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的传播特性

2017-12-20 00:22朱艳
新媒体研究 2017年21期
关键词:微文化微时代

朱艳

摘 要 微时代是在网络时代产生的新名词,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短小精炼的微博、微信、微事件、微电台等自媒体作为媒介,进行实时互动传播交流信息,整个社会进入了一个快、少、精、短的时代氛围,从而形成独特的微时代传播特性,这些独特的传播特性深刻影响着社会文化的传播和人们生活方式、社会心理。

关键词 微时代;传播特性;微文化;施拉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21-0010-02

互联网时代已经运行了很多年,微时代则是网络时代的一个新阶段。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一系列以“微”为标志的新型传播媒介快速影响着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比如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媒介。微时代也是全民参与的时代,任何人都不可能置身于世外。正如德国作家尼古拉斯·鲍恩所说“直到现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政府或别的什么人能够拒绝或想拒绝这个电子文明世界里的怪物。她新奇的自由性、便利性和挑战性,掩盖了她潜在的强暴性和危险”。而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人们多数的闲暇时光都被网络取代了。似乎总有看不完的微信,刷不完的朋友圈,追求轻松、快速、娱乐,更多的是追求感官上的愉悦和享受。

1 微时代

时代常常和它背后所处的文化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放在微时代的社会大环境下微时代也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微文化。文化是一个人文的概念,也可以说是一个地域概念,它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是在互相碰撞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媒介文化的研究里,学者们把文化和媒介相联系,强调的是文化的媒介呈现方式,强调的是媒介形态对社会文化所产生的决定性的影响。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是由媒介生成,不同的媒介方式生产出不同的文化。微博、微信等微媒介的产生,也就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微文化。微文化的出现根植于网络媒介的发展,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将我们带入进今天的微时代,又为微文化插上丰满的翅膀。微文化起源于网络,兴起于网络,又由虚拟的网络世界风靡到现实社会中,使微文化深深地影响到这个时代,成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微文化出发来探讨微时代的定义,就是探讨时代背后的文化意蕴。

关于“微时代”的定义,目前学术界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微时代是一个蕴含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1]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释义、讲解:“微时代”是以信息的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以微博、微信等微媒体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的创作为传播形式,介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改变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新时代。借用英国伟大文学家狄更斯在《双城记》里的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就是这样一个时代,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

2 施拉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这个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在这种传播模式中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和受众,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在他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中强调了信息传播的双向性,是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一个突破,说明了信息传播是双向循环的一个过程,同时传授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每个人都可以是传播者也是受传者。在微时代里,因为微博、微信的兴起,每个人都扮演着传授的双重角色,也会对信息经过一定的加工和整理,或加上自己的简介,或加上自己的评论,在这里,受众的集合体,又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社会传播过程就是一个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的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在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的基础上来分析微时代的传播特征。

3 微时代的传播特性

3.1 传播速度瞬时化

微时代是以微博、微信为主导的时代,更因为现在也是手机大肆主导的年代,微博、微信客户端纷纷在手机上占有不可或缺的角色,动动手指,一条信息轻轻松松就可传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方便、快捷,丰富的信息内容,吸引了无数的年轻人投入其中,在餐厅吃饭的过程中、在地铁等车的间隙中、在上下班的路途中,抑或者在家里、在课堂、在校园,随处都可以见到低头收发信息的“拇指族”。这一微时代的传播特色足见形容得深刻贴切。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微时代进入一个快节奏的时空,人们的生活也进入快节奏的年代。信息传输的高效率使“秒贊”一词步入大众眼帘。微博、微信的出现,社会上的突发事件直接可通过为微媒介这个平台向外界报道,比传统的媒介快上很多,每一个人都可能出现在新闻发生的第一现场,又能第一时间把消息传播出去,极大地提升了传播的速度。

3.2 传播群体年轻化

微媒介是在别一种环境和条件下生长的,它拥有着先进的现代传播手段,也离不开社会的流行趣味对它的一种催生和引导。媒体环境的变化常常很快,但年轻人更容易跟上时尚的潮流和前沿,微传播以其新颖、时尚便捷的特点吸引着众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更是将众多“80后”“90后”,甚至“00后”裹入进微时代的浪潮。年轻人的偏好和趣味似乎注定能成为社会的流行标杆和时尚,微传播的这种社会时尚方式正好契合了年轻人的生活口味,自拍、晒旅游、晒餐饮、生活感悟、政治理想等都可以成为微信朋友圈里的互动。

3.3 传播方式扁平化

互联网没出现之前,传播有特定的传播者,传播者是职业化的工作人员,有组织严密的传播机构,而受众是看不见的对象群体,双方间的传、受角色基本固定,一般不会随意改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世界中人们的交流早已打破现实社会中地域空间的限制,微信、微博上分享的信息,早已不是单向传播的收发模式,任何人都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传者与受者的角色界限正在模糊,每一个网民联起手来就可以织起一张大网,每一个微博、微信朋友圈都可以是信息的出发点,传播渠道扩编,接收渠道自然宽广,信息传播趋向双向互动。

3.4 传播内容碎片化

微时代,传统媒体的话语权被打破,海量的信息经过多点结网去中心化传播,信息通过众多网民手中轻轻的一点进行着快速裂变发散。微媒介即时通讯的功能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收发信息,只言片语间,就可汇编一条信息,不用过多的修饰和润色,意思讲明即可。大众可以自由发表言论,造就自媒体平台上各种意见的碰撞与冲突,传统传播过程的理解和接受习惯也因此支离破碎,意见表达众多性的同时也意味着意义表达的分散性和碎片化。多元化、多样性的微时代环境是信息传播碎片化的土壤。但不可否认的是,碎片化的信息传播也带来监管的困难,多元的形式与内容常常令我们很难分辨出信息的真伪,微时代下碎片化的信息传播,考验得更多的是大众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和主流媒体对信息的正确引导。

3.5 传播影响深远化

2015年7月14日晚间,一则优衣库试衣间的不雅视频开始在微信朋友圈流传,之后迅速在微博广泛传播,优衣库事件在网上持续发酵,让大量流氓软件和木马有了可乘之机,而众多网民不断参与到事件的转发、评论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网民狂欢,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另外发生在2015年5月3日“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也是因为微博、微信平台的传播,引起网友热议,甚至导致舆情一开始挺女司机到反转挺男司机,舆论焦点再次甚嚣尘上。这只是近年来微时代传播的两件典型事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介正在成为社会突发公共事件传播的舆论中心,微传播快易广的优势,显示出它强大的传播力量,全民参与,影响之大,甚至可以直接推动事件的升级或是转向。

3.6 传播效益最大化

微时代里讲究的就是一个“微”,微博里短短140字就可以包含丰富的内容,微信里更多的是配图再加上几句简短概括的话,消息经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发展到微媒体时代,成了“微讯”。短些短些再短些的追求在微时代成为现实,因为要满足随时随地的更新,追求信息传播的最大效益,能够快速的占领舆论的头条。微时代下的“信息传播”正是通过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从细微之处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28-30.endprint

猜你喜欢
微文化微时代
中职学生微文化的创作和学生作文个性化语言指导的耦合研究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论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微文化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与分析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微美学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