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乐进
古希腊的著名戏剧家埃斯库罗斯说过:“聪明人不是具有广博知识的人,而是掌握有用知识的人。”而一个人的知识要真正做到有用,就必须形成适合于客观需要的合理的内在结构。实现知识结构的合理化,是提高知识效用、加快成才步伐的秘诀之一。
在你建造自己知识结构的时候,下面四条原则是值得你参考的。
第一、整体原则
为了攻占某个特定的目标,知识体系必须形成一个整体,握成一个拳头。这就是说,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当通过巧妙的相互联系把各部分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使自己能够在整体上发挥出最佳的功能,这个整体原则,就是我们确定合理知识结构的最基本的原则。
整体原则,首先要求我们正确地选择知识。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决定吸收什么,舍弃什么,是一个既重要又困难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善于判断某种知识相对于自己知识体系的整体来说有多大的价值,然后根据这种相对价值的大小来进行知识的取舍。凡不从整体需要出发的取舍,只能是盲目的取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切从兴趣或偏见出发;抱着猎奇的心理在知识丛林中瞎撞;漫无目的,遇到什么学什么……凡此种种,都是与整体原则背道而驰的。
整体原则,还要求我们恰当地组织知识。部分只能在整体之中存在;离开整体的部分,就象从人身上割下来的手,必将失去它应有的作用。任何知识只有处于相互联系的整体之中,才能活起来,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与整体相脱节、相游离的知识,是死知识,是毫无用处的东西。因此,一味象古董收藏家一样收集和储藏知识,却不去研究知识之间复杂的内在联系,乃是成才之大忌。
第二、比例原则
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各组成部分必须保持恰当的比例。比例原则,反映了知识结构内部横向联系上的客观要求。
确定知识结构的正确比例,应当从特定目标的客观需要出发。目标不同,需要不同,知识体系的组成当然也大可不同。学文的不一定非懂得量子物理不可;学理的也不一定硬要精通《说文解字》。但是,在现代条件之下,为任何一个特定目标服务的知识结构,都不可能只由一、两种知识来组成,而必须是多种不同知识的有机综合。立志于文艺创作者,不可以没有一定的自然科学修养;想当一名工程师的人,则不能不涉猎一点经济学和管理学。
然而,从客观需要出发来确定知识的比例,并不等于否定同一行业的人在知识结构上可以有各自的个性。在同一目标之下,不同比例的知识结构,常常也能发挥出独特的功能。法拉第对于电磁实验有丰富的知识,麦克斯韦则在理论上有很高的造诣,但他们从不同角度都对电磁理论的建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说明,不同人知识结构的内部比例,除了必要的共性之外,还可以有各自不同的风格。
一般说来,按照比例原则,应当使我们的知识结构自然地形成核心、外围、边缘这样三个部分。就是说,既要将那些对于实现目标有决定意义的知识放在中心的、主导的地位,又要让一切相关的知识在整个结构中占有恰当的、相应的位置。这样,整个知识体系就会象自然界的太阳系一样,一层比一层比重更轻,一层比一层范围更广,形成一个比例协调的统一体。为达此目的,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就切不可平均使用力量,全面出击,也不可奇轻奇重,以偏盖全,爱之则猛吞,恶之则不顾。
第三、层次原则
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从低到高,由几个不同层次所组成。层次原则,反映了知识结构内部纵向联系上的客观要求。
一般说来,合理的知识结构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基础层次、中间层次和最高层次。基础层次是指一个社会主义公民必备的基础文化知识;中间层次是指从事某项事业所需要的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最高层次则是指关于该项事业的最新成就、攻坚方向和研究动态的知识。只有让这三个层次组成一个宝塔形结构,一层比一层范围更窄,一层比一层要求更高,才有利于我们更迅速、更有效地投入创造。在这三个层次之中,任何一个层次都不应当受到轻视。忽视了较低层次的知识,较高层次便成为空中楼阁,无法牢固地树立;不掌握较高层次的知识,较低层次便成了无枝、无叶、无花、无果的根基,发挥不了应有的功能。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基础铺得过宽、蜻蜓点水,样样通、样样松,或者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急于在一个狭窄的领域里一鸣惊人,都是不可取的。
有人说,我干的这一行很平凡,没有什么高精尖的东西,谈不上知识的最高层次。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在我们国家里,任何一项事业都有各自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都有各自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各行各业的人,他的知识结构都可以而且也应当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最高层次。“行行出状元”,这句俗话所告诉人们的,不正是这个道理吗?因此,鄙薄自己的专业,看轻自己的职业,只能说是一种庸俗、浅薄的见解,是阻碍我们知识结构合理化的障碍,每个有志者都应当坚决清除它。
第四、动态原则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人们的知识体系,是相应的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如果不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就会逐渐处于落后的、陈旧的甚至僵死的状态。因此,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是能够不断进行自我调节的动态的结构。动态原则,反映了知识结构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前后联系上的客观要求。
在实际生活中,需要调节知识结构的情况,一般说来有三种。一是由于科技的发展。当代科技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知识陈旧的周期日益缩短,这就要求人们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二是由于事业的需要。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就开始了实际的事业,而事业的需要与原有的知识准备完全相吻合的情况是十分少见的。这也要求人们经常调节知识结构。三是由于职业的变更。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一个人并不一定终生只从事一种职业。职业一变,知识结构就得跟着变。比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原是革命军人,瘫痪以后刻苦自学文学,迅速改变了知识结构,很快成为了一位著名的职业作家。
总之,在一个人的生活道路上,知识结构的更新是一件经常发生的事情。为此,我们在学习期间,就应当努力为自己建造一种善于进行新陈代谢的开放性的知识结构。这样的知识结构,应当具有基础较宽、活性较强、便于同各种新知识相联结等特点。而一切使知识结构僵硬化、固定化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都是应当抛弃的。
(宛翎摘自《科学纵横》)
〔题图: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