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桂兰
摘要:语文课程具有的人文性质对学生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影响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这就决定了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近年来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情境更是被语文教师应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情境教学;语文课堂;小学
情境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创设一系列生动、形象的带有情感色彩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情绪体验,用学生的情感激活、调动学生的智慧因素,把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感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
一、创设问题,导入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够把学生引入课堂,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利用好这一课堂环节,是课堂成功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创设多种问题,用问题导入课堂情境,激起学生情感,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在化解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探究成功的愉悦精神体验。
在《虎门销烟》的教学中,上课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林则徐”三个大字,然后问学生:“谁认识这个人啊?”简单的问题,开门见山的导入一下子把学生带入课堂。学生们纷纷回答:“我认识,他是历史上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领导了‘虎门销烟。” “这位同学知道的真多,你从哪里知道的啊?” “老师,电影里演的,林则徐是清朝的钦差大臣,被皇帝派到广州禁烟,他把鸦片烟泡到海水里,还浇上石灰,外国人教拿他没有办法。” “非常好!这个同学给大家讲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虎门销烟的历史事件,你们想不想知道具体的情况啊?” “想。” “那么我们今天就学习课文《虎门销烟》,下面我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给‘虎门销烟 这个历史事件,加上时间和人物,用最简单的语言再给大家讲一讲,看哪位同学比刚才的同学讲得还要好。”用问题导入新课,学生们全神贯注地进入课文,调动了他们阅读的热情。
这节课,教师设置问题,看似不着痕迹,实际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教师用简单的语言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并且给同学预留了展示的机会,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活动之中。
二、展现画面,优化课堂情境,强化学习动机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图画等等把课文中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在优美的画面中让学生闻其声,见其行,观其景,从而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获得审美满足。在情境中导入课文,更应该在情境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以持续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
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教师:同学们,现在开始朗读课文,然后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一名或者多名同学,把你们从课文中看到的“黄山奇松”美丽景色,加上你的想象把它画到黑板上,看哪位同学画得最美。教师的课堂导入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激情,大家边读边商议、讨论怎样用画面把课文展现出来。在展示中学生更是积极踊跃,将用自己的笔融入自己感情色彩的画面表现出来。课堂情境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带着兴趣走入课堂,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的时候,教师更应该把这种课堂情境进一步优化,趁着学生高涨的兴致,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当学生们展示结束以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朗读课文,展示黄山美景,带学生在情境中继续学习。教师:接下来,讓我们带着自己的美好想象一起来走进黄山,走进黄山奇松,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领略祖国的秀美风光。
《黄山奇松》属于描写景物类的散文,非常适合利用多媒体,把优美的画面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因为文字再生动也不及画面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来得快,来得强烈。
三、表演角色,拓宽课堂情境,发展创新思维
课堂情境的运用,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大胆探索,拓宽课堂情境的范畴,使情境教学能够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慧。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发展特点,依据课文创编短小的课堂剧,把角色和学生融为一体,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伊索寓言》的教学中,三则故事情节简单,如果教师上课只是让学生读读课文,记住生词,明白寓意,学生很快就会对课堂失去兴趣,把原本生动的故事变得干干巴巴,课堂也没有应该有的活力。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利用学生好动、好表演的天性,对课堂情境进行了拓展。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把这三个故事分派给不同的小组,小组内互相合作,然后通过表演把故事展示大家。角色分配小组内商量决定,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加入动作,但要注意说话的神态,要把角色的内心想法表演出来。教师用这种办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自主编排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引导,让学生从伊索寓言走出来,联系生活,观察生活,找一找生活中此类的事和此类的人,从而理解寓言的内在含义。
编演课堂小戏剧,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开放的课堂情境,不但能够激发出学生内在的潜力和创造意识,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行为表演中享受自我展示的愉悦。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境教学法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身临其境,有愉悦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陶冶、净化学生的心灵。
学子·上半月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