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晴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许渊冲的“三美原则”在其诗歌翻译中的体现
——以《杳杳寒山道》英译为例
李 晴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许渊冲教授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一直致力于中国古典名著的翻译。他是汉语古体诗英译的大家,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音美”“意美”“形美”的翻译美学理论,也就是著名的“三美原则”。“三美原则”对诗歌翻译理论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本文通过对许渊冲先生所译的《杳杳寒山道》进行分析以说明其“三美原则”在具体翻译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
许渊冲;诗歌翻译;“三美原则”;《杳杳寒山道》
翻译是沟通各族人民的思想,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各种外交活动所必需的。它不仅仅是纯语言层面的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实践。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它本身除了传递的文字信息外,还有自身特有的音律和意境之美。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特点是笔墨精练、形象生动、节奏鲜明以及音韵和谐。诗歌的翻译作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形式,因此对于诗歌翻译要求很高,既要求信息传递的“忠实”,又要求形式的“音律美”。所以有人说:如果说翻译是带镣铐在跳舞,那么诗歌翻译则是带着双重镣铐在跳舞。
许渊冲,1921年生于江西南昌。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一直致力于中国古典名著的翻译,如《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在翻译界,许渊冲教授出类拔萃、功绩卓越,尤其是在诗歌翻译,他的“Songs of the Immortals”《中国不朽诗三百首》还被英国最负盛名的出版机构企鹅出版公司收入《企鹅丛书》出版。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不仅是总结了他自己六十年来的翻译经验,同时也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于文学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他提出了一套独创性的理论——“三美原则”,即“音美”“意美”“形美”。“三美”的提出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同时它也是许渊冲翻译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好的译文应该“达意、通顺、传神、表行”。对于“三美”原则,他主张首先应该追求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并力求三者达到和谐统一。
“三美”指的是音美、意美、形美,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要尽全力做到三美齐全。就它的标准而言,诗歌的翻译是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白地传达原作的音美意美形美的,但是翻译是可以有所侧重的,有所牺牲的,这就是所谓的有得有失。对于诗歌的翻译,“三美”原则起了很好地指导作用。在文学翻译中,诗歌既需要井然有序又需要绝美辞藻,而绝美的辞藻就需要音美、意美、形美这三美达到和谐统一。然而,对于文学中其他体裁的翻译,比如散文,能够达到井然有序的文字就已经很不错了。
至于形美,许老先生则认为主要指的是诗句的“长短”和“对称”的问题。对于诗歌的译文,他认为最好能够做到“形似”,而且最起码也要做到“大体整齐”。中国的古典诗歌都讲求句子的“对仗”和句式的“工整”,因为句子的长短以及不同的句式都蕴含着不同的情感和寓意。在许渊冲先生所著的《翻译的艺术》一书以及很多关于翻译研究的论文当中,他反复强调着音美和形美的重要性,目的就是要坚持诗歌翻译就应该需要保持原作的韵律和结构之美。按照一般情况来说,译文和原文的形似或者音似是很难做到的,但是许老先生却一直不断坚持、勇于尝试,翻译出了无数令人赞叹的优秀作品。
音美主要指的是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诗人通过平仄和押韵,使得诗歌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因此,在诗歌的翻译中也需要力求做到这种“音美”。译者可以选择和原作相似的韵律,也可以借助比如押韵、叠韵、重复等方式来传递原作所表达的涵义和感情。在许先生自己翻译实践中,对于这种押韵、韵律以及句数也都是很有讲究的。曾经有人这样形容中国的古代诗词:古诗词平仄、韵律以及句数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就像戴着手铐脚镣跳舞一样。而对于诗歌的翻译,许渊冲先生认为译文必须具有更严格的韵律、音步以及句数,这样才能使译文拥有与原文同样出神入化的和谐统一与美感。这一点,在许老先生自己的诗歌翻译作品中被体现的淋漓尽致——韵脚工整、音步整齐、句数也基本与原文一致。
关于意美,许渊冲先生这样说:“意美有时是历史的原因或者是联想的缘故造成的,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没有相同的历史原因,就引不起相同的联想,也就不容易传达原诗的意美。”所以,在翻译诗歌的时候,译文不仅要传递出原诗表面的意思,还需要表达出它深层次的含义;不仅要传递出原诗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还需要表达出它的言外之意。在诗歌翻译时,译文应该选用更原文意义相似的辞藻来对应,借用那些在英语中看来就很有意境且英美诗人喜欢用的词汇,同时也还可以借助形美和音美来传达原作的意美。
唐诗是诗歌史上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笔巨大的财富。对于它的英译,不少国内外知名的翻译家和文人学者,通过各有千秋的翻译理念以及方法使优秀译本不断问世。
寒山(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唐代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歌,语言浅如白话,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内容除用形象演说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诗风幽冷,别具境界。这首《杳杳寒山道》,很能代表他的风格。
诗的首联通过对山水特征的描写奠定了整首诗幽冷寂寥的感情基调。“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则给人以空旷的空间感。颔联则用叠字写出山中的幽静,而颈联用“朝朝”、“岁岁”这样的叠字描写出了环境的冷峻。最后尾联在前三联的基础上,写出自己专心修为,风霜雨雪、春去秋来都影响不了作者的心性,他的守一、执着,以及他那超然物外和不问世事的感情就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八〇六。诗的内容,写天台山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一开始,诗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颔联描写的是山中的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颈联则是写了山中的气候,用风雪的凛冽衬托出环境的冷峻。最后尾联则是写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整首诗的前七句都是在渲染环境的幽冷,只是后一句才表现出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使用叠字是它的特点。通篇句首都用叠字,是不多见的。“杳杳”给人以幽暗的色彩感;“落落”给人以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但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叠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叠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各不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整体看来,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繁赜而井然不乱。
使用叠字的效果,类似对偶排比,能有较强的较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寒山这首诗中的叠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接连使用,使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再如,“朝”、“岁”这样单个的名词,本来是不带都感情色彩的,但一经叠用,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就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也就加强了诗意,更具有感情色彩了。
同时,这首诗还由于使用叠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诗歌借助于音节的复沓,和谐贯串,一气盘旋,并借助于形式上的划一,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
以下是许渊冲对《杳杳寒山道》的译文:
Long Long the Pathway to Cold Hill
By Xu Yuanchong
Long long the pathway to cold hill;
Drear,drear the waterside so chill.
Chirp,chirp,I often hear the bird;
Mute,mute,nobody says a word.
Gust by gust winds caress my face;
Flake on flake snow covers all trace.
From day to day the sun won’t swing;
From year to year I know spring.
许渊冲先生曾说:“我想,翻译唐诗的第一个问题是要传达原诗的‘意美’。”为了尽可能传递原诗意美,许先生又提出了古诗英译的方法论——“三化论”,即深化、等化、浅化。真正的译诗,应该努力用另一种语言形式来忠实地传达原诗的“意美”,或者说“诗意”。下面我们通过对许先生的译诗进行分析,看看“三美原则”在他的译作中是如何体现的。
“意美”的体现。原文的每一联都以叠字开头,“杳杳”、“落落”、等叠字都表达的是一种幽暗、空旷、幽静、冷寂等的情感,衬托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迹。译文则相对应地用了杳杳——long(长长的),落落——drear(阴沉的)等叠字,将原文体现声音和氛围的词转化为有具体内容的词,再加上句尾的押韵,不仅在句式上也做到了基本对等,而且还准确无误地传达了原文所表达的意境。对于原作中的景物,先生用“pathway,waterside,bird,winds,snow,sun,spring”来表现,生动形象地还原了诗歌以景物渲染环境,以气氛烘托心情的美感。诗歌中的“朝朝”、“岁岁”,先生则相对应地用了“from day to day,from year to year”,这很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同时也传达了诗歌本身所表达的诗人那种不关世事的淡然心情。
“音美”的体现。原诗通篇对仗,然而在英诗中却不可能实现对仗,但许先生的译作用押尾韵(韵脚为aabbccdd)的方法予以了弥补。许译中尾韵的使用,极富审美效果,即:“hill,so chill,bird,word,face,trace,swing,spring”的运用既能产生一种节奏美,又有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除了尾韵,对于原诗歌中使用的叠字拟声词,许先生都有采取相对应的词语,例如杳杳——long long,落落——drear,drear,啾啾——chirp,chirp,寂寂——mute,mute。这些词的翻译,不仅在形式上对应,在音韵以及意义上也是对应的,都很生动形象。句首的叠字,加上句尾的押韵,不仅有助于体现原诗新奇而富于特殊的音乐美的特点,也很好地表现了单调寂寞的诗境,同时读来也很朗朗上口。
“形美”的体现。原诗每行五言,而许先生的译文基本也都是六七个单词,较好地传达了原诗的形美。而且从句式的安排上看,许先生也是颇具匠心的。对于句首的叠字,译作也是相对应地采用叠字;而对于诗句的对仗,译作则采取押韵来体现原作的美感。诗中描写环境幽静、冷寂的环境,正好与诗人自己不问世事的心迹相符合。也因此,诗人对“pathway,waterside,bird,winds,snow,sun,spring”这些形象的描写也正是自己那种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的真实写照。可以说,许老先生的译作,句式上这种巧妙的安排,使其成功地实现了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感的互动,使原诗的意境跃然纸上。
通过以“三美原则”为框架,对许渊冲英译唐诗《杳杳寒山道》的解读和赏析,从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作品,可以看出好的译文应该努力做到三美齐备。许渊冲先生深谙中西文化,精通中西语言,因此他在翻译诗歌时自然也是“随心所欲”。这首由他翻译的《杳杳寒山道》三美皆备,很好地体现了他所提出的“三美”原则。我们有理由相信,许先生译的《杳杳寒山道》不仅是经典的再现,而且译文也达到了和原文一样的效果。许先生的翻译理论,如“三美论”、“三化论”、“三之论”等,确实概括了我们在翻译时需要注意的一些原则,但是这些理论却几乎大都是随性的,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而且在操作时没有一定的标准可言,让人不太把握。就总的体说来,许先生的翻译及其翻译理论很少有人能够超越的,但是很是值得大家学习和研究。
[1] 黄生,等撰.《唐诗评三种》[M].合肥:黄山书社,1995.
[2] 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3] 刘树勋.《唐宋诗选讲》[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
[4] 许渊冲.《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6] 张经浩,陈可培.《名家名论名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李晴(1991-),女,汉族,四川广元人,研究生在读,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H059
A
1672-5832(2017)12-02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