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落实课程标准实例分析

2018-01-23 20:49周燕学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课例分析课程标准教学设计

周燕学

[摘 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开展多年后的今天,仍有不少教师觉得课标太理想化,无法很好地在教学中落实。以七年级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关键环节,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落实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课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4001602

当前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始于2001年末。在改革开始之后,各层级的教育主管部门都举行了新课改培训,相信几乎所有的一线教师都参加过这样或那样的新课改培训。现在问一线教师,教学的依据是什么?很多教师都会回答“依据课标、学情、文本特点而教”。但是也会有不少教师接着说,三个维度、对话教学、把阅读思考的机会还给学生等那些理论的东西。这些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在实际教学中根本用不上,课标什么的,离他们太远了,实际上课还是要按照传统去讲去抓去训练,学生才学得到东西。

传统教学固然有很多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东西,但填鸭灌输,不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也是不争的实情。那么,新课改的理念、要求真的只是空中月,高高在上无法落到实际教学中?笔者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下面以《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来说明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是可以落到实际教学中的。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写的一篇记叙性散文,有故事性,蕴含哲理,是部编版初一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

【教学目标】

1.能用默读了解故事内容。

2.能理清文章思路。

3.领会“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思想意义(不畏惧困难,勇于战胜困难;正视困难,一点一点也能解决困难)。

4.体会爸爸指导“我”的方法,说话时的语气神态,感受爸爸的智慧。

5.“我”上不去下不来的恐慌心理。

【教学重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我”上不去下不来的恐慌心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走路时是怎么走的?迈出一脚再迈出一脚,一步再一步。两脚同时?那不是走,而是跳了。走一步再走一步是很平常的,人人都是这样走的。那么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写了什么,他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約1分半钟)

二、初步感知

给学生4分钟带着问题默读(培养默读能力)。问题:1.文章写了谁?2.文章写了什么事?

读后:1.学生回答问题1,写了“我”、爸爸、杰里、小内德、其他小伙伴。(约1分钟)

2.先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然后复述故事内容。(约3分半钟)

3.学生概括、复述之后,理出文章思路。(约3分钟)

“我”的小伙伴们玩腻了平日的游戏如玩弹珠、用透镜在干树叶上烧洞,决定去爬悬崖。“我”也跟着去了,小伙伴们都能爬到悬崖顶,但“我”因为从小体弱多病及妈妈的警告而爬到半途陷入了上不去下不来的困境,伙伴们嘲笑“我”之后径自走了。后来杰里带来了爸爸,在爸爸“走一步,再走一步”方法的指导下“我”爬下了悬崖。

三、思考讨论领会感悟

文中“我”遇到了困难,爸爸来到后不是爬上悬崖抱“我”下去,而是让“我”在他的指导鼓励下艰难地下到地面。爸爸为什么要这么做呢?爸爸又是怎么指导鼓励“我”的?我们来齐读19—28自然段,要求边读边思考。(约7分钟)读后,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讨论讨论。

这是为了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爸爸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

指导方法:走一步,再走一步。

四、思考领会

在爸爸的指导下,“我”为什么能爬下悬崖?请同学们在刚才朗读的部分里找出写爸爸指导“我”的具体语句读两遍,然后同桌之间交流一下。(4分钟)

爸爸指导“我”的语气: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

他用平静的轻描淡写的语气来安慰孩子,“这没有什么大不了,不用害怕”,并且用晚饭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不至于那么害怕。

他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大困战难化为一个个孩子能够轻易克服的小困难,帮助孩子胜恐惧,增加信心,走下悬崖。

五、思考领会

从爬下悬崖之前,到下到地面之后,“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约4分钟)

感受“我”的心理变化(毫无信心——萌发信心——信心大增——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六、思考讨论领会感悟

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为什么别的孩子都爬得上悬崖,“我”却爬不上?(约5分钟,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讨论讨论)

多病体弱,妈妈管教严……

七、思考讨论领会感悟

这个故事似乎只是生活中很平常很小的一件事,但是它却有着非凡的意义,你们觉得它有什么非凡的意义呢?(约6分钟)

蕴含的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

这是一篇以小见大的文章。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假如我们原谅上帝》(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

八、小结和寄语(约4分钟)

小结:

我们通过默读了解了故事内容,理清了文章思路,通过思考讨论,领会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蕴含的哲理,感受到了爸爸的智慧,以及“我”上不去下不来的恐慌心理。

寄语:

溪流走一步是江河endprint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咫尺天涯路

往往很难迈出第一步

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有了路

路尽天绝处

不妨尝试着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九、拓展与运用

布置作业。生活中一件平常的事情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想想你的生活中有哪些这样的事情,选一件写下来,要有真情实感。600字左右。(约2分钟)

整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既从课程总目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结合”出发,也体现了课标第二条“养成默读习惯”,课标第三条“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课标第七条“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兼顾教材编写体系的要求(七年级上册第三、第四单元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

教学步骤之一,导入起激趣,指向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作用。

教学步骤之二,给4分钟学生默读课文,这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来安排的时间。课标第二条要求“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考虑到这是初一的学生,而且是一个学生基本都来自乡镇的民族班,所以1300多字的文章给学生4分钟时间默读。默读之后让学生说说“文章写了谁”“文章写了什么事(先概括说,然后复述课文)”,在这当中教师指导学生概括与复述的方法,引导学生区别概括与复述。在学生完成复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这是从课标第三条“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出发设计的。

教学步骤之三及之七的用意是领会爸爸的智慧,领悟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胜最大的困难的生活哲理。这是从課标第七条“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出发设计的。

教学步骤之四及之五的目的是品味语言,体会爸爸的智慧表现及“我”的心理变化。这是从课标第七条“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出发设计的。

教学步骤之六是出于课标第四条“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设计的。

教学步骤之七还有一点是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这是符合课标“实施建议”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中“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

教学步骤之八的教师寄语,教师用饱满的情感吟诵一首切合本文内容及主旨的诗歌,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加强学生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哲理来处理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的心理倾向。

教学步骤之九,这样的作业能很好地把读写结合起来,以读促写,还能促进学生对生活的思考。

整个教学步骤设计,注意让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结合起来,这也是符合课标要求的。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课改理念、课标要求不再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月,而是贯穿始终和教学的每一步紧密结合在一起。

(责任编辑 陈剑平)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例分析课程标准教学设计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基于课例 反思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主问题”有效性探析
对《画画亲近的人》一课的若干问题探索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