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环环
【关键词】 化学教学;激趣;设疑;施教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8—0114—01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优化教学过程,进行教学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
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仍存在着增加课时、大量补充习题、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现象。怎样既能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又能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确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近些年,在实践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我结合个人在从事化学一线教学工作中,“巧激巧问巧教,优化课堂效果”方面的感受,谈谈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巧妙激趣:以“趣”为境,让学生爱上化学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逐步解决认知矛盾,较好掌握所学知识,使化学教学由过去的“跟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学生的主动性增强,既能减轻老师的负担,又能使学生的化学成绩有明显提高。以下是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1. 以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案例】讲氢气的拓展知识还原性时,我通过两个根本不相关的历史人物——黑脸“包公”、红脸“云长”的小诗:“轻风吹拂水晶房,房内包公喜洋洋,忽闻房下烈火起,烤得包公无处藏,包公不堪炎热苦,摇身一变成云长,云长急令退烈火,轻风不倦吹暖房”。将氢气的这点性质鲜明、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以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案例】在讲“温室效应”时,利用美国大片《后天》创设情境引出关于“二氧化碳”的问题。我截取了一段短而精的视频。画面上,两极的冰面开始产生裂缝,海平面在不断地上升,海水像野兽般地涌入城市,没过自由女神的雕塑,人们惊慌失措、拼命地大喊、拼命地逃亡,人类即将面临着灭亡……由这段VCR让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回答,顺其自然地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3. 以实验为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案例】在学习“酸的通性”时,课标要求学生利用对盐酸和硫酸性质的分别学习,认识酸的通性。我是这样设计的: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学生布置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盐酸、硫酸分别是什么样的物质,有什么样的用途,如何制得等等。我首先以“盐酸”為主要讲解对象,以实验带路,在条件允许下,采取边实验、边讲解、边讨论的方法,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提高到理性认识的水平。这不仅是在讨论盐酸的性质,而且是在引导同学逐渐学会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现象,去认识所观察事物的本领。接下来对硫酸的学习,与盐酸对比,预测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相关实验可仿照学习盐酸化学性质那样,完全由学生做开放性探究活动。这样既学习了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又对照复习了盐酸的性质,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动手探究的能力,也为讲酸的通性作了准备,而且能适当地节约授课时间。通过这样的设计,做到人人参与,加强了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高涨,同时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教学效果突出。
二、巧妙设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释难解惑
学生学习化学的年龄一般在十四五岁,这个时期学生的情绪波动性较大,容易激动,可塑性强。老师利用学生易激动的特点,在随堂的教学中抓住机会,有机地设计其疑点,让学生猜想结果,取得成功喜悦,融合师生情感,自觉接受老师指导,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在学习上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例如,在学习燃烧这一知识点后,我问学生:一只燃着的蜡烛在其上方罩一铜网,过一会儿,蜡烛会熄灭,为什么?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唤起学生心灵深处探索欲望,经过引导,师生共同分析、讨论,自己找出正确的解释结论。
三、巧妙施教:角色互换,教学相长
所谓“角色互换”是指把“教师教”变为“学生教”,而学生在教的过程中,教师则成为一名学生,“教师”既可以质疑又可以释疑。例如,在讲“燃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等课时,我提前布置好预习准备,请学生从台下走向讲台。起初教室里鸦雀无声,孩子们都很紧张,觉得自己会讲不好。但在老师鼓励的言语和亲切、信任的目光下,一个、二个、三个……的学生走向了讲台,他们从课本的内容出发,联系到生活中的实例,自己归纳小结完成课标任务。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教师们赢得了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学生从台下走向讲台,不但需要勇气,更要有一种自信和一定的知识能力,了解和查阅大量资料。角色互换课给学生发挥潜能空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锻炼了学生心理品质,受到学生普遍好评。
编辑:张 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