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冰 甘磊 方荣杰 代俊峰 徐勤学 白凯华
摘 要 在国家实施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背景环境下,以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探索出一套针对地方高校水利类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养方案,该方案以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为基础,实行“创新创业教育分析-能力评价-能力提升-能力提升优化”的科学可持续能力提升培养方案,以期为实现地方高校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区域特色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方案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our countrys talents developing cap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is paper explored a set of training program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fessionals in local universities by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at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training programs used a mod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alysis - capability evaluation - ability improvement - ability improvement optimization” depended o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t aimed to present guidance signific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reform educ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local universities.
Keyword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training program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我国政府在全球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驱动背景下,为提高本国竞争力开展的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国家竞争力为目的的重要战略举措。随着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行全面部署以来,我国已逐步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1,2]进而对高校人才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求表现出更加迫切化、具体化和多元化,高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伴随着国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整体要求的提出,以及全国各高校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的制定和实施,诸如校企联合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设施的建立运行,[3]并结合“挑战杯”、“互联网+”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竞赛的举办,使得全国各高校在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经济水平存在差异等现实情况直接导致了当前高校师資力量、人才设施配备、学生质量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严重影响着我国高校整体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成效。目前,形成了以国家重点院校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支持、投入和产出成效显著,而地方普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效整体相对较低的“马太效应”现象。深入分析和探讨地方高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提出并制定符合地方高校自身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案,对改进当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现状,提升人才培养成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我国西部地区的广西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例,在分析水文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学校所处广西区域特色优势,开展针对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养方案的探索,为今后提升我国地方高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1 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1.1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匮乏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现行创新创业培养模式趋同化突出,呈现与部分高校一致的重专业知识传授,轻专业能力培养的现象,学生难以形成系统、清晰的创新创业意识。如在本专业的野外生产实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无法将课堂所学清晰、熟练地进行实际运用,仍需教师进行现场详细指导。单调枯燥的专业知识内容和陈旧单一的“教师演,学生仿”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的课堂记忆能力,而忽略了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自主能力培养,是当前地方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快速、良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且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1.2 创新创业实践定位不明确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仍停留在开设相关选修课程、举办创新创业设计大赛、建立创新创业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和设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层面,虽然实践形式种类丰富,但各实践项目之间有机协调效果不理想,且呈现“重申报,轻实施”的现象,如2016年该专业申报“互联网+”项目总计11项,仅3项获得校级奖励。创新创业实践形式与高校人才培养定位脱离,仅从减轻社会就业压力、辅助大学生就业的角度开展创业能力培养,从观念上将高校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理念分割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导致创业能力发展缓慢,实践与培养二者难以融合,无法向学生提供完整、清晰和系统的创新创业思路。
1.3 创新创业师资结构单一
目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主要依托从事管理教学工作或者是负责指导学生就业工作的行政教师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能力培养,缺少专业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和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导致学生普遍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传授一些创新创业的知识,创新创业教育属于就业指导课范畴,无法全面地向学生传授丰富的实践经验,带动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虽然引入了“导师负责制”的能力培养模式,但本专业师生比较低,平均为1:6,致使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全面且不及时,学生无法准确、详细地了解导师的研究课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能力培养训练。同时,虽然邀请杰出校友等成功人士回母校开展创新创业培训,但培训频率较低,时间较短,系统连贯性较差,学生普遍呈现“高热情,低成效”的现象,且培训知识相对单一,缺少不同学科的交叉培养,无法搭建创新创业知识构架,导致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效果不显著。endprint
1.4 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薄弱
由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多学科知识交叉性和工程应用性强的特点,涉及较多基础理论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实际工程应用实践知识,专业知识点相对繁杂,学生在开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往往会感觉无从下手,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影响到兴趣和自信心,导致自身精神上抵御风险和抗击压力的能力较弱,创新创业能力明显不足。
2 区域特色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系
2.1 区域特色是本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依据
广西作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决策实施的重要门户,区内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将直接服务并带动广西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联系合作,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与发展。同时,随着国家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提出,结合广西水利行业发展以及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支撑作用的需求,桂林理工大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定位与其他地区高校有所不同,即应立足广西、面向西南,该专业与其他院校已开展的水文学传统专业内容的教学和研究有所不同,依托广西区域特色优势,是以岩溶区水文水资源为定位,重点研究西南岩溶地区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与管理,以及岩溶区地下水与地质工程问题和水生态环境问题,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更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着力培养适应岩溶地区水利工程的特色和服务于岩溶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因此,可以看出本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更多的具有显著的区位特征,且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区域经济产业的影响,其区域特色将贯穿于本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始末,是培养的基础依据。
2.2 区域特色是本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根本保障
正确认识地方高校所处社会环境、自身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定位,是符合当前国家实施“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发展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前提。地方高校依赖地方社会的政策、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其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受到区域社会发展水平的直接制约。[3]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受到广西地区自然、经济、文化、社会物力和人力等资源的重要影响,其直接影响着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成效,地方政府给予的扶持力度和关注度对其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也显得尤为重要。如校地、校企、校校之间联合创新创业平台中社会资源的共享,为该专业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提供了重要条件。因此,广西区域资源优势与特色是开展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
2.3 区域特色是本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发展途径
在当前全国高校教育改革创新的过程中,部分高校已将区域特色优势融入到了办学特色的发展体系中,已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专业和学科。[4]而高校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人才队伍,为发展社会和经济服务。地方高校在人才创新创业培养过程中,应及时了解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趋势,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从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动向中探索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建设,最终所形成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体系、师资队伍以及实践应用平台等应与区域特色紧密结合,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与区域经济发展高度契合,达到提升高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成效。因此,将区域特色与专业人才教育相融合将成为本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要发展途径。
3 依托区域特色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养方案
3.1 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特征,明确区域优势和特色
全方位、多角度调查收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相关数据,划分定性和定量两种不同数据类型,从学校环境、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和学生现状等四个方面对当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特征進行分析,并与国内外相关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对比,以揭示本专业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结合区域优势和特色,以分析、整合区域资源优势与特色为导向,从人才创新创业文化培养和精神培养两个方面挖掘区域特色背景下本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向,既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也要引导学生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开展创新创业人文素养培养,进一步明确与细化培养目标,提升本专业在相同领域学科间的突出优势特征,已达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的要求。
3.2 立足区域优势和特色,构建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
发挥本专业区域资源优势和特色,明确区域地方社会需求人才类型,根据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特征,对学校环境、教学环节、师资队伍和学生现状等四个方面进行二级指标的划分、设置和筛选,并利用“需求-目标-实施-评价”构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系统地对本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评价,揭示本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反映当前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效果。
3.3 强化区域优势和特色,构建、应用与优化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模式
基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结果,分析当前本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问题,以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和特色理念为指导,即围绕广西水利类专业需求人才现状,立足地方社会,服务地方社会,形成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养体系,包括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师资队伍设备建设、应用实践平台建设和创新创业精神思维培养等四个方面,开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培养。重视专业人才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培养的同时,以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并将该培养模式在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进行应用实践,采用诸如互动式教学、现场教学、结合区域特色申报和实施创新创业活动等形式开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定期邀请区内杰出人士开设创新创业名家讲坛、创新创业宣讲会等人文素养培养活动,逐渐使学生强化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的同时,使精神培养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常态化、机制化,成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创业培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培养模式的准确性、系统性和适用性,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合效果反馈不断以改进和完善能力提升培养方案。
4 结束语
开展以区域特色为导向的高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当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在强化区域资源优势和特色的背景条件下,形成一套以“创新创业教育分析-能力评价-能力提升-能力提升优化”的科学可持续能力提升培养方案(详见图1),充分发挥了地方高校不同于重点院校的优势资源,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符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也有力的推动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效提升高校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最终促进地方高校学生的科研素质和人文素养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介晓磊,燕海茂,朱伟峰,等.创新驱动背景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7.33(1):34-41.
[2] 王清远,杨明娜,李勇,等.地方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2):13-16.
[3] 曾竞兴,易贵元,曾淑艳.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 适应社会发展[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12):170-172.
[4] 牛欣欣.基于区域特色的地方大学创业教育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34(3):56-6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