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明洋
何为深度学习?笔者认为,在一个热爱语文教学的专业老师的引领下,当代高中生围绕《红楼梦》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热情洋溢地参与、渐进发展、斩获成功的有价值的学习过程,就是深度学习。而对深度学习视域下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实践路径研究的审视,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红楼梦》深度学习的内涵和实践脉络。
当代中学生如果不能穿过一片森林去学习,那拼搏学习将失去意义。可中学生活中哪有那么多森林供他们穿越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中学生在自己的心灵花园植上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就是书海,就是文学经典,比如《红楼梦》。它能带给学生信念和救赎,哪怕希望并不存在,它也会给学生勇气和支持。阅读文学经典《红楼梦》能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这也是今天为什么读经典的原因所在。
教师如果能解决《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阅读动机、阅读时间、阅读质量这三大问题,就等于点亮了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的火焰。
教师要对我国自新学堂建立以来百余年间积累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经验实行拿来主义,再融合深度学习理念,摒弃价值观说教,摒弃就书论书,摒弃形式化指导,尤其是每位高中教师需要探索具体办法来提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指导的高度,内化高中语文课堂改革内部资源,积极提升教师自身的整本书研读能力,带领中学生走上《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改革的高地。
本文探究的深度学习视域下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实践路径如下。
第一,充分挖掘《红楼梦》书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弃“应试教育价值说教”为“以书的言语生命激活阅读动力”的深度学习。
“不敢读”是《红楼梦》阅读动机问题。面对《红楼梦》,学生会发现自己是小药铺没人参——肚子里缺货。要走出中学生不愿读《红楼梦》的窘境,每一个语文老师需要在阅读指导中加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力度。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笔者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借助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来反复地尝试阐释阅读《红楼梦》整本书的意义所在。同时试图以升学等切身利益(即应试所需)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内在动力,例如告诉同学们,2004 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就以任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中的一个人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各种手段,软硬兼施,但效果有限。因此要解决高中生阅读《红楼梦》整本书的动力,老师要充分挖掘《红楼梦》书中的文化魅力,用《红楼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具体方法如下:
1.寻找《红楼梦》创作手法与深度学习的兴趣连接点。譬如,林黛玉这个典型形象是植根于中华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的,作者通过广泛撷取绛珠草、翠竹、桃花、菊花、柳絮、芙蓉等多种植物意象的文化意蕴,才创造出的她。再比如,《红楼梦》中的的女性人物王熙凤、晴雯、鸳鸯、袭人等,这些女性的语言符合人物身份,生动华丽。
每一本经典都有属于自己的魅力,《红楼梦》的文化魅力,就是能够激活学生阅读兴趣的魅力因子。譬如,贾政、王夫人和赵姨娘搭配,薛姨妈、薛蟠、薛宝钗一家的组合,真真高明。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学段可能对《红楼梦》拥有不同的兴趣点。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安排《红楼梦》阅读内容,让《红楼梦》书中的魅力因子与不同学段的学子兴趣点高度吻合,实现学生们在魅力因子和兴趣点的摩擦中燃烧阅读的激情。
2.重构、还原、联结、活化《红楼梦》书中的文化因子,为深度学习搭桥。语文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重构《红楼梦》书中的世界,让静态的文字在头脑中立体起来,借助VR 等手段,在身临其境中发现《红楼梦》语言文字的魅力。譬如,走进《红楼梦》大观园,看花的世界——牡丹艳冠群芳;芙蓉风露清愁;海棠气质美如兰;红杏香梦沉酣、文彩精华;荼蘼花韶华胜极;桃花似桂如兰。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自己重构的阅读世界和作者想要表达的世界进行剖析,在读者视角和作者视角的碰撞中,还原曹雪芹的创作意旨。
3.带领学生深度学习,实现从“形”到“质”的飞跃,完成《红楼梦》文化因子的迭代包孕。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同学们转化文化魅力因子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延伸质疑《红楼梦》书中的兴趣因子,有利于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红楼梦》中文化因子的独特价值。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对《红楼梦》感兴趣的点都会有所不同,教师要因材施教,激活学生们对《红楼梦》持续阅读的兴趣。例如,《红楼梦》潇湘妃子生活的环境富有诗情画意,不仅有粉垣、小小房舍,还有翠竹、大株梨花、芭蕉、修竹、梨花、鹦鹉、苔痕、幽窗等,意象具有不同层次的美感,教师便可从此处入手,调动学生对于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第二,突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深度学习序列性,引导学生做利用时间的能手,勤读书,让学生被精湛的语言和多维度思想的海洋包围。
读《红楼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时间。当前,许多老师引导学生见缝插针地阅读规定的内容,变《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时间为“整存整取”或“化整为零”或“化零为整”。在学校的时间公共地带或学生的假期中挖时间,但是其它学科对学生的各种假期也是迫切需要的。额外增加阅读时间也不太可能,即使增加了阅读时间,效果也未必尽如人意。国际知名心理学大师菲利普·津巴多说,决定命运的不是性格,是你独一无二的“时间人格”!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高效利用时间,做好优先级的事情,学生必须学会向内拓展阅读空间。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关注高中生阅读外在行为下所内隐的心智活动。一方面,化整为零,日积月累。《红楼梦》共一百二十回,上自诗词文赋、琴理画境,下至医卜烹饪、弹棋唱曲、老佛思想等,近代诗人黄遵宪说其是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可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磨。《红楼梦》艰深繁多,面对这样的经典,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化整为零,每天只读四至五回,渐渐地学生不知不觉中会实现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阅读目标。此外同学们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积累、梳理、提炼、整合语言,能够形成个性化言语经验,提高在多彩多姿的语言情境中高效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深度交流的能力。
另一方面,从量到质,精读略读相结合。教师可以把《红楼梦》精读和略读的指导分为三步骤。第一步,项目式指定——教师可以提醒同学们特别注意《红楼梦》的结构、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第二步,头脑风暴——在通读《红楼梦》的基础上,老师让同学们用批评的眼光与手段,对《红楼梦》的创作动机、《红楼梦》的手法、《红楼梦》的人物形象做初步的讨论。第三步,共享知识——老师可以关注学生对《红楼梦》表现手法和经典情节的掌握与熟悉状况。以《红楼梦》中《桃花行》为例,诗中运用比拟手法,花拟人兼人拟花,桃花成了纯洁夭夭而又灼灼薄命的林黛玉的化身;桃花桃叶,花绽新红,桃叶凝碧,雾裹烟封,烘楼照壁,尽显潇湘妃子的迷茫朦胧哀怨。批判地阅读、思考《红楼梦》文化底蕴,这是深度学习的能力要求。
第三,强化、深化、细化《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变雾里看花为有的放矢。譬如《红楼梦》潇湘馆中凤尾森森的翠竹秀玉成实,宜待凤凰,这象征着即将入住的林黛玉犹如凤凰一样的高贵;“以竹为德”也是黛玉形象的另一注解,林黛玉似竹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豪气凌云,不为俗屈;其节依于石然不囿于石,其品落于色相却不滞于梗概。林黛玉执着于眷恋,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绝倒天下裙钗。恰似点点残泪,枝枝寄心。深度学习视域下的《红楼梦》阅读指导应当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十八个学习任务群,即学术论著专题研讨相结合。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1.宏观层面:拓展深度学习内涵,明确《红楼梦》阅读核心取向,为同学们提供读懂《红楼梦》整本书的知识支架。如,黛玉拟《春江花月夜》,写下《秋窗风雨夕》,秋窗雨声,风雨不休。秋花秋草、秋灯秋夜、秋窗秋屏诸多意象,营造黛玉无法言说的凄苦心境。众所周知,老、庄的唯道集虚,屈原的逸响伟辞,司马迁的雄深雅健,顾恺之的画绝、文绝和痴绝,青莲居士的飘逸潇洒,摩诘居士的山水田园,王实甫的章风韵美,梦阮先生将它们草蛇灰线式地融入到《红楼梦》创作中,学习者如能刻骨的理解,则能实现《红楼梦》诗歌主题的深度学习。
2.中观层面:授人以渔,聚焦《红楼梦》深度学习的读写阅读双向建构,为同学们学习《红楼梦》培养多元眼光。抓住《红楼梦》文本的核心要素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走进文本的专业核心区,培养中学生解读文本的专业眼光。笔者复印《红楼梦》相关文章一万多页和学生共享,文章内容主要集中在情节、主题、人物三个要点上,以便学生能够读懂读深读细《红楼梦》,为培养学生深度阅读的专业眼光奠定坚实的基础。
3.微观层面:种植深度学习的阅读种子,构建“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高《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成效搭建平台。在学生阅读完《红楼梦》整本书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创造性运用成果,让学生带着成果走向生活,为学生展示成果搭建平台。利用各类视频APP,把学生们拍摄的有关《红楼梦》经典情节的课本剧传播出去,甚至转化为经济慈善效益,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综上,深度学习视域下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是基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逻辑起点,突出阅读的育人性、整体性、活动性、生成性,有温度、有高度、有厚度、有宽度。基于深度学习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必须尊重与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做到意义深度有探究,思维高阶有发展,审美体验有收获,不钻牛角尖,以价值引导思想,以思想优化思维,以思维提升情怀,以情怀换取动力,这也是整本书阅读的初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是近年来的一个高频词,无论概念炒作,或运动式推进,或形式化指导,或强迫式阅读,或功利化阅读,始终不能够解决《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存在的现实问题,而深度学习是一有效途径。
道阻且长,然行则将至,故行而不辍。深度学习聚焦学习者能理解与批判、能联系与建构、能迁移与运用、能摒弃死记硬背、能杜绝孤立被动的学习,而教师自身独白式、灌输式教学、满堂灌、碎片化与机械训练,都是《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深度学习的大敌。教师要联系语言学习与生活,拿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实践路径可行性方案,以此实现《红楼梦》文本价值、学生成长价值和教学改革价值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