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澜
最近与朋友聊天,她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概念——“知识的邮筒”。静静立在街边的邮筒,每天在收集人们投入的信函,但本身没有识别、分拣、加工的能力。只会刷题、死记硬背学习的人就好比是一个知识的邮筒,他(她)没有创造性加工、思考、拓展、运用的能力,收集的信函(知识)再多,也不能让自身本领实现质的飞跃。换言之,“知识的邮筒”只会是个大肚庸人,而不是智者。
这位朋友有过十几年的海外打拼经历,孩子却一直带在身边,她说她最怕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知识的邮筒”。与同龄的孩子相比,她的女儿自主学习能力很强,常自己给自己布置任务、找寻方向,显得非常从容淡定。虽然这个小姑娘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学霸”,却总能把学习和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与她交谈,你感覺是与一个有独立思考的少年在对话,她的有些观点,不得不让你肃然起敬。这样的教育成果与她父亲从小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那就是不唯上、不盲从,给孩子宽阔的成长空间。
如今媒体上经常能看到,有些高中阶段的“学霸”进入大学后发生种种不适应的新闻,这样的孩子多半都有“全能型”的父母,教育理念是只要学习好,其他一切事情都可以由家长代劳。课外的一切活动、生活上的琐碎事情全部是浪费时间,要一心扑在功课上。这样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就像流水线作业加工出来的产品,虽然外表光鲜,却有着缺少创新和独立自主意识的内伤。如果家长习惯于替孩子安排一切,把孩子变成了“知识的邮筒”,那么当知识需要转化吸收,变成人生旅途上需要的营养时,难免会出现各种障碍。
前一阵子衡水中学到浙江开分校的新闻,引发舆论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争论。实际上,无论是衡水中学里那些早操时间要精确到分钟的半军事化教育,还是众多私立中学巧立名目的掐尖招生,走的依然是把孩子培养成“知识的邮筒”的老路。不少家长把素质教育误解为形形色色的兴趣班,于是现如今的孩子前脚刚刚逃离数理化,后脚又一窝蜂地学起了琴棋书画。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下,独立、自主才是孩子最需要补上的一堂课。在我们无比困扰该为孩子报怎样的补课班,该怎样把更多的知识填进孩子的小脑瓜之余,家长们更应该好好想想,到底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哪些课才是最应该补的。现如今,翻开小学的课本都会发现知识的难度较以往要大了很多,但理想、自律、感恩、尊重、责任感……这些跑赢人生下半场的品格,却并不容易从青年一代身上挖掘到,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及早纠偏,别把孩子培养成“邮筒”式的庸才。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