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习惯培养浅谈

2018-01-09 10:43祁洁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引导训练习惯

祁洁

摘 要:我们在体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同时,也在深入地思考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由此发现,达到《课标》的必然途径就是要有阶段、有步骤、有持续性地长期培养和训练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好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素养;形成发展;习惯;培养;引导;训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10B-0122-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训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还指出:“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我之所以在开头引用了《课标》的内容,就是因为想通过《课标》中的表述,来进一步体会其内涵。只要仔细体会表述中加着重点的词语,就会发现《课标》在说明标准要求的同时,也强调了达到标准的必然途径——有一个逐步递进,有阶段性,持续性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希望凭一朝一夕去实现,而是要从长远出发进行培养训练。这种长久的培养体现的就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形成。

说到习惯,指的是师生教与学的良好习惯。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会受益终身。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师应首先有良好的教学研究习惯。因为教师是教育教学的执行者,课堂是培养训练学生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的习惯性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着学生,所以还是要围绕教师的教学习惯,来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更为妥帖。

一、教师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的影响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所以它有别于其他课程,其对于人生的教育,人格情操的培养,审美价值的取向多渗透于文中。因而时时触及到老师和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到精神的需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一个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的教学研究习惯。

因此,要求教师要有研究教材、积极探讨的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落实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要不断地更新观念,要有超时代的步伐,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不断反思,充实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丰厚语文素养。这种良好的进取习惯会影响感召学生走进语文学习的天地,让他们从老师身上感到语文学习的生命力与责任感,让他们从平时教学的习惯中领悟到社会生活就是语文的源头,从而形成正确积极的学习习惯。

其实,老师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很困难。只要你能做一个习惯学习的人,习惯琢磨的人,习惯借鉴尝试的人,习惯不断反思总结的人,就会逐步成为一个好榜样。那样,你就会研究教材,研究《课标》,并且习惯去把握教学,把握单元,乃至把握每一课。现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为例,当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一单元时应习惯去思考,如作为进入中学的第一单元,与小学阶段語文有什么联系呢?依照《课标》总目标与阶段目标,本单元应如何去落实呢?每一篇文章的安排有什么意图呢?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与写作有什么联系呢?要进行这样一系列的习惯思考与分析研究。

这些习惯性的思考就是一个极好的针对学习习惯的前期研究,这些研究会指导着你的教学,影响课堂教学。探究型教师自然会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使他们感受到小学与中学语文的联系与延伸,也会使他们逐步形成一种有意识的思考习惯,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如果说这个例子还不能说清的话,可以再来看: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内的文章都是记叙文。可当你进行到七年级(下)的第一单元和八年级(上)的第一单元以及九年级(上)的第一单元时你会发现,这些状物、写景、抒情、议论的文章在不断提醒你,一定要把这个系列的梯度意图弄清楚。所以要依据对相关课文的理解,把握好《课标》的精神,设计一个科学的实施方案,来指导教学。

如果教师能够习惯于去研究这些整体与布局间的问题,就会胸有成竹地落实好教学。学生也会从教师科学而灵活的教学中,深切感到学习语文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理解习惯、钻研习惯,从而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与兴趣。如果说具体要在教学中怎么做,就涉及到对学生培养训练的习惯性问题。

二、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训练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我们以往常打的是学语文的外围战,只是让学生走‘近语文,而不是走‘进语文……。”“走近”与“走进”,仅一字之差,却相距甚远,“走近”是停留在表面,“走进”才是语文学习的真境界。一语道出了当前一些语文教师的一种不好的教学习惯——只注重怎么教知识,而没有引领学生去身临其境地实践体验,他们只是在丰富多彩的语文之外做旁观者。这种没有过程与享受的教学习惯,违背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割断了学生与语文,语文与生活、社会、历史、人生的关系。

要解决这个问题还要先从教师说起,《课标》有三个隐性的纵向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及知识和能力,也包含显性的横向的五个方面:识字与认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在教学中要把这些落实好,其实主要应落在“过程与方法”上,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体验的过程,才能走进语文,只有讲究科学实际的方法,才能引领学生热爱语文,进入语文领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而这些关键看教师怎么训练与引导培养学生。

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教师应习惯用新型的教学观、学生观去实施教学,要习惯以平等的身份投入到学生学习语文的活动中去,要习惯以满腔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感受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世界,把每一节语文教学看作是师生共同的创造与劳动,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就应该有这样的习惯。这样,师生双方以一个真实完整的人,进入语文的学习中,与语文共同对话,共享语文带来的快乐。学生再也不是“观众和听众”,他们已习惯于力争成为主动参与者、行动者、感情的表现者、思想行动展现的实践者、经验知识能力的积累交流者。

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于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机,去培养训练学生的感悟性、发现力。对他们初步形成的学习习惯予以积极的肯定。善记诵是习惯,为积累;善辩论是习惯,为口才;善动笔是习惯,为写作;善琢磨是习惯,为思考;善好问是习惯,为质疑……此时教师应大胆地承认、鼓励、引导学生的习惯趋于更好,久而久之,自然为他们终身学习语文储存了一个好习惯。

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师生的沟通中习惯调动一切手段,一切可行的方法,养成善于与学生沟通的习惯,用语言、表情、眼神、手势、微笑、关爱、责任去促进交流,活跃气氛,达到师生学习的共同提升。这样一来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有能力或办法把那些冷冰冰的文章转化为生动热情、有特点的鲜活文本。同时,要习惯走下神圣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深入到学生心中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习惯把感受到的对生活的真实情感、真实体验、真实感悟,乃至人生真谛表达出来,从而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思考的习惯。

其实教师是可以养成这些习惯的,不妨来想,读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你感受到了些什么?学生会感受到什么?教《老王》时,作者与老王的“善”体现在哪里?你如何思考,学生又如何思考。当学习《紫藤萝瀑布》时,又有什么感悟?学生会从哪几点去感悟?还有像学习文言文《〈论语〉十则》《伤仲永》《卖油翁》及古诗《饮酒》《春望》《过零丁洋》《行路难》等篇目时,只要我们能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学习的习惯,并持之以恒不断提升,那么帮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一定会实现。

三、教师对学生养成反思总结习惯的引导

在这方面其实应首先让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反思,而后去影响学生,教师反思总结得失利弊,就会带入课堂,同时要习惯坦诚地与学生共同反思、共同总结,让他们懂得,这一习惯对未来的学习、成长、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从而在学习反思中引领学生拓展语文学习视野。

简单地说就是,鼓励学生要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反馈矫正的习惯,质疑辨析的习惯,这样也就逐步树立了获取真知的价值观。难怪魏书生先生倡导“12个学习的好习惯”。古人说:“善答问者,如鼓钟,叩之以小者,即小鸣,叩之门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者,然尽余声,不善答问者反此”(《学记》),这就十分形象地说明了探问反思的重要性。所以应经常让学生去质疑反思,若是始終是无问题状态,则恰恰蕴含着大问题,长此以往不利于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教师的反思也应不断发展提高,古人有云:“授人以鱼,可解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却可受用无穷。”从古到今,这句话一再警戒教育者,应多做些什么,少做些什么。为此我们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设梯度的把对学生的习惯的培养放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实实在在地为学生着想,培养他们养成一个好学习、好反思的习惯,使他们能够长期地、不断地、终身地学习语文。

所以说,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怎样落实《课标》,这就要求教师应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教什么?不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什么是能力?怎么才能提高能力?教师是什么角色?课堂是什么?课本是什么等一系列思考问题,这样教师就会从中悟出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教育是需要不断研究的科学事业,因为人类社会是在发展变化的。

参考文献:

[1]于漪.走进语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2]魏书生.好学生、好学法[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

[3]孙青.低年段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研究[J].科学大众,2017,(8).

[4]苟文娟.浅谈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J].赤子,2013,(11).

[5]谭东平.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J].剑南文学,2011,(7).

[6]廖叶.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J].学周刊,2011,(8).

[7]周尔芳.刍议小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J].学周刊,2011,(17).

[8]王玉梅.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12).

[9]于桂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6,(1).

[10]栗书巧.浅谈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策略[J].现代农村科技,2016,(4).

[11]洪敏.谈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14,(23).

[12]张玲.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点滴做法[J].学周刊,2014,(32).

猜你喜欢
引导训练习惯
习惯
上课好习惯
好习惯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