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挖掘化学习题的隐含信息

2017-11-27 14:55鲍继才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化学素养习题内涵

摘 要 习题教学历来被教师重视,但重视的往往是解题的过程和结果,而对于习题隐含的信息往往容易忽略。本文对习题隐含的信息进行了探讨,以期能从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化学素养。

关键词 习题 内涵 化学素养

部分化学习题中所介绍的知识信息,大多数的老师都不予讲解,有的老师甚至让学生直接从与题支有关的地方读题或进行思考,认为那些信息没有什么意义,理解不理解、知道不知道无所谓,只要把题目做出来就可以了。有的老师偶尔提一下,也只是浅尝辄止,不作深究。实际上命题者不仅仅让学生做题,而且让学生知道题目的来龙去脉,了解该题所展现的知识点的由来,培养其继续学习的动力和乐趣。由此,在习题讲解过程中可以根据情境把相关知识进行延伸,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化学素养,又能调节一下其紧张思考的神经,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下面介绍挖掘化学习题隐含信息的途径,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思考。

一、延伸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部原发言人王旭明说:“传统文化是维系教育的根本。”[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教学中适时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既能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觉地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抵抗困难挫折的能力”[2]。

例1.(九年级期末)下列成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

A.滴水成冰 B.木已成舟

C.蜡炬成灰 D.风吹草动

学生一看到这题就感到新奇,产生兴趣:成语与化学还有关系?然后议论纷纷,脑洞大开,相继说出了“死灰复燃”“百炼成钢”“水落石出”“水乳交融”“破釜沉舟”“火树银花”“刻舟求剑”等涉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成语。笔者乘胜追击又引导学生说出隐含物理或化学变化的古典诗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学生对成语、古诗词在化学中的应用产生了兴趣,感悟到中国古典诗词、成语的魅力,也使他们感觉到化学教师不再是古板的老学究,也可以吟诗赋词,也可以具有情调。

二、关注科技前沿,进行励志教育

每年世界的一些最新科研成果或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果都被编制成习题。教师在讲解这些习题时对相关的内容进行阐述或探讨,并把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努力拼搏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故事讲给学生听,其所释放的光芒会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有时比简单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例2.(高一期中)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的结构简式如图1所示,其含有的过氧基(-O-O-)具有强氧化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青蒿素的分子式__________

(2)下列有关青蒿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

A.青蒿素属于芳香族化合物

B.青蒿素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杀菌

C.青蒿素分子中的所有碳原子在同一个平面上

D.在一定条件下,青蒿素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笔者就设计了青蒿素方面的习题,讲述了屠呦呦坚持不懈的实验和研究精神。同时也告诉学生拉斯克奖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被看作是诺奖的“风向标,有可能将来获得诺贝尔奖,也希望同学们能好好学习,将来能获得诺贝尔奖填补中国无本土获诺奖的缺憾”。

知识常新,习题常新,而这需要教师经常关注科技的发展、科技的最新动态,更新自己的知识,“活到老,学到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影响学生积极上进的心态。

三、宣传生命教育,培养安全科学素养

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在《生命教育》中指出:“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3]“安全记在心,平安永相伴”,化学學科是安全教育中的一个主阵地,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外,根据习题所给的情境进行安全教育,效果会“更上一层楼”。

例3.(九年级模拟)2011年5月1日开始,醉酒驾驶机动车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每100mL血液中酒精含量达到80mg时,即属于醉酒。以下关于醉酒血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血液中酒精的质量分数为80%

B.该血液中酒精的溶解度是80g

C.该血液是酒精的饱和溶液

D.该血液中酒精的浓度是80mg/100mL

除了讲解溶液的浓度和饱和溶液定义外,结合本地区最近连续几起酒后驾驶、车速过快、闯红灯、疲劳驾驶等车祸事件,告诫学生自己和父母谨记“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也不要在自己的身上出现“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安全无小事,交通安全教育要从学生抓起,让他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此外,食品、实验、消防、劳动、自然灾害等安全教育在相应的习题中也给予了渗透。

四、回归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丰富的情感

怀特海曾经说过:“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舌尖上的化学”让学生不但感到化学就在身边,也让他们感到学习化学所带来的乐趣。在学习“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时,笔者出了一道实践性的思考题,作为周末作业。

例4.(自编)蒸馒头时在发好的面中要加入适量纯碱以中和发酵后生成的酸性物质,你认为用碱面好还是用碱溶液好?说明其中的原因。

令笔者没有想到是,许多学生并没有从网上查阅资料来应付老师,而是亲身体验了蒸馒头过程,而且还把整个过程写了下来。其中一位学生写了一千多字,最后总结道:在发好的面中用纯碱溶液比较好,能和均匀,蒸出的馒头松软而富有弹性,口感较好,而用碱面则和不均匀,出现斑斑点点的黄块,吃到黄块时有点涩的感觉。还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点感想:当我按照妈妈的方法终于把面揉成馒头形状时,那欢快的心情真的无法用语言表达,体验到了化学就在身边,同时体验到了妈妈的辛苦。由此可见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能维系学习的原动力,也能提高学生的情商。endprint

五、提升总结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由习题对教材进行知识的回顾和总结,既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总结的不足,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钻研和理解、思索,是提高自信的过程,是对“温故而知新”最好的诠释,增强他们对知识进行理性判断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

例5.(九年级模拟)下列是对初中“三”的总结,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原子、分子、离子

B.灭火的三种方法:隔绝氧气、降低着火点、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C.常见的三种防锈措施:保持洁净和干燥、表面覆盖保护层、改变金属内部结构

D.清除污垢常涉及三种原理:乳化(如洗涤剂)、溶解(如干洗剂)、化学反应(如酸液除锈)

除了以上四种,教材上还有哪些是“三”的内容,笔者让学生分成四组,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总结,看看哪一组总结的最多。学生讨论得热火朝天,展示时有三组都说出了20多条,另一组说了近40条,并且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了衍生,比如:三种黑色金属:铁、铬、锰;生铁分三种:白口铁、灰口铁和球墨铸铁等。

笔者注意到连平时不爱看书学习的几位同学也主动去翻书查找、讨论总结,积极并显得愉快,对此及时给予了表扬和鼓励。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可见,在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让他们在比较中去学习,在竞争中去探讨,在合作中互相启迪智慧。

六、发挥幽默艺术,加深理解和记忆

苏联教育家斯维罗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讲解习题过程中教师适时幽默一下,能舒缓学生紧张的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还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一道关于有机物的习题,要求书写官能团—COOH(羧基)、—OH(羟基)的名称,大部分学生不会写,感觉很难记。笔者根据羧、羟右边字的特点,可以认为是俊(美)、径(路)两字去掉“人”字旁,再结合他们都看过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总结出:“‘美羊羊走在路上,不过要记住,它们不是人,所以“人”字旁要去掉”,学生在一片笑声中记住并会书写这两个基团。

七、彰显地方信息特色,提高学习兴趣

有时根据本地的政策或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编辑了一些试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6.(高二模拟)“江苏省第七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在徐州奥体中心举行,奥体中心建筑采用了世界领先的钢结构技术,建筑材料中还使用了大量的铝合金、玻璃等。

1.工业上铁的冶炼是在_______中进行的,主要原料有铁矿石、焦炭、空气、______等。

2.下列有关铝合金性能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密度大 b .强度小 c.耐腐蚀

3.下列物质中,不是工业上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是_________(填字母)。

a.水玻璃 b.二氧化硅 c.碳酸钠

笔者于2016年9月25日带孩子在徐州奥体中心参加了“江苏省第七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羽毛球比赛,回来编写了这道题。由于学生平时紧张地学习,根本无暇顾及这些体育盛事,现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简单地介绍一下本市所承办的大型赛事,让学生有一种家乡的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建筑的一些特点及使用的材料,能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同时也感到题目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和深刻性。让学生热爱体育活动,并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既要做一个优秀的学习者,也要做一个健康的体育人。

八、渗透生涯规划,增强学习信心

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所在的学校全部是农村学生,由于部分家长对教育的漠视,学生对未来人生的懵懂、对前景的迷惘,导致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没有动力。除了和学生谈心交流外,根据习题出现的情境适时渗透生涯教育,让他们对自身的兴趣和长处有清晰的认识,明确现在的学习和未来人生之间的关系,摆正人生的位置,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合理规划人生,提高学习的动力,对学习充满信心,对前途充满信心。

哈佛大学Sandel教授曾经说了这样一句名言:“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哪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你的思考。”老师为什么要出这道题目?这道题目背后意味著什么?改进习题教学,立足于优化学生思维,教学应从“解题”走向“思想”。解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而挖掘习题的内涵则能加深学生的思想,使他们不再是解题的机器,逐渐引导学生学会对题目本身的思考,对命题者意图的思考,对自身固有文化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修养乃是教师劳动修养的一面镜子”。所以,老师在上课前一定要认真进行备题,哪些可以拓展延伸、哪些已经讲过、哪些不需要讲,要做到心中有底,要适可而止,不能喧宾夺主。若无节制地拓展延伸,则会冲淡主题,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和懈怠,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鲍继才.让优秀传统文化为化学教学“添彩”[J].化学教与学,2017(3).

[2]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Z],2014,

[3] 苏玲丽.生命教育.爱的教育[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

【责任编辑 郭振玲】endprint

猜你喜欢
化学素养习题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
高中文科班化学教学探讨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关于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研究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研究
互动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