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艳
摘 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探析了初中语文课堂营造良好氛围的具体策略,认为应当从引入多媒体技术、创设趣味情境以及增强生生互动这几个角度进行突破,全面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氛围;有效营造
诚如哲学上所言: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这充分揭示了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意义。身处于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之中,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将会被大大调动,学习效率也会随之提高。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师采用灌输式教育模式,课堂氛围沉闷枯燥,没有顾及学生的感受,阻碍了语文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应当尝试多种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一、引入现代教育技术,营造身心愉悦的课堂氛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为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提供了重要契机。组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声情并茂地教学,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春》这篇课文时,首先,我利用课间休息的十分钟时间,在教室里面的多媒体设备上播放了一首歌曲《拜访春天》,在优美的音乐渲染之下,学生渐渐安静下来,沉醉在歌曲所营造的春之情境之中。接着,我在课件上出示了事先搜集的有关春日景色的图片,请学生看图说话,谈一谈自己眼中的春天。在这个环节里面,学生兴致都很高,越谈越觉得有意思,每個人都争先恐后发言,课堂气氛空前热烈。几分钟简短的自由发言结束之后,我请学生认真观看著名朗诵家朗诵的《春》视频,正式导入教学,学生都非常配合课堂活动。
二、创设生动活泼情境,营造和谐自然的课堂氛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充分兴趣的前提下,课堂教学活动才能顺利推进。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太过于沉闷,没有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不少学生表示:语文课太没有意思了,就是不停地读课文、分析课文,又累又枯燥,上课的时候真想睡觉。学习兴趣低下已经成为影响语文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应该创设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和谐自然的课堂氛围之中学习语文知识。
在教学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时,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对《水浒传》已经比较熟悉了,因此在本节课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情境表演,以情景剧形式呈现课文情节。这个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他们兴高采烈地找寻志同道合的同伴,商量着要怎么把这个表演完美地呈现出来。一时之间,课堂气氛尤为活跃,每个人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一会儿翻书,一会儿向我征询意见,一会儿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非常积极。通过这次情境表演活动,课堂气氛活跃了不少,我能明显地感受到学生参与课文学习的劲头更足了。课后还有学生表示,回去要好好读一遍《水浒传》,了解更多的人物形象。
三、尝试小组合作教学,营造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
过去的语文课上,教师在讲台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说什么,学生就记什么。冗长的课文讲授让学生不厌其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严重缺失。在这种压抑的课堂氛围之中,学生的思维被限制,学习效率低下。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时进行的双边活动,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建议。教师不妨尝试小组合作教学,在课堂上营造出民主讨论的氛围,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在临近下课之际,大多数学生认为已经学得差不多了,状态比较松懈,有人开始在下面窃窃私语,课堂一片混乱。为了重新吸引学生注意,我抛出一个问题:在这篇文言文的最后,作者写到渔人与太守再去寻找桃花源,发现桃花源已经不在了。请问作者设计这个情节的目的是什么,分小组讨论,思考桃花源是否真实存在?为什么?这个问题具有开放性,答案不唯一,学生分成不同的派别,展开了热烈讨论,课堂气氛又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我允许他们在教室里面自由走动,积极展开交流。伴随着讨论的白热化,学生重新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再也没有人在下面说闲话了。在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之中,学生进行了一番激烈讨论,终于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完美地解答了桃花源是否存在这个难题。
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和谐发展。伴随语文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日益引人关注。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意义,摈弃灌输式教育方法,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环境中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乔亚玲.初中语文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J].新课程:中学,2015(2):123-124.
[2]马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90-91.
新课程·教师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