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婧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 金华 321004)
你会制止公共场合打电话的人吗?
——责任分散效应验证的社会心理学小实验
张 婧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 金华 321004)
本研究通过一个简单有趣的心理学现场实验,来验证一个假设:是否随着公共场所人数的增加,人们在面临绕路公共秩序的人时,责任分散效应越强。研究结果表明,当公共场合人数数量增多时,出现第一个人制止公共场合打电话的所需时间越长,人们的责任分散效应越大。
责任分散效应;公众场合
现代社会,在公共场所遵守基本的公共秩序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共识。当有人破坏这一基本公共秩序,比如在安静的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旁若无人的聊天打电话,干扰他人的学习和工作时,能够有人及时制止和规劝这一行为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在现实情境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人在面对这些不文明行为时会选择“忍气吞声”或者选择逃离。有的是胆小,有的出于不想多管闲事的心态,有的是过分忍让….各种心理交织掺杂在一起。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责任分散效应”也叫旁观者效应。1964年3月13日夜晚,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回家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社会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1]。后来,责任分散效应的概念被拓展,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2]。从责任分散效应的视角来看,身处公共场所,当面临有人违反基本公共秩序时,每个个体内心可能会想:会有别人来制止这一行为的。大家都指望着会有别人来积极应对这一行为,从而造成了责任分摊。并且人们的责任分散效应会随着公共场所的人数数量的多少而变化。当公共场所的人数数量不多时,有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出现时,人们的责任分摊效应会小一些;反之,当公共场所的人数较多时,人们的责任分散效应越大。本研究就采用单因素随机实验设计,来验证这一假设:公共场所的人数数量是否会影响人们的责任分散效应。
某高校公共自习教室、图书馆的同学
手机,相机,秒表,电影杂志。两名演员。
实验正式开始前,主试1携带一本电影杂志进入一间公共自习室,准备好相机,秒表等设备,静坐5分钟。随后和主试2(在教室外),发消息表示实验可以开始。主试2开始打电话给主试1,二人开始根据编写好的话题剧本进行电话交流。电话交流直到有人打断才终止。如果期间超过10分钟无人制止,则自动停止电话交流。
本实验是一个现场实验,也称自然实验法,这是一种真实生活情境中进行有控制的实验。自变量是自习教室中的人数,因变量是实验操作时间,也就是从在公共场所出现噪声开始计时,到第一个制止扰乱安静秩序的人出现所用的时间。
随着公共场所里的人数增加,电话交流的时长会增加,到第一个人出来制止公共场所电话交流的时间会增加。
通过秒表和手机等计时工具记录实验操作时间,并访谈每一个公共场所第一个主动制止不文明行为的人和其他在自习室里自习看书的人。
公共场合人数(人)第一个打破主试电话交流的时间(秒)64015692024030313
因场地和时间限制原因,我们只进行了4次现场实验,但是数据结果很明显,随着公共场合人数的增加,第一个出来制止主试的电话交谈的所需时间越长,证实了我们的假设:公共场合人数越多,人们的责任分散效应越大。
通过采访第一个制止主试打电话的人和在实验室学习其他个别人,他们的回答主要有以下几种:1)公共场合肯定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自己是有理的一方;觉得大学生是可以讲理的;2)本打算制止,确实影响到大家,但是已经有人制止了;3)原以为只是暂时的聊天,是无意的,可能一会儿就停,如果一直说就会制止。对这种现象比较反感,平时的话要看情况,看自己做的位置,太远的话可能就不会制止;4)干扰者是女生,所以自己不好意思去制止,觉得比较唐突,一般会忍到对方自己停止,如果对方是女生或者年龄比较大,就不会制止。这些回答反映了公共场合人们的不同心态,第1个回答属于责任意识很强,权利意识较强的人,如果发现有人扰乱公共秩序,他们愿意及时去制止;第2个和第3个回答可以看出是责任分散效应在影响,他们会期待有别人来制止这类行为,或者自己干脆躲得远一些;第4个回答属于忍耐型,而且受到性别影响。
本研究通过一个简单的现场心理学小实验验证了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概念:责任分散效应。实验发现当公共场合人数增多时,人们会倾向于推迟做出积极行为,比如在公共场合制止别人扰乱公共秩序,人们的责任分散效应越大。这个结果提醒我们,在公共场所有时需要设置专门的秩序管理员,让其专职负责维护某一区域的公共秩序的效果应该会更好。并且我们也应加强个人的公共责任感的教育,当越来越多的人建立了这样的公共意识感后,再面对有人扰乱公共秩序时,主动制止的人相应的也会增加。
另外这个研究结果也可以从社会抑制作用和从众心理来解释。社会抑制作用也称社会比较理论:社会上每一个人对所发生的事情都有着一定的看法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但每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在行动前就比无人在场是更加小心的评估自己的行为,把自己准备做出的行为和他人进行比较,以防出现尴尬难堪的局面。比较结果当他人都不采取行动时,就会产生对个体利他行为的社会抑制作用。关于从众心理很多人都以熟悉,一个人不仅会以他人看法来评估某一情境,而且在行为举止方面也倾向于模仿他人行动。这种情况在特殊情况下更为突出。个体在面对紧急情况下,即使意识到有责任上前帮助,但若别人没有行动的话,个体往往会遵从大家一致的表现。在公共场合,有人开始破坏公共秩序,比如实验中主试的假装电话交谈,如果期间一直没有人出来制止这一行为的话,大家都会倾向于选择不行动,跟着大部分人的行为模式走。好在幸运的是,我们的研究在每一个场景中,都出现了具有公共意识的人来制止主试的行为。
本实验设计简单巧妙,易操作,实验操作可重复,生态效度高。但是本研究依然存在诸多不足,未仔细考虑制造噪声的主试的性别因素,以公共场合人们从事活动的利益重要性,噪声源与被试的距离等等,并且由于时间和场地等限制的原因实验的场景次数较少。以后在研究责任分散效应的相关领域时,可以在本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改进。
[1] 吴国军,张莹,李文涛,郭燕花.浅析大学课堂提问中的“集体沉默”——基于“责任分散效应”的视角,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1(11)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4%A3%E4%BB%BB%E5%88%86%E6%95%A3%E6%95%88%E5%BA%94/9792502?fr=aladdin,百度百科
张婧(1993-),女,汉族,江苏盐城人,浙江师范大学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心理学。
G849
A
1672-5832(2017)12-01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