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霞 朱琳
摘 要: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迅速推进的过程中,“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特色办学被推向前台。特色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特色办学的重要路径之一,课程建设要凸显特色。特色课程建设有效推进,则需要教师专业发展与之同步匹配,这就需要教师增强课程意识力,提高课程设计力、课程实施力和课程反思力。
关键词:学校文化;特色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课程领导力
在学校特色课程开发与建设过程中,教师成为课程的主导,教师的专业发展亟须与特色课程建设的要求匹配。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大力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广州市十六中学在高中特色课程建设中,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不断实践与思考,有几个基本问题须关注,如:学校有特色文化,学校有个性化的育人目标,高中特色课程建设要根植于学校文化,高中特色课程实施有助于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一、学校要有自己的文化
20世紀90年代以来,有学者把学校文化作了比较丰富的补充和更为细致的划分,如把学校文化比喻为三个同心圈:一是表层的实体文化;二是中间层的制度文化;三是内层的观念文化(刘祖俊,1999)。
这些研究让我们清晰认识到学校文化内核是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能影响学校全体成员的思考、行为和感知问题的方式。所以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价值观则是学校的魂。每一所学校都应努力去发掘学校的文化,提炼出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观或办学思想。
强调学校文化的重要,是因为学校文化是影响教与学的重要因素。换个角度说,就是学校全体成员都在这种文化中熏陶,受学校文化的滋养教育,所以学校的本质就在于“文化育人”。正如教育部人员所说“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学者陈英冲(Yin Chong Cheng)考察学校文化与教师工作态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越强的学校文化,就越有可能更好地推进教师的工作。珍妮和麦克英内里(Jerry L. Thacker and William D. McInerney)考察了学校文化对学生成就的影响。研究表明,明确的任务陈述,共同的愿景和全校范围的目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业成就。学校文化质量的终极标准在于其是否有助于学生成就的提高。
但学校文化又很容易陷入“千校一面”的尴尬,常常会听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生本教育”“一切为学生”“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等办学理念,这些教育理念缺少学校的个性和独特性,这样的文化缺少生命力,也对学校的发展不具有助推力,所以学校特色办学的重要特征就是学校独特的文化。为了走特色办学之路,必须发掘出学校具有个性化的办学理念或办学思想。
二、学校要有个性化的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aim)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郑金洲),这被称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目标(goal)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郑金洲),“人们常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所造就的教育产品的质量规格称为培养目标。”(陈佑清)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在特色文化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思想和个性化的育人目标,十六中立志培育“至真”之人,也就是:学生既有真知灼见,又能关怀社会百姓,心有至真之情,胸怀仁爱之念,做到慎思笃行而又襟怀宽阔,与人交往合作,德性宽和而又气度博大。
十六中要培养“至真”之人,也就是培养有“真精神”的人:首先要有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也就是首先要培养人拥有真善美的情感,懂得关爱自己,能同情弱者,既关爱至友亲人,又胸怀社会民生。其次要有寻真理、求真知的科学精神,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质疑和批判精神,还能有真知灼见。
十六中的特色培养目标体现了学校的风格和特色,学校的办学也因这一特色而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强劲的生命力。
三、特色课程建设要根植于学校独特的文化中
任何一种课程的产生和存在都有特定的文化土壤和背景,可以说,文化是课程的根,课程是文化的承载。广州市第十六中学的特色课程——“君武”课程,秉承了十六中“求真、爱国、尚美”的办学理念,培养具有尚真、求真、行真品质的“至真”之人,体现“博物博学,求真育人”的课程理念,以培育学生的“至真”品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十六中“君武”课程设置“尚真”“求真”“行真”课程三大系列,共十五个教学模块。君武“尚真”课程系列,以“志勤严美”校训中首倡的“志”为导向,用励志方式激励学生立志求真,追求人生理想。君武“求真”课程系列,以博物博学为主题,培育学生博物求知,博学成才,博爱为人的博大宽广的人文情怀,培育学生的求真能力,践行科学探究精神;君武“行真”课程系列,倡导学生以德为美,以美导行,以实践探究活动为载体,用行动探索真知的科学素养,做“至真”之人。(附课程图)
四、特色课程建设能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特色课程的实施要靠教师队伍,所以教师专业发展与特色课程建设是比肩同行的双向活动,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养直接关系着特色课程实施的成败。在学校特色课程和开发与建设中,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素养的提升体现为教师的课程领导力的提升。
在十六中特色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实践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得以促进,则体现在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力,提高了教师的课程设计力、实施力和反思力。就是教师将课程价值追求与课程实践理性思考能有机结合的能力。特色课程由教师自主开发,代表教师的意志力:“我的课程我做主”。教师在学校文化中熏陶成长发展,在特色课程开发实施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更强,能更快更好地理解学校特色课程的理念、目标,教师的课程价值追求与学校特色课程理念,课程培养目标一致。教师主动对特色课程实践进行理性思考规划,让教师主动规划课程方案的制订与实施,自主思考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回归课程教学实践中的难点,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教师课程意识力增强,能激发教师内心课程建设的动力,并能对特色课程开发与建设保持理性、客观的视角,还能充满智慧地创新。
课程设计力强调教师要做好课程方案的制订与实施,要做好课程资源的评估、整合和开发。课程方案的制订与实施要求目标明确、有序生成。“目标明确”强调学科课程与学校特色课程总目标一致;“有序”要求课程从设计、实施到完成的有序渐进,也要求知识向能力的迁移,还要求知识与经验的渐进贯通;“生成”要求教师思考课程实施中师生的互动探究和创造生成,重视引导学生经验再造和意义建构。资源的评估、整合和开发要求“有利课程目标,兼顾生动有趣”,所以资源利用首先要紧扣教学目标,能保障学生课程的学习品质,其次还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生动有趣,更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
五、学校的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增强了教师的课程实施力
十六中的《保育岭南山水》课程,除了专家讲座引领,教师拓展教学,还需要很多教学实验,甚至需要走进鼎湖山野外考察,课程的系列实践活动对教师的课程执行力要求非常高,同时对教学过程目标达成的管理,对学习效果的达成评价反馈都非常重要,尤其是野外考察的目标、实施过程、阶段评价、达成目标反馈等都需要教师很强的课程执行力,正是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干预调整,使学生在这门课程中收益良多,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真创新精神,促进更多的学生独立思考、研究创新,许多同学获得了省市科技创新等奖项,其中,刘紫琦同学的“神奇的微生物生产番茄”这一课题,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特色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活动增多,与常规教学相比,对教师的课程实施力要求更高,在这过程中,教师为了适应课程的要求,不断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管理能力。
六、学校的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增强了教师的课程反思力
课程反思力强调教师对课程教学全过程进行总结反思,这类反思要求有力度有质量,这能极大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可以对课程类型、目标、内容、形式、手段和效果等主题进行深入反思。
十六中在特色课程建设中,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反思力培养,我们要求老师们努力去发现在课程开发、建设和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将问题变成课题,并要求年轻教师人人都要有自己的课题,为了减轻他们的压力,我们鼓励年轻教师们从申报学校课题入手,然后再申报区级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课题,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育科研培训,学习进修,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提升自己的科研素养。许多年轻教师在学校这种推力下,逐渐习惯反思,逐渐自觉将问题变成课题,并获得不俗的成绩。王勇主持的市级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构建中学化学理想课堂的实践研究》,以优秀等级通过专家审议答辩,以高质量结题,起到了榜样和辐射作用。广州市十二五规划15年度课题申报工作中,成功立项5项,立项成功率为越秀之首。广东省地理学会小课题申报,成功立项1项;广东教育学会课题,2项申报。在学校层面,我们举办广州市第十六中学2015学年教科研表彰交流会。科研积极分子、青年教师马淑建、李德欣、梁颖三位老师,分别作了题为《用微课题研究推动教学研究》《学校经验&教師收获》《心步乾坤,手执杖行——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自我解读》的专题发言。
在特色课程建设中,我们以提升教师的课程反思力来助推教师的科研力,以此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收到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学校特色文化是一片沃土,特色课程建设须扎根于学校特色文化才能枝繁叶茂,而特色课程的开发建设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样学校特色办学方向才明晰,特色品牌才能树立。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40.
[2]陈佑清.教育目的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252.
新课程·教师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