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莹
摘 要:自主学习提倡以问题为中心来组织和展开教学,问题不仅仅由教师提出,更应该由学生提出。然而在日常教学中,很少有学生能主动对老师或同学提出质疑。因此,我们需要从教学民主、教学设计、方法指导、释疑解惑、坚持训练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质疑;问题
新型课堂提倡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学习的开始。然而,当教师千方百计地暗示“你有不同意见吗”或“你还有什么问题”,要么只有个别学生发表意见,要么就是为提问而提问,提出一些与学习内容无关的泛泛问题。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于改变学习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民主,使学生敢疑
有的学生因为性格内向,即使有问题也不敢发问,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接近、乐于接近。首先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当学生把老师当作学习的伙伴、生活中的朋友,才能建立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使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第二,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儿童好奇心强烈、求知欲旺盛,有着浓厚的问题意识,教师要视作星星之火加以保护和尊重。无论提出怎样的问题,教师都应认真地倾听,积极地回应,给予肯定,再以合作者的身份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渐渐地,学生感到“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一样自然,且都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尊重和保护,课堂就是一个有疑即可问的安全的学习场所。第三,学生有疑不敢问的恐惧大多来自时间紧、准备不充分,比如对问题的表述不清晰,对问题是否有解不明确,对问题是否具有研究的意义没有把握。对于这种情形,教学中可以采用“提前介入式”学习,即让学生在家进行预习,初步提出疑问,再尝试自己寻求答案,无法解答的记录下来,到课堂上相互提问,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如教学《年、月、日》时,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精心设计几个问题写在预习本上。课堂上,采用“学生分组对抗”的形式开展“你来提问我来答”活动。由于提问的对象是身边的同学,每个人都跃跃欲试想考倒对方,连平时胆小的学生也很想表现一番。学生们提出了“怎样区分闰年和平年”“为什么二月份的天数最少”“为什么七、八月份都是31天”“一年的四个季度是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吗”等问题。学生理直气壮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兴致勃勃地思考他人的问题,课堂研究氛围活跃,人人主动参与探究活动。
二、精心设计,让学生生疑
1. 精心设置矛盾
在课堂中,教师首先要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有意识地设置问题冲突,使学生有思考质疑的空间。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师先带领学生回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再将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怎样计算?有的学生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推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边×短边”,原因是平行四边形可以由长方形斜拉后产生,边的长短没有改变,所以面积计算方法也不变;有的学生则提出反对意见,理由是如果继续斜拉面积越来越小几乎为零,不可能用“长边×短边”来计算。学生持不同观点,产生了问题冲突,引发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再思考,积极主动地投入探究活动中。只有让學生充分暴露心中的疑问,教师才能从中捕捉到学生的困惑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有效突破重难点。
2. 把握思维的火花
学生的质疑往往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而且常常转瞬即逝。教师要善于捕捉问题中所蕴含的思维的火花,如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时有这样一道题:幼儿园大班有25人,中班有20人,现有一些糖果,若平均分给大班小朋友正好分完,若平均分给中班小朋友也正好分完,求至少有多少块糖果。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为什么要突出“至少”二字,没有这两个字行不行?教师首先表扬了质疑的学生审题仔细,同时引导大家思考:“至少”二字是不是多此一举?可不可以改成“最多”?在教师的鼓励下大家开始“咬文嚼字”,从数学的角度体会文字里的玄机,结果发现符合条件的糖果数量是不唯一的,难以穷尽,“至少”表明此题要求的是25和20的最小公倍数。教师恰当的处理,使学生在质疑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理解。
三、指导方法,让学生会疑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好问的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 在概念教学方面,引导学生在概念内涵上质疑。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作单位‘1”,为什么单位“1”的“1”要加上引号?通过质疑,强化对单位“1”概念的理解。
2. 在计算教学方面,引导学生在算法算理上质疑。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可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可不可以把被除数和除数都转化成整数?”,使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发现,无论如何转化都是为了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来计算,但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更加简便。通过质疑,使算理和算法融会贯通。
3. 在解决问题方面,引导学生在解题思路和方法上质疑。这是唯一的解法吗?有没有更好的解法?例如这样一道题:“修一条公路,甲单独修5天修完,乙单独修8天修完。两队合作,几天能完成?”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可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题目没有告知工作总量,是不是可以假设一段距离来解决?如果是1000米、2000米、5000米,分别需要几天呢?通过计算发现,无论工作总量是多少,天数都是一样的,由此得出工作总量可以看作单位“1”,根据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来解答。可见,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且杂,这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分析和筛选,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与所学内容无关,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内容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endprint
四、释疑解惑,让学生乐疑
教师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学生必然会失去质疑的兴趣,然而释疑的方法不妥,也会影响质疑的效果。在教学“平均数”时,就“平均速度”一题屡屡有学生产生疑问。如:“一辆汽车往返于甲、乙两地。去时行了5小时,每小时行60千米。回来时行了4小时,每小时行75千米。求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学生提出了疑问:可不可以用(60+75)÷2来解答,而且结果和正确答案十分接近。笔者第一次执教该内容时,面对学生的质疑准备不足,就简单地告诉学生,求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就是“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计算公式的产生,当再次遭遇这类问题时,还是经常会出现错误的解法。显然,学生并未真正得以解惑。第二次执教同一课题当学生再一次产生疑问时,笔者没有马上回答,而是组织学生分组探究,通过分铅笔的小实验,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发现了该解法不具有普遍性,只能用于平均分的份數相同的情况,对于份数不同的情况则不适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轻易否定,也不要急于作答,简单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有难度的问题可通过分组研究讨论或课后查找资料、请教他人等途径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当学生看到自己提出的问题受到了老师的重视,引来了大家的关注,并取得了研究的成果,也就更加乐于质疑了。
五、坚持训练,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要从日常教学的点滴入手,开展形式多样的提问或竞赛活动,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
1. 开展“每日一问”“每周一答”活动。可以让学生准备一本“质疑本”,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问题和困惑。预习时把看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拿到课堂上来讨论,课堂学习之后记录下没有理解的地方,课后再进一步思考。总之,每天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设计并提出一个问题,教师通过批阅质疑本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组织讨论,解开学生心中的“小问号”。每周还可以评选出“十佳问题排行榜”进行问题征答,对学生既是一种鼓励又是一次挑战。
2. 评比“提问小能手”和“解惑小博士”。问题提得多且质量高的,可获得“提问小能手”的称号;积极主动就问题展开自主研究并获得成功的学生可以摘取“解惑小博士”的桂冠,鼓励学生不但要大胆提出问题,更要勇于攻坚克难。
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长期坚持和科学训练。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要转换角色,更新观念,不断培养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踊跃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有问题可想,有问题可提,有问题可议,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