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2017-12-27 14:29李南宴��
考试周刊 2017年43期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李南宴��

摘要:“论从史出,史由证来”是历史研究和学习的基本要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有这样的叙述:“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史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历史的理解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这就要求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而研究性学习追求的目标是:改变学习历史的方式,即使历史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目标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目标是吻合的。因此,本文主要从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角度来谈一谈“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历史研究性学习;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证据意识

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史料实证素养,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对史料的研习与运用,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

陈辉教授指出:“历史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类似史学研究的情景,引导学生以类似史学研究的方式,在历史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景中,去主动发现问题,确定问题,并应用相关知识探讨、解决问题,发展创新能力,形成正确历史意识的一种学习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活动,历史研究性学习以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为开端,以反复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过程,以解决问题作为重要目标。

一、 树立重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教育理念

历史教师是历史课程实施的主导者,因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自身要树立起重视实证教育的理念。首先,历史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重视史料实证教育。传统历史教学重视陈述性知识的传授,“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则需要在此基础上更为强调过程性知识的引导。在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材料论证历史问题,增强其历史分析能力,进而使他们养成严谨的思辨意识。其次,历史教师要提高专业素质,增强教学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要求教师本身应具有较高的史学素养和扎实的教学功底,这一培养过程也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再次,历史教师应深挖教材,精心打磨教学设计。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主要进行于课堂教学,因而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要充分挖掘历史材料,做到史论结合,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二、 重视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的问题生成

问题的生成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历史课堂内问题生成的途径主要是:教师提供问题和学生提出问题。

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设问是课堂提问中最普遍的学习模式。教师应注重设问与创设问题情景,并且通过以下途径实施:一是利用教材本身内容设问。教学内容即问题,教师应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学生无疑处设疑,使其思维产生矛盾,从而创设问题情景;二是通过教材本身所包含的矛盾事实创设问题情境;三是利用不同观点的争论设问;四是在对中外历史事件、历史史实的对比和联系中设问;五是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最后是引入课外有关史料或新课程历史教材围绕重点问题插引精选的信息资料来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此外,教师的设问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水平等情况,其设问要围绕教学的重点,所设计的问题要明确而具体。

研究性学习中的学生提问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第二种模式是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问最有价值。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促进学生提问的前提。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其一,指导学生从获取历史信息中发现新问题。历史信息主要是教材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教师除了对学生作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指导外,还要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对获取历史信息的观点、结论、论证方式的概括与提炼,提高学生历史信息处理能力。其二,鼓励学生质疑与设问。它能激发学习兴趣,增进自觉产生新认知需求,为解决问题、探究新问题做好准备。其三,引导学生对问题多做假设性回答。

三、 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具体措施

问题生成之后,便可围绕具体的问题去收集、分析和运用史料。具体步骤如下:

课前收集整理史料。有两种方式,方式一:教师在课前进行史料的收集。渠道如下:首先是认真研读教科书。教师首先要挖掘教科书上重要的史料信息。其次是研读教参,教参上提供了许多原始资料,可充分利用起来。第三是浏览相关专业网站,如“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等。最后是收集与讨论的问题有关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等。方式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史料,这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基础。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史料的不同类型,包括文献、图片、实物、遗址等。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搜集史料的主要途径,如书籍、网络、博物馆等。

课上分析讨论史料。教师在课堂中要鼓励学生去分析史料。鼓励学生去分析史料的内容,从中引出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此观点的证据。教师还应教会学生甄别史料的方法,这是“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关键。

课后理解运用史料。引导学生规范地运用有价值的史料表达自己的历史认识,养成实证和理性的态度,这是“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目标。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可通过探究性学习、撰写历史小论文等方式引导学生规范运用可靠的材料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总之,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不仅要树立重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教育理念,还要重视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的问题生成,并且在问题生成之后,围绕具体的问题去收集、分析和运用史料,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引导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陈辉.历史研究性学习论[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

[3]胡永生.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范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4]安桂清.“研究性學习”的实践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1,(1)

猜你喜欢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历史剧作业设计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空间”素养的提升
构建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新体系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研发
浅谈模拟课堂中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问题
“史料实证”素养的教学分解初探
史料实证意识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商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