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 琳
抛开标点,《声声慢》全词只有九十七字,无一个难写的字,无一处难读的句子,简简单单,却说尽了人生的无限心酸,打动了千古以来的无数人。尤其是开篇的叠词字,七个字,七次重叠,看似简单,却引得无数评论家竞折腰,张端义称其为“公孙大娘舞剑手”,沈谦自称和遍唐宋词三百阙,唯独不敢和《声声慢》,冯金伯赞其为“大珠小珠落玉盘”,梁启超因此词赞道,“清真不及也”,这是说连被认为“词至美成,乃有大宗”的周邦彦都不可企及。赢得颇多赞誉,《声声慢》的叠字到底美在哪里?
叠字,就是一个单字的重叠,又可称其为“重言”,或者“迭字”。诗中使用叠字,最早是《诗经》,如“关关”“苍苍”“呦呦”“明明”“采采”等等。《诗经》因为是民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使用叠字是一种常态,但在一首中大量使用叠字的情况却并不多。即使一首诗中大量使用叠字,其使用的密度也不高,如《芣苢》,“采采”被使用了六次,但语意没有变化,除了音韵,并没有给诗歌带来其它的东西。《古诗十九首》也用叠字,如“青青河畔草”一首,用了“青青”“郁郁”“盈盈”“皎皎”“娥娥”“纤纤”六个叠字。虽然数量不少,并且都在句首,但分散在每句诗中,远不如《声声慢》中叠字的数量之多与密度之大。
李清照《声声慢》中叠词的特殊在于两点:一是开篇就用;二是十分集中,密度大,数量多。开篇便一连七字相叠的情况,诗歌中前所未有,这是一次伟大的创造。所以,《声声慢》一出现便震惊了世人,张德瀛称赞其“句法奇创”。李清照《声声慢》的开篇七叠,前无古人,后乏来者。开篇的七叠紧密相连,形式上整整齐齐,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更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独特的美感。从字意上看,这组叠字简简单单,平平常常,毫不起眼,但仔细揣摩,很有韵致,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
一连七叠,除了形式的整齐之美以外,还能感受到的就是音乐上的美感。叠字在读音上属于特殊形式的双声叠韵,双声叠韵词的声母与韵母同时重复,同一声母或者韵母有规律地出现,造成了音素的回旋,带来听觉的美感。一连七叠,构成了七个双声叠韵的词,读起来有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同时,叠字在诵读时,往往是第一个字读得很长,第二个字读得轻短,这就是所谓的慢声促节。回环往复与慢声促节是《声声慢》开篇叠词在音乐上表现出的第一种美感。
汉语言的美妙在于平上去入四声,这四声让汉语在读音上具有了变化,有了抑扬顿挫之感,而中国古典诗词充分地利用了这一点,所以古典诗词读起来优美。古典诗词中的四声,具体表现为平仄,而《声声慢》开篇的叠词在平仄上同样表现出美感。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平仄,依次为: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这组叠词,语音上在平仄的交错之中,形成了起伏变化。“寻寻”的平声徐徐而起,接以“觅觅”仄声的重疾,“冷冷”的仄声紧承其上,“清清”的平声缓缓落下,“凄凄”的平声延续上句的平声,“惨惨”的仄声突然响起,“戚戚”的仄声紧跟。平声徐缓,仄声重疾,这一组叠字就形成了徐缓重疾的变化,且重疾的仄声在句中形成了两次高潮。平仄交错形成的抑扬顿挫,疾徐变化,是这组叠词在音乐上表现出的第二种美感。
“觅”属于入声“锡”部,“清”属于平声“庚”部,“戚”属于入声“锡”部,所以该句押的是入声“锡”韵。江永《音学辨微》中讲,“平声音空,仄声音实,平声如击钟鼓,仄声如击木石。”这是说,仄声像击打在木石之上,无回响,无余韵,有顿促之感,戛然而止。入声“锡”韵的使用,造成了欲言而止的效果,表现出词人内心的苦闷、情感的郁结。《声声慢》中的叠字,从具体的读音看,大都属于齿音——寻、清、凄、惨、戚,十四个字中,齿音一共十个。《声声慢》全文97 字,舌音16 字,齿音41 字,齿音在全词中接近一半。齿音因其以舌尖顶住上门发声,其声不仅短而急促更凄清,词人便是将自己不尽的悲哀,都寄托在这难发的凄清的齿音中。“心既托身于言,言亦寄形于字”,音义相谐是汉语言的一大特征,李清照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以音传情,在有限的文字中写出无限的、难以言说的悲哀。音义相谐,以音传情是这组叠词在音乐上表现出的第三种美感。
《声声慢》开篇的七叠,语意上有内涵、有层次,耐人寻味,可谓意蕴丰厚。
“寻寻觅觅”是一层,写的是人的行为动作——找寻之状。“寻”和“觅”还不尽相同,“寻”就是粗枝大叶的找,“觅”是仔细搜索的找,“寻”而不得,心有不甘,所以才“觅”,“觅”不可得,所以就感到“冷冷清清”,跳了一层,进了一步,但是“寻”“觅”之间,依然有层次,“觅”是更进一步的“寻”。我们不仅要问,寻觅什么?丢失才寻觅,这是生活的常识,那么,词人丢失了什么?是国破家亡,熟悉的环境丢失了,也是丈夫去世,至亲的人丢失了。但词人始终丢失却不能相信失去,丢失却不愿相信失去,丢失却忘记了失去,所以“寻寻觅觅”。
不愿相信,这是人之常情,这已经相当凄苦了。然而最苦却莫过于,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确认,人已经接受了失去的现实,但是却总在无意间、恍惚中忘记失去,不由自主地去寻去找,寻找而不见,才发现失去。世间的苦,莫大于此。
“冷冷清清”是一层,写的是周围环境。冷清既是客观真实的环境,人少,甚至是无人的空寂,也是人在环境中产生的心理感受。“冷”是寒,“清”在《说文》中与“寥”相同,“寥,清,深也”,这三字相同义。柳宗元说小石潭是“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是对“清”最好的注解。国破家亡,丈夫已逝,环境的寂寥理所当然,外界的寒冷也就侵入了词人的内心,自外入内,环境与内心都寒冷,从外而内没有一丝热气。“冷冷清清”是在寻而不见之后对现实的发现,也是对现实的进一步确认,词人的恍惚之状竟到了这般田地。
“凄凄惨惨戚戚”是对环境确认后人对内心情感的一次确认。“凄凄”是悲,从上句的“冷冷清清”而来,从外界完全进入内心世界。“惨惨”是痛,是在“凄凄”之上的进一步加强,强到何种地步?如《屈原列传》所云,“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这是痛到呼天抢地、无以复加的极致之境,是自内而形于外。“戚戚”是忧伤,但这忧伤是痛到极致之后的呜咽抽泣,是因为悲不成声而归入的低沉之音,外难形内。“凄凄惨惨戚戚”的三叠之中,依然含着三个层次,表面是从内心的“凄凄”到自内而外的“惨惨”,再到归入内心的“戚戚”,似乎是情感由弱而强再到弱的变化,其实质是此人悲情的层层推进。
简而言之,李清照《声声慢》开篇的叠词,是音乐的语言,是生命的语言,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