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字
- 看似寻常最奇崛
——赏《声声慢》的叠字之美
誉,《声声慢》的叠字到底美在哪里?一、叠字之美在于形式之奇创叠字,就是一个单字的重叠,又可称其为“重言”,或者“迭字”。诗中使用叠字,最早是《诗经》,如“关关”“苍苍”“呦呦”“明明”“采采”等等。《诗经》因为是民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使用叠字是一种常态,但在一首中大量使用叠字的情况却并不多。即使一首诗中大量使用叠字,其使用的密度也不高,如《芣苢》,“采采”被使用了六次,但语意没有变化,除了音韵,并没有给诗歌带来其它的东西。《古诗十九首》也用叠字,如“青青
中学语文 2023年5期2023-04-05
- 杜甫近体诗叠字研究
叠字是一种修辞手法,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能够增强诗歌的音乐效果与表意丰富度。叠字又称“重言”“叠音词”“重叠词”,是口头上由两个完全相同的音节,书面上由两个形体相同的单字构成的双音词。叠字在《诗经》中已见用例,并廣泛应用于古诗十九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言诗与乐府诗中,具有特殊的艺术表达效果。但由于近体诗格律的种种限制,在其中使用叠字的难度极大,因此,叠字在唐代初期的使用频率大大减少。然而正如明人杨慎所说:“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独工。”杜甫擅长从《诗经》
参花·青春文学 2022年7期2022-07-15
- 杜诗叠字修辞与诗歌意境革新
)杜甫诗歌中运用叠字较多,对诗歌意境创造和诗意呈现起到关键作用,对此学界已有相关研究①梳理对杜诗中叠字艺术的研究,主要有吕家林《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谈谈杜甫诗歌的叠字修辞》(载于《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第31~33页),刘明华、夏秋权《杜诗“萧萧”解读》(载于《杜甫研究学刊》,1998年第1期,第67~70页),马德富《杜诗叠字的表现艺术》(载于《杜甫研究学刊》,2002年第4期,第5~9页),张利亚《浅论叠字在杜诗
保定学院学报 2022年3期2022-05-31
- 有趣的叠字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AABB式词语。1._________地睡觉 13._________地叫着2._________地游来游去 14._________的菜市场3._________地回家 15._________地检查4._________的步伐 16._________地读书5._________的身影 17._________地工作6._________地跑着 18._________的中秋节7._________的河流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2年9期2022-05-30
- 为啥爱用叠字表达亲昵
子等,我们常会用叠字来对话或称呼,如“吃饭饭”“宝宝”“小豆豆”。这不太符合成人的说话方式,但我们为什么会用叠字表达喜爱之情呢?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可以解释这种“幼稚化”的表现——退行。退行最初是弗洛伊德提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指一个人在面临焦虑、挫折或其他应激状态下,心理状态会返回到年幼阶段,放弃已经学会的相对成熟的应对方式,用更原始或幼稚的方法来处理问题。但后来人们发现,我们不仅会在负面状态下发生退行,在轻松愉快和安全的氛围下,也会用退行的方式来表达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1年11期2021-11-06
- 王维诗中叠字运用研究
维诗歌名句,句中叠字的运用被认为是点睛之笔。在王维其他诗作中,叠字也有广泛的运用,其在描绘自然景物与叙事方面都起到不小作用。王维在五言古诗运用叠字,体现出他对汉魏风骨与晋宋清音的效仿追求;近体诗中的叠字运用则表现出王维诗歌律化的一面。【关键词】 王維;叠字;五古;绝句;复古【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6-0028-02叠字,又称“重言”“叠音词”“重叠字”,是口头
今古文创 2021年26期2021-09-10
- 信天游叠字阐微
份证”),忽视了叠字的妙用。殊不知,叠字的妙用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且增强了信天游的地域特色,足以与善用兴、上下句结构三足鼎立,成为信天游三大特征之一。本文拟对信天游的叠字妙用作一些阐释以提升对信天游的认识与赏析。一、叠字的定义与信天游叠字界说(一)叠字的定义叠字是同一字的重复叠用,古称“重言”,为修辞方式。如,《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召南·关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小雅·采薇》)上例中下加着重号“·”者为叠字(下同)。“关关”拟鸟鸣,读者如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4期2021-09-07
- 趣味诗苑
三题 巧填叠字诗这是一首别具风格的叠字诗,诗中的叠字部分空了出来,需要我们在下面的选项中选出正确的填入空格内。A.白白红红 C.行行坐坐 E.整整齐齐 G.苍苍翠翠B.来来往往 D.世世生生 F.飘飘拂拂 H.渺渺茫茫叠字诗□□□□墨泼天,□□□□雨如烟。□□□□山遮寺,□□□□花满川。□□□□沙上雁,□□□□渡头船。□□□□看无尽,□□□□作语传。
小星星·作文100分 2021年12期2021-09-05
- 叠字,最短的诗
美葭叠字,是汉语中的独特之美,数个重字落一处,如同珠落玉盘,一下子就有了韵调,也顿时道明了心境。古人说叠字,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以表爱慕;借“庭院深深深几许”,以叹闺愁。今人说叠字,既有陕北“憨憨”这样的流行词当红网络,也有“你穷疯了,扯我秧秧”这样的川话作为段子被调侃。小孩子最爱说叠字,显得可爱天真。因此当成年的我们讲起叠字时,话语中便多了一份亲切和纯粹。叠字不简单,它既是我们的语言本能,也是人类的早期語言之美。一字,一绝“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
阅读时代 2020年5期2020-09-10
- 形美·音美·意美:许渊冲译宋词中叠字
数经典译作。一、叠字及其英译研究叠字是诗词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宋词中使用了大量的叠字。叠字,两个相同的字重叠组成词语,又称复字、重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方式。叠字的使用可加强语言的形象性,比如:摹声、绘色、衬托、描状、写情,表示连续性;亦可调整音节,使音调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增添语言的音乐美。因叠字的特殊结构及其在古诗词中不容忽视的作用,需在翻译时引起重视。对于古诗词曲中叠字的翻译方法已有学者尝试进行了分类,郑延国教授提出唐诗叠字英译五法:迭用词语,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1期2019-12-26
- 陶渊明诗歌中的叠字研究
刘周霏喜用叠字是陶诗的语言特色之一,在陶渊明现存的124首诗歌之中(含联句一首),有115首五言诗使用了叠字;9篇四言诗中共使用了29处叠字,只有《酬丁柴桑》一篇没有使用叠字。陶渊明喜用叠字这一点,在钟书林先生的《隐士的深度:陶渊明新探》和李剑锋先生的《陶渊明及其诗文渊源研究》中已有论及。钟书林先生提到陶诗中的叠字“通常用于表现时间或空间概念”[1];李剑锋先生提到陶诗的叠字得《古诗十九首》的风神,以及陶诗的叠字运用具有散淡的特点。不过,书中关于陶诗叠字的
文学教育 2019年20期2019-11-27
- 浅说古代诗歌中的“重复”
词:诗歌;重复;叠字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诗,有文字“避同”之说。刘勰在《文心雕龙?练字》中说:“重出者,同字相犯者也。《诗》、《骚》适会,而近世忌同。若两字俱要,则宁在相犯。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重出,指同一个字在句中重复使用。用字重复,往往单薄寡味,古人多所避忌。《文心雕龙?裁》:“同辞重句,文之疣赘也”,反对字词重复使用。但刘
科学与财富 2019年27期2019-10-25
- 肖像描写五法
。常用方法有巧用叠字,动静结合,对比,修辞,与议论、抒情相结合等方法。关键词:刻画性格,叠字,动静结合,对比,修辞。肖像描写是指通过人的外在相貌,如外貌、表情、身材、服饰、风度等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塑造人物形象。肖像描写是语文写作中常用的写作手法之一,主要目的是为了揭示人物的身份、命运,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灵,为某一情节服务,为文章的中心服务。一、巧用叠字。巧妙运用叠字,能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比如描写人物的眼睛、眉毛时,可用“水汪汪
学习与科普 2019年8期2019-09-10
- 千古第一女词人
用了白描的手法。叠字,也是您词作中的经典用法,这有什么好处呢?说到叠字,我要是称第二,就没人敢称第一。我在《声声慢》中写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宋词中绝无仅有的,它不仅能用简单的方式表达人的动作神态和环境的悲凉,还能表达出内心的巨大伤痛,是一举三得的用法。另外,用叠字可以让词作的音调更加和谐悦耳、朗朗上口,这是叠字才有的特殊效果。您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一,请问您的代表作有哪些?我的代表作太多了!我个人最喜欢《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
课外生活·趣知识 2019年8期2019-09-10
- 陶渊明诗歌中的叠字研究
内容摘要:喜用叠字是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之一,研究陶诗的叠字可以发现陶诗与《诗经》、《古诗十九首》以及魏晋诗歌之间的接受与联系。同时,叠字的妙用也是使陶诗言浅意深、质而实绮的重要原因。关键词:陶渊明 叠字 语言风貌喜用叠字是陶诗的语言特色之一,在陶渊明现存的124首诗歌之中(含联句一首),有115首五言诗使用了叠字;9篇四言诗中共使用了29处叠字,只有《酬丁柴桑》一篇没有使用叠字。陶渊明喜用叠字这一点,在钟书林先生的《隐士的深度:陶渊明新探》和李剑锋先生的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7期2019-08-24
-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赏析
一,前四句都用了叠字。叠字在我国古典诗歌特别是民歌中运用很多。《诗经》第一篇的第一句“关关雎鸠”,就用了叠字。后来的文人诗中也多用叠字,如曹操《苦寒行》中的“雪落何霏霏”,陶渊明《拟古九首·其一》中有“荣荣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等。到了唐代,诗的格律日趋严格,叠字便用得相对少一些,但仍出现了像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王维的“漠漠水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唐]李白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
中学生阅读·初中·读写 2019年8期2019-07-16
- 绝句中的“萧萧”与“潇潇”
莉内容摘要:绝句叠字,音调流美,营造音韵和谐美。绝句中,拟声有天籁、地籁和人籁之别,像天籁之音,有风声之“萧萧”与雨声之“潇潇”,皆能绘其状,深情绵渺。关键词:叠字 萧萧 潇潇 拟声绘状绝句,以言简意赅称名,尤重辞采的锤炼。诗词的美学趣味就在于其辞藻的妙绝,诗词之美,皆有赖于语言来表现和实现。绝句使用叠字,诚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所谓“写气图貌”一样,能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事物的的状态与性质。拟声方面,能谐音,逼肖地模拟自然声音,给人以形象感,如闻其声、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3期2019-04-01
- 绝句中的“冉冉”与“沉沉”
容摘要:绝句喜用叠字,叠字可使音调流美,句式整齐。在绝句中,绘日之“冉冉”与夜之“沉沉”,皆能生动形象。 关键词:叠字 冉冉 沉沉 形象传神绝句语言洗练,关键在其措语妙美,妙美所在,绝句喜用叠字,相同的字无间隔地重复使用就构成了叠字。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艳,‘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2期2019-03-18
- 唐诗中的叠字“萋萋”
,用字考究,其中叠字的运用,颇具特色。本文以《全唐诗》中一共出现了126次的AA式叠字“萋萋”为研究对象,运用邢福义先生的“小三角”理论和方法,[1]考察唐诗五、七言句中“萋萋”的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一、语表形式考察唐诗中叠字“萋萋”的语表形式,可以从“萋萋”在唐诗中的位置和句法特点等两个方面进行。(一)“萋萋”在诗句中的位置1. 居诗句中一二字。如:(1)萋萋春草绿,悲歌牧征马。(刘希夷《洛川怀古》)(2)的的冒空园,萋萋被幽谷。(无名氏《霜菊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1期2019-02-22
- 柳永词叠字探析
在词中广泛运用了叠字修辞,使柳词语言丰富多彩、自然妥帖,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本文试从柳永词中叠字的词性和形式出发,分析柳词中叠字的独特运用,进而探讨这些叠字为柳词带来的特殊艺术效果。一、柳永词中的叠字分析叠字又叫“叠词”“迭字”“重言”,等等,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谭永祥将其定义为:“将形、音、义完全相同的两个字紧密相连地用在一起,造成形式上的整齐、语感上的和谐或加强形象的摹拟,这种修辞方法叫‘叠字’。”[1]395叠字是古代诗人词家特别喜爱
教学研究 2018年5期2018-11-30
- 叠字修辞的语言表达效果
要:本文重在从叠字的作用入手阐述其语言表达效果,探讨叠字修辞在诗文中的语言表达效果,从它对描绘景物、刻画人物、摹声绘色、音韵朗读四个方面来加以说明。关键词:叠字 以少胜多 栩栩如生 意象确切 和谐悦耳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9-0-01每每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总会被作家笔下所描绘的美景所陶醉,尤其是那段作者巧妙地运用叠字,传神地描摹出眼前月光照耀下的荷塘美景,更是令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闻
中文信息 2018年9期2018-10-29
- 潮汕方言表“湿”之含义的叠字词汇分类及其用法
且这些词汇大都是叠字。本文对潮汕方言里表“湿”的十个惯用叠字词汇依据单字现代汉语的含义进行分类,并对用法进行归纳。关键词:潮汕方言;湿;叠字;用法一、前言在潮汕方言里,叠字词汇的运用并不少见,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叠字词汇更能生动、贴切地表达出说话者的语意。有些语义往往可以用多个不同的叠字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下进行表达。譬如表达“湿”这一语义,就有九种叠字词汇,分别是浥浥、氵耽氵耽、浃浃、黐黐、滒滒、溶溶、洋洋、漉漉、沞沞。这很可能与潮汕多雨水的气候条件有关,
山东青年 2018年4期2018-09-26
- 浅析《古诗十九首》的韵律美
的关系,并且诗中叠字的大量使用也为古诗增添了韵律美。【关键词】古诗十九首;韵律;押韵;换韵;叠字【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据钟嵘《诗品》所记载,齐梁年间,曾流传着汉魏以来的古诗至少有五六十首。萧统《文选》中选录了十九首,编成一组,统名之为《古诗》。这些五言诗上祖《风》《骚》,下启唐宋,“辞精义炳,婉而成章”,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独特的地位。作为抒情短诗,其运用五言诗的高超技巧是其能够让一代一代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并受历代诗评家高度赞扬的关键原因。
课外语文·上 2018年2期2018-05-14
- 《大戴礼记》复音单纯词研究
戴礼记;连绵词;叠字作者简介:李宁(1992-),女,汉族,陕西榆林市人,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文字学专业文字学硕士,研究方向:汉语史。[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2一、复音词的出现在上古汉語中以单音词为主,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就没有复音词。语言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夏商时期,社会生产力极其落后,同时人们的思想封闭,政治、文化都处于低水平状态,人们交流所用语言极其简单,单音词已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期2018-01-31
- 唐诗中叠字“寂寂”研究
唐诗中“AA式”叠字使用广泛。这种叠字运用在唐诗中往往音律和谐,对仗工整,语义丰富,便于表情达意,有很强的语言艺术魅力。本文选取《全唐诗》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寂寂”作为研究对象,先梳理了它的源起和发展,然后运用“小三角”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分析了唐诗中“寂寂”的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展示了叠字在唐诗中的巨大魅力。关键词:唐诗 叠字 “寂寂” 语表 语里 语值一、引言“寂”,本义是静,没有声音。《玉篇·宀部》:“寂,无声也。”《广韵》:“前〈〉立切,沃部
现代语文 2017年7期2017-08-10
- 论唐诗中的AA式叠字“悠悠”
论唐诗中的AA式叠字“悠悠”冯广艺,何婷婷(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本文以唐诗五、七言诗句中出现频率较高的AA式叠字“悠悠”为研究对象,运用“小三角”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悠悠”的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统计“悠悠”的分布情况并对相关数据做详细阐释,说明“悠悠”的使用可以调节音律、丰富语义、增强语言的形式美、音律美和简洁美等。全唐诗;悠悠;语表;语里;语值叠字是汉语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也是语法学、词汇学、修辞学等学科的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3期2017-07-12
- 水山明秀 晴雨好奇
———杭州西湖叠字联到底有多少读法
极有特点的作品。叠字联倒是常见,但像黄联这样,在文字排列上可以有很多变化的,实属罕见。过去有人说,这副对联可以有十二种读法。所谓不同的读法,是指这一副对联,不加字,不减字,正读,倒读,用叠字,不用叠宇,颠来倒去,意思不变,却能『变』出若干副对联来。我多次讲到这件事,也一再鼓励听众和观众自己动手排列一下, 会有很多乐趣。 可我只是想了,说了,却没有认真地做过。今晚,老夫坐下来,仔细拆解组合一番,看看到底有多少种读法。第一种,当然是原文的读法了。水水山山处处明
对联 2016年11期2016-05-29
- 《杜甫诗集》重言词语法研究
诗集》;重言词;叠字;叠词[中图分类号]:H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2--02重言词是汉语词汇的重要一支,重言词由两个相同的音相叠而构成的复音词,本文以《杜甫诗集》中的重言词为研究对象,探讨重言词在唐朝诗文中的应用情况,进一步扩大重言词的研究范围,全面深入的了解重言词的性质、类别、形式及语法功能。一、重言词的性质人们一般把叠音式单纯词和重叠式合成词统称为“重言词”。对重言词的分类,有的学者侧重于词语的用法方面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期2016-05-09
- 东北方言中叠字词运用初步研究
00)东北方言中叠字词运用初步研究施立学 (吉林省文联 130000)傅 尧 (吉林艺术学院 130000)现代汉语中存在着许多叠字词。东北方言中的叠字词使用频率非常高,具有语义丰富,结构多样,色彩清晰且表现能力极强的特点。我们通过对东北方言中叠字词应用及其结构衍生方式的研究并与普通话进行对比,讨论东北方言中叠字词的功能有助于我们更了解东北方言。叠字词的类型;叠字词的功能;东北方言作为词的两个直接组成成分的字及其语音形式批次相同而叠合地共处于一个结构平面,
大众文艺 2015年4期2015-07-13
- 叠字回廊
石柱上贴着一首首叠字诗。亲,能填出诗中的叠字吗?相信你的能力!让我们一起漫步在这充满凉意又有诗意的叠字回廊吧!选择栏合适的叠字填入下列诗中。A.白白红红 C.行行坐坐 E.整整齐齐 G.苍苍翠翠B.来来往往 D.世世生生 F.飘飘拂拂 H.渺渺茫茫1.□□□□墨泼天,□□□□雨如烟。2.□□□□山遮寺,□□□□花满川。3.□□□□沙上雁,□□□□渡头船。4.□□□□看无尽,□□□□作语传。避暑指数:☆☆☆ 休闲指数:☆☆☆☆
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 2015年7期2015-07-06
- 论汉赋叠字运用的承与变
共有690处运用叠字,出现了350个叠字。汉代赋家在辞赋创作中充分吸收了前代典籍中产生的丰富叠字,其中源于《诗经》的叠字有113个,源于先秦其他典籍的有97个。《诗经》对汉赋的影响可见一斑。更重要的是汉赋作家在继承前代叠字基础上有了许多新变。这种新变主要体现在自创新词和改变前代已出现的叠字。汉代赋家自创叠字126个,占总数的36%。改变旧有叠字的方式主要有丰富含义、扩展用法和改变字形。汉赋叠字之所以产生许多新变主要是因为赋体“铺采摛文”的文体特征和赋家的尚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11期2014-12-01
- 叠字话趣
叠字指将两个音节相同的词或词素重叠起来使用,以表达不同的语气程度和感情色彩。在中国古代的书面文学中,叠字的使用历史悠久。追溯叠字的源头,当滥觞于《诗经》,《诗经》中的叠字俯拾皆是,名句很多,如“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卫风·硕人》更是连用六组叠字“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让人印象深刻。随着时间的推移,叠字在更多的文学体裁中获得了运用,且技巧日益纯熟。在古代的不同文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7期2014-07-26
- 试论“登览类”律诗的叠字和对仗
——以方回《瀛奎律髓》选本为例
“登览类”律诗的叠字和对仗 ——以方回《瀛奎律髓》选本为例任永刚(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6)方回《瀛奎律髓》“登览类”律诗有两种艺术特征非常明显,即叠字和对仗。理解了方回《瀛奎律髓》“登览类”律诗的叠字和对仗,将有助于我们对“登览类”律诗的鉴赏,也将有助于我们对《瀛奎律髓》这一著名唐宋律诗选本的理解。“登览类”律诗;叠字;对仗“登览类”律诗是我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类作品。在宋元之际著名文学家、诗人方回编选的唐宋五言、七言律诗著名选本《瀛奎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1期2014-04-07
- 浅议叠字的修饰效果
悠久文化的载体。叠字是中国汉语言文字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产生多种修辞效果。顾名思义,叠字是指一个汉字,经过简单的叠加而形成的一个双音调,也称“重言词”。重叠的音节,既能直截了当地作用于人的听觉,又能增强人对于语音的感知度,使人在迂缓环绕的语音中不由自主产生一种独特的听觉效果,营造出温婉、亲切、平和以及畅快愉悦之感。重叠的字型,平铺直叙地作用于人的视觉,进一步加深人对于词语的认知度。叠字通过重重叠叠产生的视觉效果,让人从字里行间中滋生意境,或浮想
延边党校学报 2014年3期2014-03-11
- 从三美原则看宋词中叠字的英译
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叠字,这在很大程度上给译者带来了严峻挑战—因为他们不仅要准确呈现诗歌的意义及其蕴含的文化含义,而且也不能忽视叠字特有的表现形式。许渊冲先生认为“音美”、“形美”、“意美”是古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三者相辅相成。关键词:叠字;“三美”理论;汉译英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172-02诗歌是一种凝练的艺术,它集音美、形美、意美和情美于一身。中国古典诗歌的表达含蓄而微妙,而英文诗歌大多是直抒
学理论·中 2013年4期2013-06-08
- 陆机诗赋中的叠字运用
彭飞龙[摘要]叠字的运用是陆机诗赋中一个重要文学现象,在前人叠字运用文学传统和个人文学观念的指导下,陆机在叠字的词性、数量、描述内容、位置等方面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陆机文赋文采灿然,同时又与真挚情感相融合。[关键词]陆机;诗赋;叠字叠字,或称“叠词”,又称“重言”,或作“迭字”。陈望道先生对其所下的定义为:“紧相连接而意义也相等的,名叫叠字”。叠字的运用在文学长河中由来已久,作为西晋文坛的代表作家,陆机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文学传统。他的诗赋语言以辞采华美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2期2013-02-01
- 汉语诗词中的叠字及其翻译
肥230039)叠字,亦称叠词、重叠词,或叠音字,系指把一字或一单音节词无间隔地、重复相叠起来使用的修辞方式。有些辞书称叠字是“古今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式”。[1]1221据笔者所知,叠字,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并非为汉语所特有。日语中常有叠字出现,尤其是拟声,拟态和状物之类的词语常用叠字。英语中也有叠字现象。如talkeetalkee(喋喋不休),bubble-bubble(汩汩起泡),frou-frou(沙沙声)等,但其使用频率和修辞效果难与汉语叠字相媲美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5期2012-08-15
- 《诗经》中“叠字”浅析
(二)是连绵词和叠字的大量使用,不但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更细腻地传达出物象的活泼情状和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诗经》的305篇中,除了《国风》中的《樛木》等74篇,《小雅》中的《天保》等16篇,《大雅》中的《下武》等5篇,《颂》中的《维天之命》等15篇,共计110篇以外,其余的190篇里都用了叠字,共计362个。清代的王筠还曾经把《诗经》里的叠字编集成《诗经重言》一书。从古到今,叠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应用非常广泛,巧用叠字以状形、绘声、摹色等等不乏其例,妙用叠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4期2012-08-15
- 谈幼儿歌曲创作中叠字的运用
100034)叠字又叫重言,是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和表达方式,是指为了追求某种语言表达效果而将单个词故意重叠,从而形成一种反复形态。称之为“叠字”而不是“叠词”,是从词的书写方式上而不是从词的语法功能上考虑的。事实上,叠字历来是我国诗词曲赋创作中一项重要的且常用的修辞手法,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声声慢》)到“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我们无法统计有多少作品因叠字而大放异彩。传统叠字的使用一般是为了实现两种表达效果:一是作品节奏上的需要,使用叠字起到连缀或补
文教资料 2010年30期2010-06-06
- 韵律优美情味悠长
文林古典诗歌运用叠字的很多,《诗经》的首篇第一句“关关雎鸠”就用了叠字。历代文人诗歌也有很多用叠字的,如曹操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短歌行》),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等。深入体会叠字的作用,发掘叠字运用的艺术美,对提高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大有益处。一、表达深切的思想感情叠字对表达诗歌的内容十分重要,它可以深化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篇就先声夺人,不同凡响。首句一连用了三句七组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
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版) 2009年7期2009-11-17
- 古诗文中的叠字艺术
国古代文学史上,叠字诗、叠字词、叠字曲不乏其例,读来一气盘旋,朗朗上口,百折千转,荡气回肠,给人以形式美、音乐美、情感美。唐代诗人寒山一生作诗六百余首,多有奇篇佳构,如其《杳杳寒山道》:“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全诗通篇句首皆用叠字,这在以诗名世的唐代也极为罕见。清人顾炎武在《曰知录》中说:“诗用叠字最难。《卫风·硕人》……连用六叠字,可谓复而不厌,颐而不乱矣。”而寒山此诗竟连用八叠
老同志之友 2009年16期2009-09-10
- 诗词中同字、叠字的特点及作用
术:“同字”与“叠字”。1.同字——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减字木兰花(苏轼)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乞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烟笼寒水月笼沙”,四个景物——烟、水、月、沙,在两个“笼”字的连缀下,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水边夜色图。笔墨虽清淡,但朦胧而柔和,冷寂而淡雅的气氛,却在“笼”字的重复运用中,酝酿得更加浓烈。苏轼的词则更为突出:“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2期2009-09-01
- 《诗经》中叠字的妙用
关键词《诗经》;叠字;妙用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09)05(B)—0023—01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叠字非常广泛,寻找其根源,无疑应该溯源于《诗经》。深入了解《诗经》中的叠字,掌握其特点,对学生研读古诗词或进行诗词创作,极有意义。首先,叠字的巧妙运用,使自然景物的描写更生动、更形象。《诗经》中的叠字多用来状物拟声,如“关关”、“喈喈”、“嘤嘤”、“薨薨”,写虫叫;“蓁蓁”、“菁菁”,写树叶茂盛之貌;“浓浓”、“
甘肃教育 2009年10期2009-07-30
- 谈李清照词作的语言特色
。她的词作在运用叠字、口语入词和运用白描等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造诣,创造出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彰显了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关键词]李清照 叠字 口语 白描一、叠字的运用李清照善于运用叠字来营造变平常为鲜明,化普通为奇特的文学效果。然而,叠字要用得贴切并非易事,如果盲目地追求形式,一味地为叠字而叠字,便会弄巧成拙。现存李清照的词作中,运用叠字的词作约占其总数的四分之一,这就是说,李清照特别擅长运用叠字来创造语言的音韵美。叠字的运用,能使作品更接
消费导刊 2009年8期2009-05-22
- 断句难不难
断句:“定定”等叠字在前,落脚在“能”,多出一个“得”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乙式断句:“而后”在前,落脚“定定”等叠字,最后缺一个“得”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丙式断句:注意“顶针”(前句尾字与后句首字叠用),于是文从字顺。“断句难不难”“断句难不难!”“断句难不难!”(滕文公)
文史杂志 2009年6期2009-03-29
- 叠字趣联品风景
刘 沛有关风景的叠字联用字奇特,读起来不仅让人觉得别有一番情趣,还能从中品味到大自然所展现出来的秀丽美景。杭州西湖九溪十八涧景色宜人,是“天堂”名胜之一。其中有一副叠字联:“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高高下下树,丁丁冬冬泉。”此联通过叠字,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山、路、树、泉,别具情趣。静,犹如欣赏一幅山水美景图;动,仿佛弹奏一首引人入胜的梦幻曲。浙江省永康县城关有座建于清康熙年间的西津桥,桥头有一副叠字联:“风风雨雨,寒寒暑暑,满满潺潺,潇潇洒洒;岁岁年年,朝朝
课外生活(小学1-3年级) 2009年3期2009-03-06
- 古诗词中叠字修辞的类型及作用
叠字又称重言,是将两个形、音、义完全相同的字连接在一起,用以摹写人或物的某种情态、形态、声音、颜色等的修辞方式。它是汉民族语言的特殊表达形式,在我国文学作品中出现极早。《诗经》305篇,有105篇运用了叠字;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列举了《诗经》运用叠字来描写景物的语句:“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叠字的运用可谓“皎日慧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古
现代语文 2006年7期2006-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