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2000年最早的移动梦网到目前微时代的到来,短短十几年,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速度之快让世人惊叹。截至2015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网民渗透率几乎达到了百分之六十八,也就是说,近乎一大半的中国人在使用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工作中形影不离的工具,我们进入了一个以微博、微信、QQ等微代表的双向互动的微时代。
关键词:微美学;移动互联网;微时代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00-02
一、关于移动互联网在当代艺术中的介入
移动互联网快速的渗透到各个领域,特别是在艺术的领域中,移动互联网对艺术家、画廊机构、拍卖机构、美术馆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移动互联网改变了艺术的生产与传播的基本形态,改变了大家的审美体验。并引发了关于“微美学”的研究与讨论。仿佛在一夜之间,我们不必劳累的坐在电脑前,也不必非要去某个美术馆观看展览,而是在地铁上、餐厅里,就可以用手机欣赏艺术家的作品,可以品读艺术评论家、策展人所写的文章。甚至可以在咖啡厅边喝下午茶,边在微信拍卖里购买艺术家的作品。这种情况让那些挂在美术馆的、给一小部分人看的艺术显得软弱无力,去美术馆看展览这一传统的观展模式似乎又耗时又耗力,对普通人来说远远比不上微信微博上看展来得实惠、便捷。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归纳起来就是:最大化每个人的在线时间,同时最简化每个人发送和获取信息的操作。在流量充裕的情况下,网民的微博、微信等软件都是长期后台登陆的,随时就可以刷新一些艺术信息,获得最新的艺术资讯。
二、微时代对艺术各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移动互联网对艺术家的创作思维、方式等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冲击。一方面,同目前当代艺术的高冷相比,移动互联网具有自由、平等、低成本、公众参与等特性,移动互联网提供了这种渠道后,每个人都可以公众亮相,普通人也可以参与到艺术当中,大大的拉近了人们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让艺术家们曾经拥有的视觉技术优势被更多的人轻松的掌握。的另一方面,艺术家们也清楚的认识到,如果艺术不能和现今时代的生活工具、科技、媒介等结合起来,艺术将会变得干枯、萎缩。历史上科技带给艺术的冲击的案例有不少,首先是摄影术的出现,大大的冲击了古典主义、学院派艺术,直接促使了现代派艺术的诞生。当艺术家面对移动互联网微时代的冲击时,不得不思考艺术与移动互联网的关系。当新的媒体技术出现时,艺术家要么拒绝,要么选择尝试,还是有很大一批艺术家选择了后者。在纸上、画布上、墙上进行是一种书写,在虚拟世界中交互也是一种表达。重庆黄桷坪“正常空间”的艺术家黄淋的行为艺术作品《十万个黄淋》,正是通过微博等移动互联网平台,全球征集画家画自己,打算通过十年的时间画出十万个黄淋。在他的这个行为作品中,移动互联网、微博等平台是最重要的环节,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微平台这个媒介,他是很难将此作品顺利实施的。黄淋对于本作品的想法也很简单:“我要让艺术创作充满快乐,走向大众”。黄淋通过移动互联网这个媒介,让自己的生活成为了艺术、让自己成为了艺术品。可见,在移动互联网的激发下,艺术正在逐步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实践。
移动互联网不仅对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和工作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对艺术市场的驱动也让大家有目共睹。“艺术圈”这一多年来形成的高冷的、小众的专业壁垒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像下逐渐被打破,艺术市场同人们的生活之间也显得不再那么神秘、遥远。在移动互联网中,人人都可以参与,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收藏家。在微时代到来之前,收藏艺术品的门槛是非常高的,往往是极少一部分有钱人才有可能成为收藏家,并且他们如果要购买艺术作品,往往需要到拍卖会现场或者画廊,这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财力、时间、精力等方面的投入,有些藏家往往可能因为到不了现场或者资讯的匮乏而同一件藏品失之交臂。而现今,网络市场上的艺术作品量非常大,各种价位,题材风格的应有尽有。几百元至几千元的艺术品购买非常活跃。我们甚至可以在工作的闲暇时间拿出手机挑选艺术品。艺术家的服务对象范围由原来的权贵阶层正在像普通阶层蔓延,按照这个趋势的发展来推断,艺术品消费很可能将要迎来新的消费时代--大众消费时代。2014年是电商爆发的一年。艺术品电商像雨后春笋一样遍布互联网。无论是移动拍卖还是微拍,艺术品正逐步的走出象牙塔,迅速的展现在普通大众的面前,艺术交易变得更加瞬间性。有着长远的战略眼光的艺术交易机构都纷纷的开通网店。与此同时,由于“微拍”这种商业模式几乎没有门槛,大量的艺术品微拍也在全国遍地开花。根据数据的统计,截至2014年底,国内的大大小小的艺术品微拍不小于数百家。艺术品微拍的诞生让艺术品瞬间成为了人人都可以瞬间购买的商品,很多从未没买过画的朋友也通过微拍逐渐了解了一些艺术的基本知识、艺术品交易的大致流程,从而纷纷购买艺术品,跨入了藏家的行业。2014年,有很多人就是因为微拍的诞生,购买了人生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同时,移动互联网也给大批的没有名气的青年艺术家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由于移动互联网是一个低成本的、高效的展示平台,这也正是青年艺术家求之不得的。我们在朋友圈中就可以经常看到大量的陌生而又新鲜的作品,从而能够对他们的艺术有所了解。艺术也需要年轻的血液不断的注入,这样才能使艺术的更加有活力。
移动互联网也转变了收藏家的收藏态度。过去大家往往只关注那些成名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天价。但是我们要知道,他们的作品价值的形成往往也是要通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移动互联网给藏家提供了一个投资的机会,极大地提高了藏家和青年艺术家的互动交流,从而提高藏家的收藏行为。现在微拍和网拍都把注意力和关注点聚焦到了年轻人的身上,这对藏家来说既有趣又富有挑战性,价格不贵,花上几百几千的价格与其买一张装饰画,不如买一张也许是“潜力股”青年艺术家的作品,这无疑是很有诱惑力和富有乐趣的。但是由于年轻艺术家的不稳定性,所以投资他们的作品也需要藏家独到的眼光。有的藏家购买作品单纯是为了纪念或者喜欢,也不是抱着投资的态度,那么移动互联网为这种态度提供了可能性,就是要转变藏家的收藏思维、收藏态度,从而带来了收藏标准的转变,带来增量的藏家群体的转变。
三、移动互联网艺术对传统艺术模式的冲击
移动互联网的到来对艺术的传统模式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首先,对低端画廊地位的撼动。对于普通人来说,艺术品不再那么高高在上。移动互联网中的作品大都几百上千元,收藏家只需要用购买一张所谓的“菜画”的价格就可以购买到青年艺术家的原创作品,这无疑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消费层次的艺术品,开始被大众所接受。移动互联网打破了地域性的诸多客观限制。众所周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国的艺术市场起步较晚,当代艺术的交易市场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而许多二三线城市、县城的艺术品交易市场是被低端的小画廊所垄断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艺术市场的地域性优势瞬间崩塌。二三线城市的藏家也可以通过微拍选购自己喜欢的作品,反过来讲,二三线的艺术家也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的各种渠道销售自己的作品。经过了这么多年被淘宝买家千锤百炼的物流系统,为移动互联网的艺术品交易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原有的一些低端画廊地位的尴尬,生存艰难。其次,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对传统的PC端的艺术冲击也非常大。有过智能手机体验的人知道,手机的便利和交易的快捷是电脑无法比拟的。用手机可以随时随地的欣赏艺术品、购买艺术品。很多PC端的艺术电商在2014年发展停滞不前。PC端艺术电商的销售量和交易额度大幅度的缩减,甚至倒闭。所以说,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移动互联网艺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在扩大收藏群体、适应快节奏购买模式的同时保证艺术品的品质和质量是往后移动互联网艺术发展的重中之重。
作者简介:陈启琳(1992—),女,汉族,生于重庆,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