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底色之激疑促思

2018-01-09 10:43郑小珍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发现探究问题

郑小珍

摘 要:新课标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究。

关键词:问题;发现;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10B-0008-02

一﹑实践缘起

问题是一切知识学问的来源,问题引发思维,是思维的“发动机”。有了问题思维才能动起来﹑跑起来﹑飞起来。教学是教“学问”——学习“问”的。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来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意味着质疑是思维的开端,要求我们要把质疑的权利交还到学生手中。

二、 实践过程

整合课文《给予是快乐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以及课外拓展内容,设计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为核心目标的单元教学。从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入手,通过引导,让学生先进行浅层质疑,慢慢过渡到深层质疑,走向言语表达深处,通过整理课归纳质疑的方法,并尝试思维能力要求最高的批判性质疑,从而走向自主阅读,多元解读。

(一) 让学生像说书人一样思考,在学用中得法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成为教师的主要任务与一大难题。可以由老师的一个小问题,来激发学生兴趣,抛砖引玉,引发学生更多的疑问与思考。

师:这四个童话你更喜欢的是哪一则童话呢?说说为什么?

生1:我喜欢《巨人的花园》,因为我看到了一个知错就改的巨人。

生2:我也喜欢《巨人的花园》,我体会到了分享的乐趣。

……

生5:我也喜欢《巨人的花园》,但我更喜欢《幸福是什么》,我感受到了真正的幸福是为别人服务。

生6:我也是这样的感受,要做对别人有帮助的事。

这是基于对文字的感觉不同与自身生活经验的不同,孩子们就被激发了讨论与深究下去的兴趣。我又继续问学生:“再回去读读这几个故事,也许在字里行间你就能找到答案,或者还能发现其他可疑之处,读完后可以互相交流。”带着兴趣,对疑问点再去读,更有目标性,也更有深度。

生1:“老师我发现这些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生2:“我发现这些故事都很夸张,你看……?”

生3:“故事的情节都是先起因,然后经过,最后结果,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

生4:“每个故事都很曲折啊……”

……

这应当就是所谓的“入境”,而这样“入境”的前提就是在疑问激情的基础上,教师引之导之。真是“一问解千愁”啊!

(二) 让学生像作家一样思考,在表达中得能

教授《给予是快乐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两篇现代文时,首先,这两篇课文都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谁给予了谁什么?”“这是怎样的一座生命桥?”从题目入手,往往都能直指课文内容。从浅层质疑开始,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人物关系,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其次,从题目质疑,除了指向课文内容理解的提问方式,还可以是指向中心思想,指向情感体悟方面的提问。比如,学生会问“给予为何是快乐的?”“是什么架起了生命的桥梁?”这样的问题就可以引向文本的中心,孩子们从字里行间感悟,交流讨论,就可以一步步地走向答案。

从题目入手质疑后,我们往往首先走入文本的内容,走进故事的情节。而在文章的一个个段落中隐藏着许多故事发展的矛盾点,而这些矛盾点也同样是质疑的关键点。情节的推动是靠这些矛盾点与冲突点,而这些矛盾点也通常是和孩子们自身的情感经历和情感认知发生冲突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引导孩子们在阅读时别忘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主观判断,当发现与之冲突的内容时,及时提出疑问,进而思考。

(三)让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在审美中悟道

我们的阅读教学还需要有层次性,从文本走向语言,走向学习言语的习得。因此,通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的教学,我关注文本的言语表达,让孩子从语言的独特之处发问,指向言语的奥妙。当孩子们把目光聚焦到语言表达时,他们不禁问道:“为什么题目明明是爬山虎,而文章的内容并不主要是爬山虎,这里有什么含义吗?”“文章三处描写爬山虎的样子,这和文中的故事有什么联系吗?”他们会问得更加具体,更有目的性,也更真实。那么带着这些问题再听老师的讲解,孩子们也会更加清晰。

带着这样的方法回到前面学过的课文,孩子们又会有新的发现。比如,在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孩子们问:“为什么文章的开篇用了环境描写?”“为什么这一处的环境描写是如此美好的画面?”“为什么文章最后又用火种比喻亲情?”

从遣词用句到行文结构,孩子们用他们的眼睛一处处地发现文本的言语微妙,这不得不归功于质疑方法的引导。

(四)让师生像朋友一样交流,在对答中生智

在学习结束后,进行单元整理课,另外可以利用课外的《学而》与《空城计》,让学生们挑战批判性质疑,走向多元化阅读。

首先,教师在课件中罗列了这一单元的课文中,孩子们提出的所有关键性的问题,请孩子们分成小组,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制作提问秘籍。

出示了和《学而》里面截然不同的学习观点,再引发学生思考,到底谁的观点是对的?随之,学生质疑“孔子所谓的‘学到底指什么呢?”通过学习《论语》的其他片断,让学生去猜测“学”的真正的涵义,从而导出“批判性质疑”这一方法。

利用《空城计》片断,在孩子们阅读后对文本提出批判性质疑。学生们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质疑。比如:“为何不派小部分先去城里探一探?”“为什么不用弓箭手?”孩子们对于批判性质疑兴趣浓厚。

三、实践效果

调动学生深入课文,积极思考,选择重要的情节和细节来分享各自不同的阅读体会,学会思考,把问题进行到底,让问题成为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让师生像朋友一样交流,在碰撞中、质疑中、对答中,生成新知,增长智慧。回顾整个教学环节,从兴趣入手,再到质疑方法的提炼,由浅层的到深层的,由表及里,一步步螺旋式地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有价值的问题让课堂更高效,孩子们听课的注意力也更集中了。

四、实践反思

大道至简,任务驱动,转换角色,促发思考,语文本应是七彩斑斓的,教育教学要建立在会思考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思考能力是一条长远的道路。

(一)质疑思考要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学生们一定要在充分预习,反复读文的基础上去提出问题。有些孩子没有预习充分,就只能提出浅层的问题。因此,教师还应当从预习这一自主学习环节上下功夫。

(二)质疑思考要紧扣教学目标,具有方向性

课前做足功课,学习活动不能太随意,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有深度。

(三)质疑問答要针对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具有针对性

俗话说,“学习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应该鼓励学生能提出“大疑”,促进学生“大进”。 “大疑”在哪儿?就是文本的重难点处。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知识结构得以更新,收获自然就颇丰。

(四)质疑问答需要及时地梳理、反馈,具有发展性

俗话说,“学贵有疑”,让学生在问题中成长,当学生在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综合时,需要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解决问题,也需要老师的认真倾听和接纳。

参考文献:

[1]王佃举.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6,(17).

[2]张军霞.浅谈小学生语文质疑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5,(6).

[3]高蕾.质疑,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动[J].小学教学参考,2016,(22).

[4]刘玉梅.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6,(32).

[5]杲静.学讲方式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新校园,2016,(9).

猜你喜欢
发现探究问题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