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抽象,数学教学的应有理性

2018-01-02 07:49谭倩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数学抽象数学教学

谭倩

摘 要:数学抽象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应有之义。数学抽象简言之就是舍弃数学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提炼本质属性的过程。由于数学抽象的对象、过程等差异,使得数学抽象的类型很多。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依托直观操作、直观几何、直观表象等,引导学生逐步抽象,将学生从数学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键词:数学抽象;数学教学;应有理性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抽象性是数学的基本特性。课标实验组组长、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有三个,即抽象、推理和模型。任何一个数学知识,无论它是概念、法则还是规律、定理等,都需要经历抽象的过程。任何数学问题,无论它是数与计算、图形与几何还是统计与概率等,也都离不开数学抽象。可以这样说,没有抽象就没有数学。因此,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这样说,“与其说是学习数学,毋宁说是学习数学化;与其说是学习形式,毋宁说是学习形式化;与其说是学习公理,毋宁说是学习公理化”。

一、怎样理解“数学抽象”

“抽象”一词,源于拉丁文“adstracio”,其基本含义有抽取、排除、提纯等意思。所谓“数学抽象”,是指抽取事物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方面的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属性,进而提炼数学本质的过程。显然,这样的过程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前一阶段数学抽象所形成的概念、结构等往往是后一阶段数学抽象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抽象是具有层次性、递进性的。

数学抽象有许多类型,根据抽象的方式不同,我们可以将数学抽象分成“表征性抽象”(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的概念、定义等)、“建构性抽象”(如方程的概念、奇偶数概念、素数合数概念等)和“原理性抽象”(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等);按照抽象过程进行分类,可以将数学抽象分为“理想化抽象”(即人类依靠思维构造而形成的理想化存在,如直线、射线灯)、“弱抽象”(即舍弃一些特征而进行的抽象,如平行四边形舍弃角的特征,从边的角度定义,如“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的抽象就是弱抽象)、“强抽象”(即通过增加某些特征而形成的概念,如“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和“等置抽象”(即依据等价关系进行抽象,如自然数的抽象等)。根据抽象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概念抽象”(如分数概念、小数概念的抽象等)、规律抽象(如数的规律、形的规律、式的规律抽象等)、“关系抽象”(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等关系的抽象)和“思想方法的抽象”(如数的分与合的抽象等)。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视角,数学抽象可以分为三层:一是抓住事物的特征;二是抓住事物的本质;三是抓住事物的关联。

数学抽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知识的数学本质,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还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逻辑分析、判断、推理和概括的能力。一般的,如果一个人的数学抽象水平高,这个人的某些数学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思维水平就强。相应的,这个人也应该具备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如何进行数学抽象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以直观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如何引导学生的直观动作、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认识规律,逐步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出发,让学生充分经历具象操作、直观感知、表象积累,逐步发展抽象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1. 依托直观操作,建构抽象算法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在某种意义上是直观动作思维。直观动作、直观操作是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概念形成过程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物、学具、图形等进行操作實践,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瑞士著名结构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动作是智慧的根源,切断动作,儿童的思维就无从谈起”。当然,数学的操作不是一种机械的操作,而应该是融通儿童思维的操作,亦即儿童的“具身认知”。所谓“具身认知”,即借助儿童多样化感官的认知。

【案例1】 《十几减9》(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在引导学生读懂题意,提出了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后,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小棒等材料探索“13-9”的算法。

师:请同学们拿出13根小棒。

(于是,学生拿出了一捆小棒和3根小棒)

师:怎样从这么多小棒中拿出9根小棒呢?

(学生小组合作拿小棒)

生1:我们组认为,用3根小棒减去9根小棒不好减,于是我们组将一捆小棒拆开,从10根小棒中拿出9根小棒,还剩1根小棒,再将这1根小棒和原来的3根小棒合起来,一共还有4根小棒。

师:你能将你们组分小棒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1:10-9=1,1+3=4。

生2:我们组是这样操作的,由于用3根小棒减去9根小棒不够,所以我们组先减去9根小棒中的3根,再从一捆小棒中减去6根,还有4根小棒。用算式表示是:13-3=10根,10-6=4根。

生3:我们组是这样操作的,从13根小棒中拿走9根小棒,相当于从14根小棒中拿走1捆小棒,还有4根小棒。用算式表示是:14-10=4根。

……

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的操作与学生的算理理解、算式表达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借助直观操作,获得了“破十法”“平十法”“凑十法”等算法的深刻动作感受、体验。学生的抽象思维逐渐萌芽,实现了对抽象算法的意义建构。

2. 借助几何直观,建构抽象概念

数学的抽象性与学生的形象思维本身就是一对客观存在的现实矛盾。如何有效地化解这一对矛盾?笔者认为,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学中教师要依托直观形象,加强学生的直观理解。通过直观理解,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内涵。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分析概念的数学本质,在概念的本质处借助几何直观,建构抽象概念。endprint

【案例2】 《倒数的认识》(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片段

认识倒数是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基础。倒数的本质是什么?笔者在听课中发现有教师用汉字的颠倒如“吞”与“吴”,有教师用句子的颠倒如“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等导入新课。显而易见,这些看似新颖的导入方式其实都是对“倒数”本质意义的错误理解。倒数并不是“倒过来的数”,倒数的本质是“乘积为1”。笔者在教学中借助几何直观,让学生较好地建构了“倒数”概念。

教师出示长为1、宽为1,长为2、宽为,长为3、宽为等的长方形。

师:这儿有一些长方形,请你观察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1:我发现长越长,宽越短。

生2:我发现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相等,而且都等于1。

生3:我发现长都是整数,宽都是分数单位。

……

师:像上图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你能够求出任何一个数的倒数吗?

生4: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我想,求一个数的倒数我们可以用1除以这个数。

……

上述教学,笔者从倒数本质出发,借助图形让学生理解“乘积为1”的含义。学生直观地看到,一个数越大,它的倒数就越小;一个数越小,它的倒数就越大。他们深刻感受并体会到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此外,从长与宽的动态变化中,学生还能够在心中种下反比例关系的量的种子。

3. 丰富表象积累,建构抽象规律

所谓表象,是指学生头脑中的形象。表象是从直观形象到抽象的过渡,是从具体感知到逻辑思维的桥梁。事实上,表象应该是一个“半抽象”的东西,是学生多次、反复地对形象进行加工、概括和提升的产物。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引导学生逐步建构抽象规律。

【案例3】《有余数的除法》(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点击课件):把7个桃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个,还剩多少个?

生1:7÷3=2(个)……2(个)。

师(点击课件):把17朵花平均放在5个花瓶中,每个花瓶插几朵,还剩几朵?

生2:17÷5=3(朵)……2(朵)。

师(点击课件):从图书室借来20本书,平均分给一个小组中的6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得多少本书,还剩多少本书?

生3:20÷6=3(本)……2(本)。

……

经过多次的平均分,学生逐步感悟出这样的规律,即每次平均分后,余下的數都比除数要小。如果余下的数比除数大,就要继续平均分。学生经历了算理和算法抽象的过程,从实物分配到列除法算式,再从具体的算式到概括抽象出余数与除数间的关系,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将余数知识抽象到普适化规律层面,即除数一般要大于余数,被除数等于商乘除数加余数。

对数学知识进行抽象,教师要把握好尺度,不能操之过急,而应螺旋上升,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活动经验,完整经历从直观操作、直观形象、直观表象到抽象概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迈过抽象概括过程中的一道道“坎”,让学生慢慢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将学生从初级的经验水平提升为高级的抽象水平,这是数学教育的应有之义和责任担当。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学抽象数学教学
初中学生数学抽象的培养研究
在概念形成中培养初中学生数学抽象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数学抽象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作用分析
数学教学中隐喻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