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鹏
摘 要: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启蒙学生的科学意识为主要教学任务。小学科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把“动手做”和“动脑想”贯穿于科学教育的始终,使小学生能够实现动手、用脑的双结合,实现手和脑共同协调、共同发展,用“做”促进“思考”,用“思考”指导“做”,在“做”中感悟和思考,不断提高科学学习的效率和学习方法。
关键词:小学科学 有效课堂 实践研究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话题。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新课程改革,使得科学课堂教学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它是自然科学课堂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充满活力的课堂。学好科学课程,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1]
一、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实验材料是科学探究教学的基础,也是开展好科学探究活动的前提条件,因此,实验材料的准备是科学课堂教学的关键。通过课堂教学,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2]
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使用情境教学帮助学生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可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所有的教学情境要与课堂探究的问题结合对应起来。创设的情境必须是通过学生视角产生的,如果教师用成人化的视角去创设情境,那么学生就无法理解和发现问题。创设情境应避免有些教师创设的情境与探究活动内容之间缺乏联系,使学生产生太多无法探究或与探究内容不相关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潜在思维,结合教学内容和所要探究的内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在进行《导体与绝缘体》的教学时,可以利用自制的“迷宫电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玩“探路”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什么情况下小电灯会亮,什么情况下小电灯不会亮,从而发现哪些电路是通的,哪些电路是不通的,电路不通的原因又是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哪些材料可以导电、哪些材料是绝缘体了。他们通过游戏的过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得出结论。因此,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行为来获取知识。
二、开展科学活动
科学课程是一个操作性较强的科目,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要在自我实践中才能够不断提升。在教师演示时,教师就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在每一个步骤所选用的道具,以及操作的动作是怎样的。当学生自己亲自进行演示时,一定会与教师的操作步骤和动作存在偏差,比如把温度计放到烧杯中时温度计的置放方式和置放位置都需要保持一个标准的状态,而学生在操作时可能会忽视这些细节,导致实验的结果也会和教师的结果有着一定的出入。因此,教师这个时候就要强调学生们的出错点,更正他们的操作方法。学生在经过教师的指点后就会明白自己实验的错误点,并且形成自己的认识,加深印象,从而学习到温度测量的正确方法,到达了学习的效果。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三、体验科学课堂
科学教学中,以实验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 多动脑 “想一想”, 多动口 “说一说”, 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四、课外延伸
科学课堂外,有着更宽广的探究空间,更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培养。我们要在搞好课堂探究的同时,为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探究活动,这样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闻,更利于学生科学学习兴趣与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如: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調查家乡的水资源情况;一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秘密?等。另外,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更利于学生综合水平提高。
总之,我们要发挥科学课程的学科特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主动而积极的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再现真理发现全过程。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可以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探究,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2]《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 刘默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