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冬
摘 要:在小组组员相互配合、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身为一名传播知识的教育者,老师应该对分组学习的小组进行合理的安排,比如明确小组成员职责,确立学习进度等。就高中生物课堂而言,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高中生物;高效课堂
高效的课堂也就意味着,老师的教学是有效的,是可以让学生真正快速地掌握知识的。在高效率的课堂里,老师利用省力简单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迅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达到学生高效率有质量地掌握知识的效果。“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教育了,作为一名高中生物老师,应该寻求一种新的高效的教学方法,而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可以提高课堂效率的好方法。
一、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分析
(一)小组合作学习需要设立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只是几个学生聚集在一块学习,而是经过合理的分配和安排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分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的主体变成了学生自己,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师不重要了。反而老师更加重要了,此时老师正作为一个“幕后主使”的身份在引导着学生的学习。每一次的小组分组学习,学生的学习进度应该达到哪里,学习的深入要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是“幕后主使”老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分组不是盲目的,老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程度着手,不能为了学习分组而分组,而应该为了学习而分组。教学目标并不是老师考虑的唯一问题,教学效果更是老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学习和教学都不是盲目的,对老师而言,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对学生而言积极配合组员积极参加讨论和学习。俗话说理越辩越明,小组学习的方式就类似这种道理。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交换自己的理解,达到学习不仅输入也输出的效果。以高中生物课堂为例,在老师教学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的“细胞的基本结构”时,老师可以把小组里的不同学生比喻成不同的细胞结构,让学生自己根据知识对自己所扮演的结构进行阐述。
(二)改变学习方式提高课堂学习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一大好处就是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改变沉闷的学习氛围。比如采取小组分组讨论的形式可以鼓励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积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还比如分组竞赛的方式更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的“血糖平衡调节”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挑选自己的角色,比如A学生是“血糖”,B学生是“胰岛B细胞”等等,让学生自己快速描述“自己”的生理反应会导致下一个细胞如何反应,依次接力地描述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1]。这样快乐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高中生物课堂的效率。
(三)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
好的方法并不代表没有任何缺点,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如此。比如在小组一起完成小组任务时,可能会有学生偷懒不去学习,等待小组其他成员的答案。这时候应该充分利用小组长的作用,对组内成员进行监督和计分评比,避免有些学生在小组任务中无作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利用课堂时间明确分组情况和讨论确定学习内容很浪费时间,所以老师应该注意小组分组的形式以及讨论的形式的确定等问题应该在课堂前就确定下来,不要在课堂上浪费学生宝贵的时间。
二、高中生物课堂巧用分组学习形式
如果采用小组分组的形式教学,在教学之前老师在自己的备课过程中考虑清楚采用的分组方式,以及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等[2]。生物老师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这一节课的时候就可以顺应学生的认知顺序,利用对已经学习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最适浓度”为基础学习“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特点”这一知识点。这样循序渐进的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在分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总结知识、展示成果的能力,让学生预习课本并结合其他材料所给的案例,分析推导生长素有哪些生理作用,并向大家展示推导结果及其思维过程。还比如在进行相关实验的时候,小组成员可以预测实验结果,互相讨论,然后在实验过程中分工明确地进行实验。比如选定一人作为实验的主要操作者,另加一名在旁边帮忙的人,同时不要忘了找一个负责观察实验现象以及一位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的人。实验后学生对实验数据以及結果进行分析,并结合试验前的讨论,分析推理过程中的误区以及易错点。最后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学习效果以及心得体会。
总之,尤其现在课改的推行,更加要求老师找到一个合适高效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只是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方式,应该有更多的老师去尝试,也应该有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中,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总结知识能力、团结合作能力、交流表能力等等都会大幅度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是高中生物课堂的基石,是每个高中生物老师都应该尝试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刘东梅.讨论式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实践[J].赤子(中旬),2013(12):199.
[2]赵鹏程.新课改背景下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J].学周刊,2014(6):71.
新课程·教师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