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茂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面对作文题目,不知如何下手,只好拿课外作文书“照猫画虎”,其后果是,一旦离开作文书就写不了作文。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中积累、效法,来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作文教学;学习课文;指导写作
对于现在许多初中学生来说,写作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拿到题目,不知如何下手,只能大量的借助课外作文书,这样造成的后果是越借助作文书,越不会写作。其实,要学会写作并不难,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平时课文的学习来掌握写作的技巧。尤其是人教版教材所选文章内容丰富,体裁多样,以主题单元形式出现,更利于我们综合分析、总结与引导。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上,针对学生平时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决定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一、理清文章思路,學会整体构思
写作首先是个整体构思的过程,但有些学生的作文虽然内容很多,却显得凌乱,不会去安排。其实,我们只要平时留意,不难改变这一点。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春》,这是一篇写景的美文,作者在写景时很有顺序,先总写春天的感受,再分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思路非常清晰,并且选取的都是能代表这个季节的事物。同样的,在描写其他季节时,也可这样安排。比如写《夏》,也可先总写夏天给我们的感受,再分写夏风、夏雨等等。以此引导学生,再让学生说说写《秋》时,学生很轻易得出先写秋天给我们的感受,再分写秋叶、秋风、秋雨、秋天里人们的丰收等。另外,在教学《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时,作者是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使介绍显得自然,再经过和学生讨论,发现“移步换景”的关键就是要用动词来连接,比如原文中出现的“沿着”“走进”“从……出来”等等,于是让学生用这种方法介绍一下我们的校园,大家都能理解,并且说得很好,写出了“走进校门,绕过郁郁葱葱的花坛,就被一阵朗朗的读书声所吸引……”这样的句子,使写作有了头绪。
二、运用修辞手法,写出精彩句子
有些同学总抱怨说看作文书上的文章,句子表达很生动,而自己却写不出那样的句子。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我感觉修辞手法就像是人的着装打扮一样,看你怎样去装饰了,装饰得好,句子自然就会与众不同,会让人驻目。但也要以写出实际和自己的真实感受为前提。就像《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就有很多精彩的句子,比如“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流沙河的《理想》里面的“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中的“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等。通过分析,学生不难发现,正是因为用了修辞手法,所以这些句子很富有感染力,以此鼓励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注重这一点,这样,学生感觉像在做文字游戏一样,在写作中刻意去装饰,使原本普通的句子显得与众不同起来。像有位同学在描写落叶时,原来写的是“一片片落叶落下,地上一片黄色”,在经过指导后,运用了修辞手法,变成了“一片片落叶像舞倦了的蝴蝶,给大地添了一抹金黄”。还有的同学写爷爷的皱纹,写出了“爷爷的皱纹像山上的土垄,有着岁月修饰的沧桑”这样优美的句子。
三、注意积累用词,做到活学活用
虽然说学生已经经过了六年的小学教育,积累的词语很多了,但往往在写作中,用到的还是最简单表达意思的那些词,并且多次重复,显然把学到的词语没有灵活运用,这样写出的文章质量肯定不是很好。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课文学习中要积累用词,弄懂词义,并要用到实际。初中所选课文几乎每一篇后面都有读一读、写一写的需要识记的词语。我在平时教学中要求学生弄懂词义后要造句,句子质量还要保证,有时是要求同时用几个词语造句。通过这种方法的练习,为写作中词语的运用做了很好的准备。像在学习《再塑生命》这篇文章时,让学生用“油然而生”“繁花似锦”这两个词语同时造句,有一个学生说:“走过繁花似锦的春天,经历了生命的希冀,一股青春的活力油然而生”并在之后一篇写景的文章中写到了这句话,为文章的表达增添了活力,显然这两个词语他已经会灵活运用了,这真是一举两得的事情。看着学生的进步,是作为老师最开心的事情,因此,交给学生方法,让写作变得简单,让我们从学生优美的习作中去感受一颗颗灵动的心。
四、观察生活,积累写作材料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真情哪里来个性怎么展“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生活中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则能通晓人情世故,积淀真情,张扬个性。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须得亲口去品尝,才知其真味。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热忱地投入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亲身体验各种滋味。“识得人生愁滋味”,才不“为赋新词强说愁”,不去矫揉地“为文造情”了。引导学生积极积累写作资料,比如:搜集民间故事,传说……在搜集整理中,学生既按自己的目光审视客观世界,用自己的思考方式感知世间万物,形成独特的视野,孕育鲜活的思想又有兴趣地参与写作,得一石二鸟之效.学生可以在搜集中去感受,在整理中去体会.弘扬人文精神,重视人格的养成,这既是时代的需求,也是作文本身规律的体现.作文课要向生活“开放”,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深入生活,接触人民,培养关心社会,热爱自然,爱护生命,同情弱小的赤诚爱心,让自己笔下的文章,更富人文的底蕴,更具人格的力量。所以课标要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积极参与”首先是热爱,对看似平凡的生活充满爱心,参与其中,而不是做旁观者。其次是指导学生怎样细心地观察、感受、体验,用心灵的触角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情真意切,当不必做作以蒙人,矫情以引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语)“我手写我口,我笔写我心:文如其人,心口如一。
阅读是输入,提高语文能力;写作是输出,表现语文能力。阅读和写作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认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并重,方能全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