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英
摘 要:提问、设问、追问是教师的教学艺术。为了让数学课堂走向深入化,促进学生之间的深度交流,在此背景下,笔者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点为例,通过巧寻追问时机、巧设追问问题、巧引追问辨析、巧整追问思考等策略,激活他们的数学思维,在同伴思维碰撞中深刻地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
关键词:数学课堂;追问技巧;深入学习
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进行适当的提问、设问、追问等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数学知识,更加深刻地掌握数学知识。当然,教师追问技巧是指在教师第一次提问后,学生没有清楚地回答出该数学问题或者没有回答出该数学问题的核心内容,教师可以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第二次提问,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和思考该数学问题。
一、巧寻追问时机,激发学生学会思考
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追问,或追问在学生思维混沌处,点拨学生厘清解题思路;或追问在学生思维临界处,启发学生在思考中顿悟;或追问在学生思维僵持处,打开学生思考瓶颈;或追问在学生思维定式时,拓宽学生的思维视角;或追问在学生解题错误处,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或追问在学生思维活跃处,引导学生一题多解。
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独立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计算题48×2是多少时,有些学生的计算结果是816,此时笔者抓住时机,抛出一个追问问题:“你能想办法证明48×2=816吗?”于是,有的学生就从乘法意义的角度来解释“2个48相加,即48+48=96”或者“48个2相加等于96”,也有的学生从估算的角度来解释“把48估算成40,因为40×2=80,所以48×2≈80”,因此教师很快就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计算答案816是错误的,让这部分学生重新去思考这道题目。
又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一课时,安排学生计算198+206,要求他们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在反馈环节,有一个学生把198看成200-2,再利用“多加要减”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即198+206=200+206-2=406-2=404。为了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笔者马上追问全班学生“你还有其他做法吗”,很快其他学生就举手分享了自己的做法:有的学生是把206看成200+6,再利用“少加还要加”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即198+206=198+200+6=398+6=404;有的学生是把两个数都看成整百数再进行简便计算,即198+206=200+200+4=400+4=404;还有的学生竟然把206看成198+8进行简便计算,即198+206=198+198+8=396+8=404;顿时学生在交流中想到把198看成206-8进行简便计算,即198+206=206+206-8=412-8=404。
在这些教学片段中,我们看到老师在学生思维遇到困境的时候巧设追问时机,点燃了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的火花,迸发出更多不一样的解题方法。
二、巧设追问问题,促进学生理解知识
当学生解题思维受限时,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追问问题,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学会知识,掌握和理解解题过程和方法。因此,教师在提出追问问题时,这些问题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启迪性,以此增强学生解题过程中的成就感。
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一课时,学生在计算2.35×3时是这样回答的:三五15,我在3的下面写5;三三得9,再加1,我在3的下面写0;二三得6,再加1,我在2的下面写7,最后把小数点抄下来。面对学生讲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过程,为了帮助更多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算理和计算方法,笔者提出了简洁性的追问问题“你为什么这样做”,不仅逼着回答者去思考计算过程背后的计算算理,又引导更多的学生关注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之间算理和算法的联系。
又如笔者在教學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虽然大部分学生知道并且会背诵“余数要比除数小”,但是在计算具体有余数除法题目时仍然犯错。在独立作业环节,学生在解答把4×6+5=29和2×9+1=19改写成除法算式时,很多学生在解决第1题的答案是29÷4=6……5和29÷6=4……5,第2题的答案是19÷2=9……1和19÷9=2……1。一写完很多学生信心满满,他们都很肯定地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此刻笔者轻轻地追问了一句“有余数除法,我们要注意什么呢”,马上很多学生意识到“余数要比除数小”,最终发现第1题中29÷4=6……5是错误的。
在这些教学片段中,无论是学生思考不完整或者出现差错时,教师用简单又简洁的语言给予学生合理的提示,帮助他们自己寻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这就是追问艺术的教学魅力。
三、巧引追问辨析,促进学生学会反思
教师在关键问题时进行追问,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指名他们学习的正确方向。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出示了一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一套男运动服130元,一套女运动服148元,一双女运动鞋85元,一顶女帽子16元,一双男运动鞋108元,一顶男帽子24元。小明和爸爸带300元去运动服饰商店购物,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有的学生的解答列式是148+24=172(元),300-172=128(元)。当这位学生回答后,笔者刚想追问其他学生“你们觉得呢”,教室里马上很多学生举手有了不同的解答,他们一致认为这道题目的算式是130+85=215(元),300-215=85(元),因为题目的问题是“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那我们就要在“一套男运动服130元,一套女运动服148元,一双女运动鞋85元,一双男运动鞋108元”这些数学信息中寻找;又因为题目要求“最多剩下多少元”,那我们要让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这样剩下的钱就最多,所以我们只能选择“一套男运动服130元,一双女运动鞋85元”。
又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两、三位数的加法估算”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大估、小估的意义,出示了一道数学题目:公路自行车243元,山地自行车418元,小明想要购买一辆公路自行车和一辆山地自行车,他大约要带多少元?学生在解决这道题目时,大多数学生都采用了估算的策略,243+418≈240+410=650(元),但也有些学生采用243+418≈250+420=670(元)。面对学生出现不一样的解题答案,笔者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和判断,就抛出了一个追问问题:“你会选择哪一种估算方法?为什么?”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中答案渐渐明晰,很多学生倾向于要大估,因为购物时只有钱带够了才能把东西买回来。
在这些教学片段中,教师抛出一个小小的追问,就能引发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深入的探究和辩论,在争辩中寻找恰当充足的理由。
四、巧整追问思考,促进学生举一反三
教师在课堂上追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弄明白不懂的地方,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应当知其所以然。当然,学生仅依靠教师的追问来学习也是不正确的,应当在平时自己解题过程中学习教师的追问思维,不断追问自己“我选择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可以吗”“我这样做正确吗”“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吗”等,逐渐完善自己的数学思考过程。
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运算律”,出示了一道题目:小张和小李同时从家出发走向学校,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小张每分钟走60米,小李每分钟走50米,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经过读题和画图后,很多学生想出了一种解题方法,班上有的学生還能自觉地去思考是否还有其他解题方法。所以,在全班汇报时,很多学生想到了两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先分别计算出小张和小李4分钟走的路程,再用小张的路程加上小李的路程计算出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第二种方法是先计算出小张和小李每分钟走的路程和,再乘4计算出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
在这些教学片段中,我们看到教师在课堂上的追问艺术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引导他们在解题过程中学会追问和追思,实现严密严谨的数学思考。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不同的提问方式进行有效追问,追问在学生学习疑难处、知识重点处、思考错误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推动全班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把知识越辩越明,越学越透,让真实、开放、充满互动的数学课堂引领着学生学会深入的数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