制度、转移渠道、信任这9个影响因素与转移效果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并且sig.值均小于0.010,结论支持了 H1—2、H2—1、H2—2、H3—1、H3—2、H3—3、H3—4、H4、H5—1,而内隐性与转移效果的相关系数为0.030,知识结构与转移效果的相关系数为0.058,均不存在相关关系,说明内隐性、知识结构与转移效果不相关,H1—1、H5—2不成立。
表3 相关分析Tab.3 Output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4)回归分析
根据相关分析结果,本研究剔除内隐性及知识结构与转移效果的关系研究,进一步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其他影响因素与转移效果的关系。使用如下计量模型进行逐步回归:
其中a为常数项,e
为随机误差项,y
为因变量知识转移效果,b
为各自变量X
的非标准化系数,在自变量中,x
,x
,x
……x
分别表示内隐性、复杂性、转移意愿、转移能力、接收意愿、吸收能力、激励制度、学习文化、转移渠道、信任关系和知识结构。具体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逐步进入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模型1中只考虑转移渠道,其对转移效果影响显著(p=0.000);模型2中加入信任关系这一变量,可以看到转移渠道(p=0.000)与信任关系(p=0.000)均对转移效果影响显著;同样,在模型3、模型4、模型5和模型6中又逐步加入激励制度、转移意愿、学习文化和复杂性对转移效果的影响,可以看到6个自变量即转移渠道、信任关系、激励制度、转移意愿、学习文化、复杂性和常量t对应的概率分别为0.000、0.001、0.009、0.001、0.022、0.049和0.000,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0,因此转移渠道、信任关系、激励制度、转移意愿、学习文化、复杂性和常量与转移效果的线性关系显著。6个变量对转移效果的影响程度也有所变化,通过非标准化系数β值可以看到转移渠道(β=0.275)、信任关系(β=0.116)、激励制度(β=0.120)、转移意愿(β=0.134)、学习文化(β=0.093)、复杂性(β=— 0.088)6个自变量对转移效果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本研究 H1—2、H2—1、H3—3、H3—4、H4、H5—1得到了支持。
表4 回归分析结果Tab.4 Output of regression analysis
非标准化回归方程为:y
=1.160+0.275χ
+0.116χ
+0.120χ
+0.134χ
+0.093χ
0.088χ
其中,y表示知识转移效果,χ
表示转移渠道,χ
表示信任关系,χ
表示激励制度,χ
表示转移意愿,χ
表示学习文化,χ
表示复杂性。由表4的逐步多元回归法可知:①转移渠道对委托管理饭店知识转移的效果影响最大,转移渠道的丰富性与合适度,会有效提高知识转移的效果,即支持了假设H4。②业主饭店与委托管理集团之间越是相互信任,则委托管理饭店知识转移的效果越好,即支持了假设H5—1。③业主方对于知识转移的激励力度越大,激励制度越完善,则委托管理饭店知识转移的效果越好,即支持了假设H3—4。④委托管理饭店的知识转移意愿越强烈,对知识的保护主义越低,则委托管理饭店知识转移的效果越好,即支持了假设H2—1。⑤对于转移到的知识,组织内部的学习文化会促使员工之间进行相互分享与学习,委托管理饭店的学习文化氛围越浓厚,则委托管理饭店知识转移的效果越好,即支持了假设H3—3。⑥知识越复杂,委托管理饭店知识转移的效果越差,即支持了假设H1—2。
从每个变量预测力的高低来看,对“知识转移效果”最具预测力的是“转移渠道”自变量,其解释变异量为21.9%;其次为信任关系,解释变异量为4.5%;再次为激励制度,解释变异量为2.9%;其余的3个自变量的预测力分别为1.7%、0.7%、0.6%。
国内外饭店管理集团的知识转移也体现出了一定的差距:国内外饭店管理集团感受到的知识内隐性、复杂性、转移意愿、转移能力、学习文化、激励制度、信任关系、知识结构这8个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转移意愿与信任关系方面,国内水平高于国外水平,这主要是基于地域因素的影响,因为国内的饭店管理公司与国内饭店之间由于国家地域等原因,会更显亲近,而国外的饭店管理公司与国内饭店,由于文化、语言的差异,会导致转移意愿与信任关系不及前者。其他影响因素均为国外水平高于国内水平,主要是因为国外的饭店管理集团的管理水平高于国内集团。国内的饭店管理集团起步晚于国外,并且质量参差不齐,直到后来出现“地产+饭店”的模式才开始活跃。而接收意愿、吸收能力与转移渠道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业主方不管是选择国内的饭店管理公司还是国外的管理公司,都是基于对自身经验与知识缺乏的认识,希望快速熟悉饭店领域,尽早获得利润收入,因此双方的接收意愿与吸收能力无明显差异。转移渠道无差异主要是基于委托管理模式的特殊性,委托管理模式建立在委托管理合同的基础上,合同中会对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进行约束,其中也包括了外派管理人员、定期培训等条项。国内外饭店管理集团的知识转移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国外的知识转移效果高于国内的知识转移效果。
委托管理饭店知识转移的关键影响因素是转移渠道、信任关系、激励制度、转移意愿、学习文化和知识复杂性等6项。其中转移渠道对委托管理饭店知识转移的效果影响最大,饭店通过一系列的转移渠道可以将知识有效地转移到委托方,并且根据不同委托方饭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转移渠道,由此可以提高知识转移效果。管理公司与业主饭店之间的相互信任是知识转移过程的保障,信任能够减小知识保留度,也能够提升知识的接受度。业主饭店建立行之有效的知识转移激励机制以及学习文化,会在饭店内部营造知识转移的良好氛围,调动员工进行知识获取与吸收利用的积极性。饭店管理公司具有较高的转移意愿能够促进知识转移效果的提升,转移意愿是饭店管理公司进行知识转移的前提。饭店知识具有复杂性的特点,涉及多个领域,尤其是在国外引进的工程标准、IT标准、财务管理系统以及前台接待系统、全球预订系统等方面较复杂,因此与知识转移效果负相关。
与委托管理饭店知识转移不直接相关的几个因素分别是知识内隐性、转移能力、接收意愿、吸收能力以及知识结构。
①知识内隐性:饭店管理相关知识具有内隐性,但是业主饭店一般会购买管理公司的软件或系统,并请管理公司派人加大培训力度,因此饭店知识的内隐性被极大地弱化,由此在本文的调查中,内隐性表现不明显,因而实证分析中内隐性与知识转移效果的关系不显著。②转移能力:对于其他行业而言,转移能力与知识转移效果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李靖华等采用元分析技术对国内关于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文章进行了分析,得出知识源的转移意愿对知识转移的影响要大于转移能力对其的影响的结论。而Joshi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在信息系统开发团队中,知识源的能力并未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委托管理饭店中,运行模式主要是管理公司派出以总经理为首的管理团队对业主饭店进行管理,但是由于近些年来管理公司迅速扩张,管理人才青黄不接,因此更多的时候是只派出总经理一人。在这种情况下,知识转移的效果更依赖于外派人员的管理才能与经验,因而与管理公司的转移能力的相关关系不显著。本研究的关注点是管理公司的转移能力,这也为进一步研究明确了方向。③接收意愿与吸收能力: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学者提出接收意愿与吸收能力并不是直接作用于知识转移效果的,而是通过转移双方的关系起到间接影响作用;在本研究中,委托管理饭店的接收意愿与吸收能力对知识转移效果并不存在直接影响,可以推断是因为中介作用的原因。④知识结构:叶舒航等人通过元分析发现,在知识结构的14篇研究文献中,有6篇文献认为知识结构与知识转移有负向的线性影响,有2篇认为有正向的线性影响,其余提出了知识结构与知识转移应该呈倒U型关系,在这些研究中只有一半假设得到了显著的论证,关于知识结构的影响作用一直很有争议。在委托管理饭店中,知识结构与知识转移的效果不存在显著关系。
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建立专业培训队伍,提高知识解码能力,降低知识复杂性的阻碍作用。饭店应提高对管理知识(特别是隐性管理知识)的重视,健全信息沟通机制,保障饭店内部及饭店外部信息的畅通,并可通过人员调动等方式来促进知识发送方与接收方的交流与合作,降低知识的复杂性,使知识转移效果得到提高。
第二,与管理公司之间保持良好稳定的关系并完善自身的文化与制度建设。转移意愿与信任均能显著影响转移效果,在委托管理这种模式下,业主与管理公司的利益诉求是不一致甚至是有冲突的,因此业主饭店应妥善处理与管理公司的关系,开始就应当谨慎地考察管理公司与自身的匹配度,对饭店管理公司及其委任的管理人员进行严格考察与评估并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运作体系。业主饭店应当以学习文化为导向,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并将激励制度与知识学习相结合,激发员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从而构建学习型组织,促进知识转移的有效进行。
第三,丰富转移渠道并选择合适的转移渠道。转移渠道有人际转移、文档转移等多种,形式有讲座、培训、非正式交流等。对于饭店而言,外派人员是重要的一个转移渠道,业主饭店应当首先对自身进行整体评估,并对外派人员进行严格审核,对每一类知识所应采取的转移渠道进行界定,形成制度化的渠道选择模式。
第四,根据受托方的不同,酒店业主的知识转移策略也应当灵活安排。如果受托方是国内酒店管理公司,应当注意学习型文化氛围的营造、培训师知识解码能力的提高、知识转移激励制度的完善,以及自身知识结构的系统化、专业化;而对于受托方是国外酒店管理公司的酒店,业主方应当在双方信任这一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设置更好的机制,促进双方信任程度的提升,并由此加大受托方的转移意愿。
本文丰富并完善了知识转移理论,通过文献元分析与访谈调研,结合实证研究,探究出委托管理饭店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包括转移渠道、信任关系、激励制度、转移意愿、学习文化和知识复杂性等6项。但是本文也存在数据来源与研究内容等方面的局限。因为本文对样本饭店的选取考虑了便利性因素,且问卷发放是委托饭店人力资源部进行的,不排除人力资源部有故意抬高本饭店的做法。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尝试深入探索委托管理饭店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如外派人员的影响,并考虑国内外集团的跨文化研究。
[1]Weidenfeld A,Williams A M,Butler R W. Knowledge transfer and innovation among attraction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0,37(3):604~626.[2]Nonaka,Takeuchi H.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3]Szulanski. Exploring internal stickiness:impediments to the transfer of best within the fo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17):13~27.[4]蒋天颖,程聪.企业知识转移生态学模型[J].科研管理,2012(2):130~138.
[5]王开明,万君康.论知识的转移与扩散[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10):2~7.
[6]Raymond van Wijk,Justin J P,Marjorie A Lyles.毕克贵译.组织间和组织内知识转移:对其前因后果的元分析及评估[J].管理世界,2012(4):159~185.
[7]Teo T S H,Bhattacherjee A. Knowledge transfer and utilization in IT outsourcing partnerships:a preliminary model of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J].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14(51):177~186.[8]Kim K K,Shin H K,Lee M H. The influence of partner knowledge complementaritie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IT outsourcing[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omputing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2010,20(3):213~233.[9]Chung Jen Chen,Yung Chang Hsiao,Mo An Chu. Transfer mechanisms and knowledge transfer:the cooperative competency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4(67):2531~2541.[10]刁丽琳,朱桂龙.产学研联盟契约和信任对知识转移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5,33(5):723~733.
[11]周钟,陈智高.产业集群网络中知识转移行为仿真分析——企业知识刚性视角[J].管理科学学报,2015,18(1):41~49.
[12]Shaw G,Williams A. Knowledge transfer and management in tourism organizations:an emerging research agenda[J].Tourism Management
,2009,30(3):325~335.[13]Hjalager A M. Repairing innovation defectiveness in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
,2002,23(5):465~474.[14]Orヘla-Sintes F,Mattsson J. Innovation behavior in the hotel industry[J].Omega
,2009, 37(2):380~394.[15]Orヘla-Sintes F,Crespí-Cladera R,Martínez-Ros E. Innovation activity in the hotel industry:evidence from Balearic Islands[J].Tourism Management
,2005,26(6): 851~865.[16]Yang J T, Wan C S. Advancing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J].Tourism Management
,2004,25(5):593~601.[17]Brookes M. The dynamics and evolution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ernational master franchise agreem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14(36):52~62.[18]薛求知,关涛.跨国公司知识转移:知识特性与转移工具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6,9(6):64~72.
[19]尹洁,李锋,葛世伦,吴洁.ERP实施顾问向关键用户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1,29(1):112~120.
[20]汪永星,赵西萍,周密,曲源美.人际信任、知识特性在知识转移作用机制中的调节效应研究[J].软科学,2012,26(9):24~29.
[21]陈菲琼.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知识联盟的知识转移层次研究[J].科研管理,2001(2):43~52.
[22]赵梅,岳宏志.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粘滞性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5):114~118.
[23]申小莉.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小企业实证样本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1,29(3):432~441.
[24]王毅,吴桂生.产学研合作中粘滞知识的成因与转移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1(11):114~121.
[25]Duan Y Q,Nie W Y,Coakes E. Identifying key factors affecting transn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 [J].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10(47):356~363.[26]刘旸,张玲玲,黄安强,李俊毅,王立.知识转移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软件行业为例[J].管理学报,2009(11):1471~1477.
[27]王娟茹,赵嵩正,杨瑾.企业集群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6):19~24.
[28]杨栩,肖蘅,廖姗.知识转移渠道对知识转移的作用机制——知识粘性前因的中介作用和治理机制的调节作用[J].管理评论,2014,26(9):89~99.
[29]Gu H,Ryan C,Yu L. 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hotel industry:1980—2012[J].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2(4):56~63.[30]徐海波,高祥宇.人际信任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机制:一个整合的框架[J].南开管理评论,2006,9(5):99~106.
[31]Qiyuan Zhang,Kevin Zheng Zhou. Governing interfirm knowledge transfer in the Chinese market:the interplay of formal and informal mechanism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13(42):783~791.[32]高祥宇,卫民堂,李伟.信任促进两人层次知识转移的机制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23(3):394~400.
[33]胡汉辉,潘安成.组织知识转移与学习能力的系统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6,9(3):81~86.
[34]疏礼兵.技术创新视角下企业研发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108~114.
[35]Simonin B L. Ambiguity and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strategic allia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20(7):595~623.[36]肖小勇.组织间知识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4):355~358.
[37]白小龙.高科技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以浙大科技园企业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10.
[38]朱亚丽.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企业间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
[39]苏迪.知识转移影响因素与转移有效性实证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40]徐青.ERP实施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41]Cummings J L,Teng B S. Transferring R&D knowledge: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knowledge transfer succes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3,20(1):39~68.[42]陈佳.跨国公司子公司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43]韩明华.基于情景分析的集群企业知识转移机理与模型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1.
[44]刘闲月.集群企业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厦门:华侨大学,2012.
[45]李靖华,常晓然.基于元分析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J].科学研究,2013(3):394~406.
[46]Joshi K D, Sarker S,Sarker S. Knowledge transfer within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teams:examining the role of knowledge source attribute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7(43):322~335.[47]程铁信,陈美.项目管理中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0,12(12):112~119.
[48]叶舒航,郭东强,葛虹.转型企业外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元分析方法[J].科学学研究,2014,32(6):909~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