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旅游安全研究:回顾与研判

2018-01-27 01:41郑向敏邹永广皮常玲
文景 2017年2期
关键词:旅游研究

郑向敏 邹永广 殷 杰 皮常玲

(1.华侨大学旅游安全研究院 福建泉州 362021;2.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安全研究基地 福建泉州 362021)

安全是旅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也是旅游活动乃至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旅游业涵盖多个行业,旅游安全问题也涉及多个方面,且日益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201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设立旅游安全专章;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强调要保障旅游安全;2015年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的“515”战略中明确将“旅游安全”作为五大发展目标之一,并将“构筑旅游安全保障网”作为十大行动之一。

学术界对旅游安全的研究与探讨已触及多领域多层面,并有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系统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分析国内旅游安全研究的学术流向及其内在关联结构,分析研究热点与趋势,对引领和促进我国旅游安全研究、推动旅游安全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

本文对CNKI下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2005—2015年近十年间的与旅游安全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检索和遴选,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一、旅游安全研究概述

关于旅游安全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集中在旅游犯罪的相关研究方面。《旅游、犯罪和国际安全问题》则是其中的典型研究成果,它系统阐述了旅游业发展与旅游犯罪、国际安全之间的关系。国内的旅游安全研究伴随着1999年“黄金周”假日制度的实行而逐步开展。2003年,学者郑向敏编著的《旅游安全学》出版,这是国内首部关于旅游安全研究的著作,标志着我国旅游安全系统化研究的开始。

郑向敏认为广义的旅游安全是指旅游现象中的一些安全现象的总称,既包括旅游活动中各相关主体的安全现象,也包括人类活动中与旅游现象相关的安全事态以及社会现象中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安全现象。范向丽认为狭义的旅游安全是指旅游活动各环节的安全现象以及旅游活动中涉及的人、设备、环境、资源等相关主体的安全现象的总和。关于旅游安全的内涵,张进福认为可以从安全的本义、旅游活动环节以及旅游学角度进行理解。

旅游安全的外在表现是旅游安全问题的发生类型。张进福等认为旅游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犯罪、交通事故、火灾与爆炸、疾病(或中毒)和其他安全事故五大类;王瑜、吴贵明在研究风景区旅游安全问题时将旅游安全的表现形态归纳为自然灾害、犯罪、交通事故、火灾与爆炸、疾病(或中毒)和其他安全事故六大类;朱红新则从旅游活动的六大要素出发,将旅游安全的表现形态归为饮食安全问题、住宿安全问题、交通安全问题、游览安全问题、购物安全问题和娱乐安全问题6个方面。值得指出的是,旅游安全问题具有一定的季节差异,在旅游业运行的各个环节表现不一,且不同类型的安全问题对应的时空特征也存在差异。

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新兴旅游类型、新兴旅游业态以及新旅游环境不断涌现,而与之相应的旅游安全问题也时有发生。旅游安全的内涵、问题表现以及研究对象都在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厘清旅游安全研究的现状与脉络,发现研究不足,并结合新常态下旅游发展趋势,提出旅游安全研究的新思考、新研判,拓展和深化旅游安全研究。

二、国内近十年旅游安全研究回顾

近十年来,我国旅游安全研究比较系统,研究视角也较为开阔。对文献进行梳理可以发现,近十年的旅游安全研究主要侧重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旅游安全管理研究,二是旅游安全事故应急管理研究。旅游安全管理研究分为3个方面:一是旅游主体安全研究,即旅游者的安全研究,包括游客安全认识、游客安全感、游客安全行为、游客安全管理以及游客安全的影响因素等问题的研究;二是旅游客体安全研究,即对旅游资源与旅游设施的研究;三是旅游媒体安全研究,即旅游业和贯穿在其中的旅游活动的安全研究,主要涉及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的相关安全研究。旅游安全事故的应急管理研究主要包括旅游安全管理的预防预备、监测预警、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等内容。

1.旅游安全管理研究

(1)旅游主体安全研究

旅游主体安全研究主要是指以旅游者为中心开展的安全研究,包括旅游者的安全认知、安全感、安全行为、旅游者安全管理以及游客安全的影响因素等内容。

①游客安全认知研究

认知是认知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是信息从感觉输入阶段到加工储存阶段再到提取使用阶段的全过程。游客安全认知是游客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关注与反应,主要包括游客安全意识、安全关注及安全认知程度。国内近十年关于游客安全认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针对不同游客群体的安全认知研究,如针对国内旅游者、大学生群体、背包客以及海洋旅游者等开展的游客安全认知研究;二是针对不同旅游类型的安全认知研究,如对山地旅游、乡村旅游、休闲渔业旅游、廉价旅游等展开的旅游安全研究。虽然是针对不同游客群体、不同旅游类型进行安全认知研究,但是得出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游客普遍对安全问题比较关注,但是安全意识不高,安全知识欠缺。因此,加强游客的安全管理、提升游客安全意识、强化游客安全知识十分必要。

②游客安全感研究

安全感这一概念来源于心理学,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一种预感。安全感是一种基于认知而产生的并且包含认知成分的情感体验,是建立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对现在状况的评价或对未来的预感。关于游客安全感,学者邹永广、郑向敏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在界定游客安全感的概念之后对其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结合实地调查验证了治安状况、旅游环境、服务内容、地域文化与感知信息是游客安全感的影响因子,并通过对不同类型目的地游客的调查,归纳提出了游客安全感的形成机理。

③游客安全行为研究

安全行为是人对刺激的安全性反应,也是经过一定动作从而实现目标的过程。邹巧柔、谢朝武将旅游者安全行为定义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规避风险或不安全因素、摆脱危险的行为反应,以达到保护旅游者自身或保护旅游资源、设施等旅游活动载体安全的目标。通过对游客安全行为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根据旅游活动发生的时间节点划分,将游客安全行为分为安全决策行为、出游前的安全准备行为、游览过程中的安全防范行为等3部分。

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就会考虑风险因素,并及时规避。游客为了规避出游风险,会选择参加旅行团;如游客得知即将前往的旅游目的地不安全时,游客会立即做出决策反应,94.1%的游客会选择“取消计划”或者“加强防备”。游客出游前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会做一些相应的安全准备,如健康准备、服饰准备和资料准备等。游客在进行旅游活动过程中同样会采取一系列措施规避风险:杨渝针对青年旅游者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吴纪滨等提出老年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要注意饮食和卫生,做好安全防范;研究发现多数游客乐意采取安全防范措施,且不同性别、不同背景的游客采取的防范措施不一。

④游客安全管理研究

游客安全管理是旅游安全研究的重要部分,也是消除旅游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关于游客安全管理的研究主要侧重在目的地游客安全管理方面,且以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为研究视角,如对自然景区、湖泊类目的地以及山岳型景区开展的游客安全管理研究。此外,也有部分学者针对不同出游类型、出游形式开展游客安全管理的研究,如对自助游、出境游游客的安全管理研究。

⑤游客安全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游客安全的因素众多,不仅外在因素会影响游客安全,游客自身因素同样会对游客安全产生作用。此外,不同时空背景、不同游客类型和不同旅游目的地游客安全的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杨建朝等人从旅游主体(游客)、客体(设施设备、场地因素等)、媒体(经营管理、从业人员等)三大层面分析了冰雪旅游地游客安全的影响因素;蔡维英认为吉林省游客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政府、景区、游客自身和自然因素四大部分;邹永广等人则通过对“驴友”安全事故进行扎根分析,得出影响“驴友”安全的因素主要是个人因素、设备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管理因素。通过梳理游客安全的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不难发现影响因素离不开人员、设备、环境以及管理四大要素。

(2)旅游客体安全研究

旅游客体是旅游学研究的三大对象之一,但是学术界对其定义仍争议不断:有学者简单认为旅游客体就是旅游产品;有学者认为旅游客体就是旅游者旅游活动中面对的对象;有学者把旅游客体和旅游资源简单地等同起来;还有学者提出旅游客体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欣赏和利用的一切要素总和。旅游客体与主体相对应,可以认为是被主体利用的要素总和,主要是指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

①旅游资源安全研究

高玲、郑向敏认为旅游资源安全是与旅游资源本身及其相关的一切安全现象的总称,既包括自然资源安全,也包括人文资源安全。邹永广、郑向敏认为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是一种状态,即始终获得稳定的旅游资源供给,同时旅游资源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处于良好或者免遭破坏的状态。由此看来,旅游资源安全不仅指旅游资源安全本身,还包括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安全。

关于旅游资源本身的安全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就不同资源类型的安全问题、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探讨:吴良林等分析了广西喀斯特山区原生态旅游脆弱性机制与相关安全问题;童绍茂探讨了红色旅游资源面临不安全状况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王群等以黄山为例,对其水资源系统进行安全评价,并将影响水资源安全的因素归结为资源、生态以及人口等客观因素和技术、道德以及管理等主观因素。

旅游资源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安全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安全问题表现形态研究,如旅游资源开发中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景观破坏。二是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对生态系统安全的综合评价有助于为旅游资源、生态保护提供依据。关于旅游生态安全的评价,多数学者是根据PSR模型(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以及生态足迹模型构建目的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对目的地旅游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三是生态安全保障机制研究。高李想、伍进通过实地调查,提出了以游客为中心,政府主导,旅游企业、媒体、当地居民共同协作,以安全教育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安全预警系统、应急救援系统、安全保险系统和安全评价系统为支撑的生态旅游安全管理体系;钟洁等针对四川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以旅游承载力管理机制、环境影响监测机制、法律制度保障机制、生态环境教育机制以及民族生态文化自我保护机制为主体的生态安全保障机制。

②旅游设施安全研究

旅游设施是指旅游地为旅游者提供的各类设施的总称,包括饮食、住宿、交通、游览、娱乐和购物各个旅游活动环节。目前的相关文献已对游览观光车、游乐设施、游船、景区安全标识、旅游栈道以及索道等旅游设施进行了安全相关方面的研究。近年来,由于索道以及游乐设施引发的安全问题不断增多,关于索道以及游乐设施安全问题的研究成果也较多,如梅水麟重点分析了上海市游乐设施的安全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王双意从安全管理思想、管理机制、设备安全管理体系以及管理设想等方面提出了客运索道管理的相关建议;付业勤等对我国旅游索道的危险源与事故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从企业内部管理、行业安全监管、应急体系建设以及推广责任保险等方面来进行索道安全管理。

(3)旅游媒体安全研究

旅游传统的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都是沟通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的媒体,因此可以认为旅游媒体安全即旅游业和贯穿在其中的旅游活动的安全。国内对于旅游媒体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六要素的相关安全研究方面。

①饮食安全研究

a.食品安全研究

旅游食品安全问题存在于各类型的旅游活动中。高艺嘉、赵艺学通过对平遥古城餐饮业的深入分析发现食品的安全问题主要来源于食品原材料、食品加工以及餐饮管理三大方面。在团队出游过程中,团队游客面临的最大食品安全问题便是食物中毒。近年来,乡村旅游逐渐受到游客的青睐,而乡村旅游食品安全主要在原料选购、环境卫生、从业人员安全意识以及安全监管方面存在不足。因此,旅游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得到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并采取一定措施加以严格监管。

b.食品安全认知研究

国内学者大多从餐饮行业从业人员的角度研究其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情况,如程景民等随机抽取山西省18家AAAA级景区进行调研,研究发现餐饮从业人员对食品原材料购买、卫生制度、传染病等安全问题认知程度较低。总体来说,不管是游客还是餐饮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的各个环节的认知水平均比较低。

c.食品安全监督与管理研究

食品安全在多环节均存在问题,而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认知程度又较低,因此需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与管理。食品安全的监管应建立以食品源头追溯体系、HACCP控制体系、旅游食品信息对称体系为主的旅游食品安全体系;而乡村旅游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不仅应包括溯源体系和旅游食品信息体系,还应包括食品安全监督体系以及树立典型旅游食品安全生产单位。

②住宿安全研究

a.住宿安全管理研究

国内关于住宿安全管理的研究多数侧重在酒店安全事故的表现形态、特征以及管控三大方面。饭店的主要安全问题表现为火灾、犯罪、卫生、设施、名誉、心理、主客冲突、施工、行业危机以及其他安全问题等十种类型,而酒店安全事故可以归纳为事故灾难事件、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社会安全事件三大类。酒店安全事故不仅会对客人造成伤害,对酒店同样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酒店方面不仅要构建面向顾客的安全服务体系,还要建设面向酒店的全面安全管理体系。

b.住宿业危机管理研究

近年来,我国酒店行业迅猛发展,但同样存在着缺陷和危机,如酒店发展平衡危机、服务提升危机、品牌危机以及人才流失危机等,因此需要建立住宿业危机预警机制以及危机应对机制。酒店危机预警及应对机制可以从树立危机意识、建立危机预警系统以及成立危机管理机构等方面来建设。

③交通安全研究

a.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研究

旅游交通安全是指旅游者从客源地前往目的地途中所有安全现象的总和,其安全隐患主要来源于旅游交通企业、交通工具的操作者以及交通工具本身。旅游交通企业方面的原因是旅游交通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如旅游交通企业安全投入低、车辆管理不完善、对员工监管不到位、对道路交通缺乏了解以及并未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等;此外,超速行驶、操作失误、疲劳驾驶以及车辆的因素等也是造成旅游交通安全的主要原因。

b.旅游交通安全评价研究

旅游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耦合的结果,因此需要全面考虑各因素的影响。朱向彩等、罗景峰构建旅游交通安全评价体系,分别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以及可拓方法对旅游交通安全进行评价,均获得了较好的评价结果。

④游览安全研究

游览安全与其他类型安全相比具有特殊性和交叉性,不仅涉及旅游主体安全,还涉及旅游客体以及旅游媒体安全,因此国内直接开展相关研究的成果较少。游览过程中的游客安全问题、旅游资源安全问题、旅游设施安全问题以及在游览过程中相关的旅游住宿、饮食、购物等问题均需要关注。

⑤购物安全研究

旅游购物是指旅游者为了旅游或在旅游活动中购买各种商品的行为,即可以看作旅游者为了旅游或在旅游活动中的消费行为,但不包括出于商业目的(为了出售)而进行的购物活动。旅游购物安全是指游客在旅游购物环节所有涉及安全的现象总和。目前,国内学者对旅游购物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游客感知购买风险的问题研究方面:胡华等通过因子分析提取“误购风险”“旅游商品性价比风险”“旅游产品展示性风险”以及“安全风险”等四大游客购物感知风险,而旅游者和旅游企业都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

⑥娱乐安全研究

旅游娱乐是指为了追求心理愉悦,在旅游目的地营业性文化娱乐场所中购买和消费旅游娱乐产品或服务的经济文化行为。旅游娱乐可以分为体育健身类、文化交际类、疗养保健类、休闲消遣类、知识教育类、大型游乐类、艺术追求类、博彩类以及综合类九大类。梁永康以大型演艺活动为研究对象,认为整个旅游娱乐活动存在环境、设备、现场观众、演员以及其他方面的安全问题。可以这么认为,旅游娱乐安全问题具有复杂性,需要构建全面的安全保障体系。

2.旅游安全事故应急管理研究

(1)旅游安全管理的预防预备研究

事前预防可以降低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还可以提高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者的应急能力。游庆军基于“蝴蝶效应”视角提出旅游安全的预防工作需要从提升管理水平、消除旅游不安全状态、规范旅游者行为以及建立预警体系等方面着手;吕宁、孙悦提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安全隐患可以从加强安全预警、提高旅游者安全意识和加强行业监管等方面进行预防。需要注意的是,旅游安全的预防预备离不开对风险的监测预警。

(2)旅游安全管理的监测预警研究

旅游安全预警是指对影响旅游业和游客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发出警示信息的一种行为。旅游安全管理应强化风险监测预警能力。旅游安全预警的内容包括对突发事件、环境污染、旅游容量和旅游业务等的预警。此外,旅游安全的监测预警可以通过BP神经网络、可变模糊法、TOPSIS评价、集对分析——可变模糊以及物联网技术等方法实现。

(3)旅游安全管理的应急救援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旅游应急救援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旅游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研究。张进福认为一个高效完善的旅游安全救援系统需要核心机构、救援机构、直接外围机构、间接外围机构等通力合作;林香民等则依据行政区划与政府执行部门的特点,提出旅游安全事故救援预案应以市为单位制定,并提出相关执行机构的主要职能;王伟构建了旅游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模型,并提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救援应包括先期处置机制、响应救援机制、协调联动机制和信息通报机制。二是旅游业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研究。我国旅游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应包括预防、预警、响应、控制和恢复等五大部分。不仅旅游业内突发事件会对旅游业产生影响,业外突发事件同样会影响旅游业。旅游业处理业外突发事件的应急系统应包括旅游主管部门应急处理、应急管理监督、应急资源保障以及多元联动主体应急干预等四大系统。

(4)旅游安全管理的灾后恢复研究

灾后的恢复重建是恢复目的地旅游业的重要举措。大多学者以汶川旅游业恢复重建为例,分析了恢复重建的模式、经验等。灾后旅游业的恢复重建不仅需要恢复模式的指导,也需要明确重建的关键内容、核心区域以及任务结构等内容:灾后恢复重建需要明确物质层面、社会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重建内容与目标,重建的关键内容是保障核心旅游吸引物及其安全,恢复的重点区域是知名度较高的区域或者全球重点关注的区域。此外,在恢复重建过程中还需要定位市场、恢复经营能力以及营造旅游氛围。

三、未来旅游安全研究研判

旅游安全是旅游活动乃至整个旅游业的生命线。旅游安全研究涉及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以及安全管理与保障等多方面内容,需要对其进行梳理和分析,掌握研究现状,发现研究问题和研究视角,深化旅游安全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从整体来看,国内旅游安全研究的框架已经成形,但是,相关问题的研究存在滞后及研究不够深入的现象。综合近十年旅游安全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本文的认识,提出如图1所示的旅游安全研究框架。学术界在辨析旅游安全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将旅游安全研究聚焦于旅游主体安全、旅游客体安全和旅游媒体安全等不同视角的研究问题,并形成预防预备、监测预警、应急救援以及恢复重建的旅游安全管理与保障体系。

图1 近十年旅游安全研究的理论结构Fig.1 Theoretical structure of tourism security in recent decade

由于我国正步入新休闲、新游客、新技术、新数据、新媒体以及新交通等新时代,旅游环境与游客变化日新月异,在今后的研究中,既需要关注原有的旅游安全问题,还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聚焦:旅游主体安全研究

(1)聚焦游客高聚集场所的风险防控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出游人数激增,多数景区、旅游场所都出现了大量的聚集游客。这类场所内游客聚集数量大、密度高,风险隐患众多,且易发生旅游安全事故:2013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大量游客滞留九寨沟,游客拥堵在游客中心,瞬间形成高密集游客群体,由于游客群缺乏有效管理,最终导致游客中心被“攻陷”;2015年青岛海昌极地海洋世界极地馆内聚集大量游客,游客在排队进场时,两组家庭在馆内发生摩擦,双方扭打,导致现场秩序混乱,人流四散。结合实际情况核定最大承载量,依法建立景区等游客高度聚集空间的安全预警与防控机制,已成为各旅游景区及各级旅游主管部门亟须解决的问题。

(2)聚焦新游客时代的游客安全研究

旅游发展日新月异,散客出游、自助游等旅游形式日益受到出游者的欢迎。目前,散客出游量已远超团队游客出游量。散客由于其分散性、出游的随意性等特征使得其安全管理难度较大,尤其是驴友、背包客、沙发客等新型散客出游方式更是存在较多安全隐患,安全管理更加困难。加强散客安全管理,为其提供相应的保障已成为旅游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

(3)聚焦出境游客的旅游安全研究

截止到2014年4月,我国国内居民可选择的出境旅游目的地已达150个。2014年,国内居民出境旅游突破1亿人次。我国出境游客数量巨大,但出境旅游安全隐患多,需要重点关注。截止到2015年11月,国家旅游局共在官方网站发布500条风险提示,其中直接涉及出境旅游风险的提示有364条,占比达72.8%。出境游客身处异国他乡,文化、语言、环境等都存在较大障碍,安全隐患较多。如何加强国际旅游安全合作,为出境游客提供旅游安全保障亟须旅游主管部门解决。

2.重视:旅游客体安全研究

随着旅游的大众化与常态化,出游人数大大增加,这给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设备造成了巨大压力。就目前来看,旅游资源与旅游设施设备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而旅游资源与设施设备的安全问题无法解决,将进一步衍生其他安全问题。因此,在今后旅游安全的研究过程中要重视旅游客体的安全研究,对旅游资源与旅游设施设备的安全研究给予更多关注。

(1)重视旅游资源安全

旅游逐步成为大众化的休闲活动之一,加之我国现行的休假体系,出游人群往往呈现“扎堆”现象,节假日、黄金周期间往往会出现景区“井喷”现象。大量游客涌入景区,旅游资源不堪重负,生态环境面临较大风险。随着旅游的逐步推广与发展,如何在“扎堆”“井喷”的游客群中发现风险隐患,如何保障“多游客、高负荷、强风险”下的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安全等,这些问题都亟须解决。

(2)重视旅游设施设备安全

旅游设施设备是旅游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由旅游设施设备问题引发的旅游安全事故呈现多发趋势,旅游设施设备一旦出现安全问题,旅游活动同样也面临风险。大众化旅游时代下,旅游设施设备往往“疲劳”运作,尤其是常见的小型游乐设施。诊断旅游设施设备的安全状态,形成高效的“治疗”方案将是旅游设施设备风险防控的重点。

3.拓展:旅游媒体安全研究

(1)拓展新兴旅游业态安全研究

伴随旅游业的大好发展势头,我国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各种俱乐部、“驴友”社团、网上旅游组织,饮食街、购物街、酒吧街,休闲广场、休闲农庄、休闲小镇、休闲渔村,各种会所、公社、堂口,度假村、水疗城、疗养院层出不穷。此外,新的旅游活动方式和消费模式不断出现,自助游、自驾游等多元化、个性化旅游方式和消费模式不断更新,一些挑战性强、风险度较高的户外运动、探险旅游形式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但这些旅游活动项目的组织程度较低、法律法规保障不到位、救援力量弱、安全管理涉及面广和专业化强,使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很大。伴随着新业态的出现,其相应的安全管理工作面临越来越多的新问题、难题和挑战。

(2)加强“一带一路”旅游安全与合作研究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各界积极响应。旅游在“一带一路”倡议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域、文化、政治、社会环境等不稳定因素众多,旅游安全隐患也较大。加强“一带一路”旅游安全研究,分析“一带一路”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规律与特征,形成科学高效的防控体系,寻找抓手和着力点,构建“一带一路”旅游安全合作体系,保障沿线国家旅游业快速发展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

4.完善:旅游安全管理研究

(1)强化旅游安全管理的技术运用与支撑

旅游安全管理离不开技术支撑,技术的应用对旅游安全管理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旅游业发展期间,迫切需要建立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以旅游安全应急平台为主的旅游安全信息管理系统,不断完善旅游安全管理系统,监测旅游安全动态,对旅游突发事件进行预警。同时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需增加旅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科技投入,增强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例如,逐步投入使用电子地图、定位导航与移动智能终端技术有机结合的整合性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方便游客在旅途中应用;建设景区视频监控系统和景区流量实时监测系统,配合假日旅游预报,对主要景区的游客流量、来源等信息进行实时统计分析,以制定流量调配方案、应急处理建议。

(2)完善旅游安全管理机制、体制和法制建设

我国旅游安全管理体制、机制虽在逐步得到完善和健全,运行更加有效,但与旅游业发展的速度与安全要求还不是很协调,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第一,旅游安全管理不能适应综合协调要求;第二,现行的旅游安全管理机构行政级别低、力量薄弱;第三,旅游安全管理的职能分散,不利于常态化、规范化与高效化管理。此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强化新业态各相关主体的安全意识,及时出台符合新业态旅游安全实际的政策法规,构建新业态旅游安全管控体系和安管协调平台,对新业态旅游安全依法依规进行有效的管控,保障新业态健康持续发展是旅游新业态安全管理的重要使命。

(3)构建旅游安全保险体系

覆盖面逐步增加、运行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和服务满意度不断提升的旅行社责任保险统保示范项目是影响中国旅游安全的另一个积极因素。在旅游安全事故频发的情况下,旅游保险为减少事故给游客和旅游企业造成的损失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加强和完善旅游保险类别、保险内容及保险区域等方面的工作刻不容缓;另一方面,需要提升游客的参保意识,强化其风险转移观念。

结语

近十年旅游安全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在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等方面均有涉及,旅游安全管理研究也正逐步完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均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在新时代、新常态、新业态背景下,旅游安全研究也出现了新问题、新对象和新思维。在今后的旅游研究中,应注重旅游安全研究的聚焦、重视、拓展和完善,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视野的旅游安全研究格局。

[1]Pizam A,Mansfeld Y.

Tourism

Crime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ssue

[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96:51~58.

[2]郑向敏.旅游安全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2.

[3]范向丽.我国女性旅游安全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07:16~17.

[4]张进福.旅游安全理论与实践——福建省个案实证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01:7~8.

[5]张进福,郑向敏.旅游安全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1):15~22.

[6]王瑜,吴贵明.风景区旅游安全问题表现形态及管理体系构建[J].莆田学院学报,2008,15(4):24~29.

[7]朱红新.旅游安全及其管理体制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9~10.

[8]张进福,郑向敏.旅游安全表现形态与时空特征简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36~38,44.

[9]张一.旅游安全认知:内涵、结构及相关变量[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12):1139~1142.

[10]郑向敏,殷炜琳.旅游者安全价值及其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5):116~122.

[11]张丹宇,李庆雷.云南旅游安全问题研究——基于国内旅游者安全认知视角[J].学术探索,2013(2):136~139.

[12]邓梅.国内旅游者旅游安全认知状况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3(5):72~75.

[13]章杰宽.旅游风险认知与测度研究——基于大学生群体入藏旅游的调查[J].产经评论,2012(4):106~114.

[14]张昌贵.背包旅游者对太白山旅行安全与安全管理的感知[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3):92~96.

[15]黄蔚艳.海洋旅游者危机认知实证研究——以舟山市旅游者为个案[J].经济地理,2010,30(5):865~870.

[16]岑乔,黄英.山地景区旅游安全感知与态度研究——基于旅游者和山地景区从业人员的调查[J].技术与市场,2011,18(6):347~350.

[17]高萍,姚海琴,周玲强.乡村旅游游客安全认知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06,26(3):35~37.

[18]林明太,卞晨洁.福建休闲渔业旅游安全认知及对策研究——以宁德三都澳休闲渔业景区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 342~345.

[19]毕剑.大学生廉价旅游与旅游安全认知的实证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12(3):58~64.

[20]于世刚.确定感、安全感、控制感——人的安全需要的三个层次[J].社会心理科学,2011,26(2):3~8.

[21]邹永广,郑向敏.游客安全感的影响要素、形成机理及提升策略研究[J].人文地理,2012(3):103~108.

[22]邹永广,郑向敏.旅游目的地游客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福建泉州为例[J].旅游学刊,2012,27(1):49~57.

[23]邹永广,郑向敏.旅游目的地游客安全感形成机理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14,29(3):84~90.

[24]叶龙,李森.安全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1~13.

[25]邹巧柔,谢朝武.旅游者安全行为:研究源起与国内近十年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13,28(7):109~117.

[26]邱淑蘋,陈楠,张云耀.游客的犯罪侵害风险感知研究——以印度国际游客为例[J].旅游科学,2011,25(6):34~45.

[27]李飞.旅游前准备行为、游客成熟度与旅游期望的相互关系[J].旅游学刊,2007,22(12):45~50.

[28]杨渝.浅析青年旅游的安全防范与保障[J].特区经济,2007(10):194~195.

[29]吴纪滨,郑向敏.老年旅游的安全防范与保障 [J].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2004(2):66~67.

[30]张一,邵林涛.旅游者海岛旅游安全防范意识实证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4(1):77~80.

[31]王爱萍,王连勇.自然景区游客安全管理[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6):60~62.

[32]龚鹏,陈彦娟.我国湖泊旅游安全管理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3,31(1):72~75.

[33]陈金华.中国山岳型景区安全管理实证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72~81.

[34]刘莉文.自助游安全问题的三核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3):205~208.

[35]王新建,郑向敏,王晶晶.祖国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安全现状、特征及应对策略[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3):11~15.

[36]杨建朝,朱菁菁,鲁邵伟.冰雪旅游地游客安全影响因素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8(4):209.

[37]蔡维英.吉林省游客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北方经济,2014(10):81~82.

[38]邹永广,林炜铃,郑向敏.“驴友”旅游安全事故成因机理研究——基于扎根理论范式的质性分析[J].旅游科学,2014,28(3):76~86.

[39]高玲,郑向敏.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旅游资源安全问题研究 [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1):99~105.

[40]邹永广,郑向敏.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综合评价及实证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3):44~51.

[41]吴良林,周永章,陈子燊,等.广西喀斯特山区原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及其安全保护[J].热带地理,2008,28(1):74~79.

[42]童绍茂.关于红色旅游资源的安全性研究[J].旅游论坛,2010,3(6):696~699.

[43]王群,陆林,杨兴柱.山岳型旅游地水资源系统安全评价——以黄山风景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4,33(6):1059~1072.

[44]王群,陆林,杨兴柱.缺水型山岳景区水资源安全影响因素分析——以黄山风景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11):48~53.

[45]安俊菁,余丽.云南省旅游资源开发生态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云南环境科学,2006,25(3):15~16.

[46]高李想,伍进.漓江流域生态旅游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2):24~27.

[47]钟洁,覃建雄,蔡新良.四川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安全保障机制研究[J].民族学刊,2014,5(2):53~58,118~119.

[48]梅水麟.浅析上海市游乐设施安全现状与对策 [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06,22(3):24~27.

[49]王双意.浅谈客运索道的安全管理[J].中国特种设备安全,2012,28(2):36~39.

[50]付业勤,郑向敏.我国旅游索道的市场分析与经营管理研究 [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2,31(4):112~117.

[51]李文明,李健,钟永德.休闲化是旅游业提升的必由之路——基于旅游主体、客体和媒体的视觉[J].旅游学刊,2006,21(9):8~9.

[52]高艺嘉,赵艺学.平遥古城景区餐饮安全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9(4):38~41.

[53]林国建.旅游团队供餐卫生安全风险评估及管理探讨 [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33(7):775~777.

[54]唐卫红.天津乡村旅游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4,35(18):302~304.

[55]程景民,杨洁,闫凤茹.山西省旅游景点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1,27(5):326~329.

[56]李鑫.国内旅游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2012(1):10~12.

[57]周广海.乡村旅游食品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J].食品与机械,2013,29(6):79~81,88.

[58]谢朝武.论饭店全面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8~44.

[59]谢朝武,张翠.面向酒店顾客的安全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37~44.

[60]谢江凌.论我国现代酒店业的危机管理[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3):101~107,72.

[61]包磊,王玉.后金融危机时代酒店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构建[J].饭店现代化,2012(8):50~53.

[62]高玲,郑向敏.旅游交通企业的安全成本与安全效益分析 [J].商业时代,2009(21):49~51.

[63]韦秀毓,徐蕾.高速公路旅游安全事故主要因素分析及智能管理系统开发[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2(4):100~102.

[64]朱向彩,徐健,栾云才.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旅游交通安全评价分析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8(1):72~75.

[65]罗景峰.基于可拓方法的旅游交通安全评价[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4(1):75~78.

[66]石美玉.关于旅游购物研究的理论思考[J].旅游学刊,2004,19(1):32~36.

[67]胡华,宋保平,马耀峰.基于旅游者个性差异的旅游购物感知风险研究[J].统计决策,2009(14):60~62.

[68]周建军,向招明.旅游购买知觉风险成因及其规避初探[J].社会科学家,2005(2):131~132.

[69]付淑礼.长沙市旅游娱乐市场及其开拓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15~18.

[70]梁永康.大型实景旅游演艺项目运营安全保障体系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2 :24~26.

[71]游庆军.“蝴蝶效应”与旅游事故的预防[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23(3):105~107.

[72]吕宁,孙悦.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安全隐患及预防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7):78~84.

[73]谢朝武.我国旅游安全预警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20(8):170~176.

[74]张进福.建立旅游安全救援系统的构想[J].旅游学刊,2006,21(6):39~43.

[75]林香民,李剑峰,胡金花.旅游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5,12(2):65~68.

[76]王伟.我国旅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模型的构建[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11(9):120~125.

[77]郑向敏,邹永广.我国旅游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25~129.

[78]谢朝武.业外突发事件与旅游业的应急管理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28~36.

[79]谢朝武,宋子千,杨松华.旅游业灾后恢复重建的任务结构及其治理方法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2,12(2):32~39.

[80]李敏,张捷,罗浩,等.基于旅游动机的旅游业灾后恢复重建研究——以“5 • 12”汶川地震后的九寨沟为例[J].旅游学刊,2012,27(1):39~48.

[81]郑向敏,王新建.旅游行业安全管理实务[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旅游研究
什么是《清明上河图》,现在就带你研究
我们一起“云旅游”
小A去旅游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