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健生
[摘 要]目前,去情境化成为应试教育下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物理脱离不了实际情境,实际情境来自于生活,物理教学中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境探究新知识,从而获得科学思维的方法,这也是把生活情境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生活情境;直观体验;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2-0036-02
一、问题的提出
自然规律告诉我们:花盆里长不出万年松,温室里开不出傲霜的腊梅。现在的孩子生活单一,几点一线,缺乏实际体验,内心苍白,远离自然,感觉钝化。
事实上,生活的经验和智慧是一个人学习的最基本的影响因素。鲜活的亲身的经验是一些智慧生成的基础,只有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才能储存大量鲜活的直观经验,这对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
目前,去情境化成为应试教育下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物理脱离不了实际情境,实际情境来自于生活,物理的情境往往融合在生活中,学校学习与生活学习是紧密相连的。直观经验来自于生活,直观认识先于概念知识,一个人若能拥有内在丰富的直观经验,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会有更好的悟性。为什么有些孩子学习出现困难,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直观经验的滋养,在运用抽象概念时难免会出现错误。
二、生活情境在教学中的地位
生活情境包含了生活经验、生活背景和生活经历,它具有真实性、形象性、学科性、问题性。生活情境是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中的真实场景,它是学生学习的资源。要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相贴近,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相符,应强调对“生活的回归”,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使知识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与生活隔离的东西,使学生能自己意识到生活情境中充满着知识、蕴含着道理。
教学情境是“情”与“境”的融合,是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设定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师生共同营造的课堂情感氛围。它有自己独特的范围限制:“境”是指教学环境,它既可以是一个用实物或多媒体创设的具体的环境,也可以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是指在“境”中的教学双方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思维互动。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境和谐统一,从而达成了某种境界或氛围,让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
三、生活情境下的情境教学
在高中各科学习中,物理学科是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的学科。不少学生感到初中物理学得还不错,一旦进入高中就深感物理学习很难,总体感觉就是听得懂,但想不到或不会做。究其原因,固然有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以及知識难度和深度的加大,但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因为教学方法的原因,学生只是浮于表面地接受知识,而非真正理解知识,日久天长,学生不会学习了,我们把学生教笨了。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进行直观体验和抽象思维,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生活中到处有教学需要的情境,到处都存在着教学的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创设生活情境为课堂教学服务。
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可用下列流程图表示:
四、利用生活情境教学的案例
1.用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如,新课“静摩擦力”的课堂引入。
问题1:静摩擦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你知道我们生活、生产活动中哪些地方有摩擦吗?这些摩擦都是一样的吗?
生活生产活动中的静摩擦力:布的纱线之间、用手握住瓶子、人走路、传送带将物体送往高处、汽车轮子和地面之间,等等,如下图。
问题2:将自己的手压紧桌面并向前推,但手与桌面相对静止。体会一下,什么叫静摩擦力?静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在何处产生?静摩擦力方向是怎样的?分别设计一个实验来说明。
教师通过设置两个问题,引人入境,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来引入课题,为理解本节课的重点打下伏笔。
2.用生活情境定义概念
如“加速度”的新课教学中加速度的定义。
设置问题:某竞赛用的跑车启动时,4s内速度达到108 km/h;某高速列车启动时,120 s内速度达到108 km/h;自行车4s内速度达到6 m/s;而百米跑运动员起跑时,0.2 s内速度达到12m/s,推算出这些物体启动时,速度的增加量和1 s内速度的增加量,并填入下列表格:
[问题1:速度大,速度变化量(Δv)一定大吗?速度变化一定快吗?
问题2:速度变化量大,速度变化一定快吗?
学生通过生活中交通工具的启动情况,或多或少会感知速度变化有快有慢,从而明白为什么要定义“加速度”这个物理量,进而理解“加速度”这个概念就是用来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
3.用生活情境理解规律
如,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问题:鸡蛋碰石头,鸡蛋碎了,但鸡蛋掉在一团棉花上,鸡蛋并没有碎,试解释之。
学生有“以卵击石”的生活体验,学习了动量定理后,利用这个规律来解释上述问题,对深刻理解“动量定理”非常重要。
户外体验:学生抛接篮球,接球方要迎上去接球,接球后后退;学生从适当高处跳下,腿下弯;跳远时,通常都是往沙坑里跳;跳高时,用软垫垫好,等等。学生体验后,再用动量定理来解释此类现象。
五、以生活情境为载体的教学启示
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让学生在生活经验和情境中探究新知识,从而获得科学思维的方法。生活情境教学就是要逐步改变课堂教学中灌输知识、反复机械地记忆知识、套用公式解题等不良现象,而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处的环境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和探究物理概念和规律,强调知识获取的探究过程和思维方法,真正让学生活学而不是死学。重塑物理课堂精神,建设新型课堂环境,转变师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完善物理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模式。
物理教学既要重视知识的应用,更要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以及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对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最希望学生能获得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要丰富物理课堂教学的理念、形式、途径,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在物理概念、规律、习题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加强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培养,特别是在克服思维定式负效应方面的思维方法的培养,这对学生整体思维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裴娣娜.基于情境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17.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