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妹
摘 要:追问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教学艺术。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上,教师在学生原态经验、原创思维、原发需求处进行追问,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与创造。通过追问,学生能够挣脱自我思维束缚,突破思维障碍,进而抵达数学学习的敞亮之境。
关键词:数学教学;深度追问;十几减9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上,一些看似不经意的追问,其实却是教学中很重要的细节。对于教师而言,追问是引导课堂进行的一种手段;对于学生而言,追问能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数学本质。追问,是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确证与表征。及时追问、恰当追问能够让学生的数学思维逐级递进,进而冲破模糊性、表象性的思维表层,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理解。
一、在原态经验处追问,引发学生数学联想
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和认知特点的限制,很多时候他们的学习是從感性、直观的观察和操作活动开始的,所获得的活动经验也只是一种经历或体验,而没有升华为数学思想与方法。因此,他们的数学思想方法、问题解决策略都很薄弱,在某些情境下,需要通过教师的追问去激活。学生的原态经验是他们数学学习的逻辑起点。在学生的原态经验处追问,既能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教学“十几减9”第一课时,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解读情境主题图。
师:孩子们,从图中你们获得了怎样的数学信息?
生1:小猴开了一家水果店,一共有13个桃。
生2:小白兔买了9个桃子。
师: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
生3:还剩多少个桃子?
学生列式。
师:可以怎样计算呢?
学生用小棒操作,建构算法。
生4:我一个一个地减。
生5:这样太麻烦了。我先把13个分成10个和3个,然后从10个里面减去9个。
师(追问):你为什么想到先从10个里面减去9个呢?
生5:因为我们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时,满了10个就把小棒捆起来。我想,如果3个减9个不够的话,就要把一捆小棒拆下来。这样我就索性用10减9,得到1,然后把1和3合起来。
……
在学生的原态经验处发问,能够将学生内隐的经验显性化,进而让学生的算法探究走向自觉。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他们手脑协同活动,做思共生、学创合一。在教师的追问中,算法探究更具指向性、实效性。
二、在原创思维处追问,诱发学生数学思维
美国著名经验主义教育家杜威先生曾经这样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唯一直接的途径,就是把学生置于必须思考、促进思考和考验思考的情境之中”。在学生的原创思维处进行追问,能够将学生内隐的思维挖掘出来,进而敞亮学生数学思维,聚焦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之处。
比如在学生运用“破十法”解决问题后,有学生又想到了“平十法”,还有学生想到了“算减想加法”“凑整法”等。如当一位学生想出了“平十法”后,许多同学觉得迷惑不解,这时教师针对学生“分减数”展开追问。
生1:老师,除了刚才的“破十法”,我还有一种方法。我先将9分成3和6,然后用13减3得10,再用10减6得4。
师(追问1):你为什么想到将9分成3和6呢?
学生沉默。
师(追问2):9可以分成1和8,9可以分成2和7……你为什么不将9分成1和8,2和7……呢?
生1:因为13个位上的数是3,所以可以先减去3。
师(追问3):如果是14减9呢?
生1:14减9,那么9就要分成4和5;15减9,9就要分成5和4;16减9,9就要分成6和3……
生2:十几减9,九就要分成几和几。
生3:个位上是几,减数就要分成几和几。
生4:减数怎么分,主要看被减数的个位……
一开始,学生将减数分成3和6可能是源于他的数感,源于一种对数的敏锐直觉。而通过教师适时、适切地追问,学生对自己分解减数的过程进行自觉反思。他们联系被减数,从而形成了一种“平十法”的算法自觉。通过追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学生也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三、在原发需求处追问,催发学生数学创造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将所要学习的知识建构出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追问就是组织、就是启发、就是诱导。只有在不断地追问中,学生才能挣脱自我的思维束缚,突破自我的思维障碍,形成数学思维的新视角。当学生处于“口欲言而不能,心欲求而不得”的“愤悱”状态时,教师于学生的原发需求处追问,能够催发学生的数学创造。
比如在“十几减9”的课堂练习中,笔者设置了这样的开放性练习:填数,把“1□-9”编成退位减法算式再计算。
生1:我编的题目是13-9=4。
生2:我编的题目是15-9=6。
生3:我编的题目是18-9=9。
师:能不能按照顺序编一编。
生4:10-9=1,11-9=2,12-9=3,13-9=4,14-9=5,…,18-9=9。
师:看一看,这一组算式都是十几减9。在这组算式中,仔细观察并思考,差与被减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沉默。
师(追问1):差与被减数个位上的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5(惊喜地):老师,我发现被减数个位上的数比差少1。
生6:差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1。
师(追问2):为什么差比被减数个数上的数多1呢?
生7:因为我们是用被减数十位上的10减去9的,10减9等于1,然后用这个1加上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就是差。所以差会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1。
生8:如果我们用十几减8的话,差就应该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2了。
生9(受生8启发):如果我们用十几减7的话,差就应该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3了。
生10:那么,十几减9、减8、减7都可以很方便地计算了。
学生对“十几减9”的差与被减数个位上数的关系的发现,也许是对知识数学本质的思考与洞察,也许只是一种简单的观察,但是,经由教师的适时追问,将学生从观察引向思考,让学生的思考从不自觉走向自觉。如此,学生开始打量“破十法”的计算过程,通过对“十几减9”计算过程尤其是“破十法”的反思,引发了学生对规律本质的把握。
在数学的深度追问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动态生成的资源,善待学生的问题解决方式。通过追问,为学生提供做数学、思数学、说数学的机会。因此,追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的每一次深度追问,都能引发学生自觉地反思数学学习过程,都能引导学生去探索、争论。学生从直观观察到自觉反思,他们不断思考,反复训练思维,不断突破思维局限,进而形成理性判断,由此抵达数学学习的敞亮之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