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现状及提升

2017-11-27 07:55朱学尧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7年10期

朱学尧

摘 要 校本课程开发是由众多参与者共同完成的事业,其中教师是开发的主体,其开发能力是影响校本课程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决定性因素。目前高中地理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现状如何?今后如何提升开发能力?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力求获得建设性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 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课程意识 课程知识 教师文化

本世纪初校本课程开始被人们所关注并逐渐被人们所熟知。校本课程开发是由众多参与者共同完成的事业,其中教师是开发的主体,其开发能力是影响校本课程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决定性因素。然而,“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与校本课程发展中所要求的教师素质有一定落差”[1]。那么,目前高中地理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现状如何?今后如何提升高中地理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以获得建设性的策略和建议。

本次研究以某市12所普通高中的89位地理教师为调查研究对象。笔者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作为研究工具。本次调查共发放93份问卷,实际回收90份问卷,问卷回收率为96.77%,其中82份为有效答卷,有效回收率为91.11%。同时,随机抽取了6位教师进行了访谈。对所取得数据运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及分析。

一、高中地理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现状

1.校本课程开发意识有待提升

“教师对课程系统的理解与把握乃至创造的程度,反映了教师的课程意识状况和课程建设能力水平。”[2]根据问卷调查得知,17.07%的教师“完全了解”校本课程的内涵,62.20%的教师“一般了解”,20.73%的教师“不了解。数据表明,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淡漠。根据问卷调查得知,78.05%的教师认为“有必要”开发校本课程,15.85%的教师认为“一般”,6.10%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30.49%的教师“愿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40.24%的教师为“一般”,29.27%的教师表示“不愿意”。数据表明,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高必要性,但其参与意愿不高。校本课程开发的高必要性与其低参与性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访谈得知,只有少数教师是依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发校本课程的,多数教师是在学校行政压力或出于自己评职称的需要下才被动地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所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研究采取什么措施来提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意识。

2.校本课程资源整合能力有待培养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自主进行课程开发[3]。根据问卷调查得知,校本课程资源来源渠道多样,教师收集的校本课程资源内容繁杂,因此必须对收集到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以提高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性。根据问卷调查得知,51.22%的教师对收集到的资源“不整合”,34.15%的教师进行“部分整合”,14.63%的教师进行“整合”。数据表明,超过半数的教师将自己收集的校本课程资源没有根据课程目标、学生实际进行有效整合而直接应用于教学过程。这样的校本课程教学会因脱离学校和学生实际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校本课程资源整合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3.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合作文化有待重构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具备问题意识,能够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对此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做法,以求有所改善[4]。根据问卷调查得知,59.76%的教师会“经常反思”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34.15%的教师会“偶尔反思”,只有6.10%的教师“不反思”。数据表明,绝大多数教师逐渐形成了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以教学反思为基础和前提的,而教学反思需要教师的互相帮助,在合作的氛围中进行。根据问卷调查得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15.85%的教师会“经常”找同事共同交流并探讨对策,46.34%的教师会“偶尔”与同事沟通交流,45.12%的教师通过自己查找资料来解决。数据表明,绝大多数教师缺乏合作意识,合作技能有待提高。教师的“专业个人主义”将导致其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带有片面性,进而影响开发质量。

4.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知识素养有待习得

根据问卷调查得知,90.24%的教师在大学期间没有学习过与课程开发密切相关的知识,也就是说教师的课程知识主要靠职后获得,然而职后教师的课程知识仍然较薄弱,原因是什么呢?根据问卷调查得知,12.20%的教师“经常”、28.05%的教师“偶尔”、59.75%的教师“从不”订阅教育报刊杂志或进行网络学习;8.54%的教师参加了“新课程省级培训”,20.73%的教师参加了“新课程市、县级培训”,30.49%的教师参加了“新课程校级培训”。数据表明,教师参与培训学习的次数多少成为影响教师校本课程知识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对课程理论的理解需要以课程知识为基础,而且课程知识还影响教师课程选编能力和课程评价能力的高低。

5.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技能有待锻炼

课程理论知识为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提供了可能,只有当课程理论知识被教师在吸收中内化、在内化中吸收,并将课程知识转化为课程开发能力时,校本课程理论知识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没有实践能力,知识也就丧失了其应有的作用[5]。根据问卷调查得知,26.83%的教师参与过校本课程开发的所有程序,40.24%的教师參与过校本课程开发的部分程序,32.93%的教师没有参与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数据表明,近三分之一的教师没有参与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他们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也就无从谈起。根据问卷调查得知,教师没有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因,56.10%的教师不知道校本课程开发程序,30.49%的教师认为没有成熟的实践范式作为参照,13.41%的教师因没有有效的途径收集课程资源而没有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数据表明,超过半数的教师因不了解校本课程开发程序而没有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6.校本课程评价的科学性有待加强

课程评价是指为了确定课程设计、课程管理和课程实践达到课程目标的程度,收集、分析和解释信息的系统过程[6]。校本课程评价包括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通过访谈得知,12所学校中有8所学校没有校本课程评价方案,5所学校虽然有校本课程评价方案,但从来没有按照校本课程评价方案对校本课程开展过实际评价工作;12所学校均没有教师校本课程教学评价方案;69.51%的教师对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结果的评价采取了“考试”的评价方式,19.51%的教师采取了“作品汇报”的评价方式,10.98%的教师采取了“实践创作”的评价方式。数据表明,校本课程开发评价被部分学校忽略,且评价方式较单一,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校本课程评价的缺失以及评价指标的不科学难以有效达成校本课程的最终目的。endprint

二、高中地理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提升对策

1.前提:重建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是教师的一种基本专业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2]课程意识影响教师的教学思维模式和教学行为方式,最终决定其教育价值取向。如果教师具有全新的课程意识,那么他们就会以自己独到的视角对校本课程达到精深的理解,进而从整体上规划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使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成为一种动态生成过程。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不仅需要有主体意识,同时还需要有资源意识和生成意识。具有主体意识的教师就会以责任感和使命感来认真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具有资源意识的教师就会紧扣课程标准并联系学校和学生实际开发课程资源,为校本课程价值的实现提供一切的可能;具有生成意识的教师就会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目标,联系学生和社会实际,动态地生成校本课程价值。重建教师的课程意识需要政府提供课程政策,为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权力保障,又需要学校领导提供制度支持,更需要教师个人在真实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2.基础:涵养课程知识

教师课程知识是指关于教学内容、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操作方面的知识,它是形成教师的教育观念、课程意识与课程技能的基础;课程实践操作知识则是应用于课程实践活动之中、并在课程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知识。教师需要学习课程概论、课程原理、课程社会学、课程心理学、课程哲学等基础学科知识,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工程学科知识,课程开发、课程督导等课程应用学科知识[7]。课程开发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希望教师成为教育家而不是希望教师成为教育学家。所以,教师在学习课程理论知识时应该在学习目标上坚持在理解的基础上会应用;在学习内容上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放在实践上;在学习方式上坚持理论与实践互动,在实践中学习和巩固理论知识。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主动地汲取课程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开展自我学习,这才是教师获取课程知识的内在力量。

3.途径:丰富课程实践

课程能力最终是在参与课程发展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8]。校本课程是在教师边开发边实施、边教学边研究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因此,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实质上就是教育行动研究过程。教育行动研究是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重要途径[9]。开展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途径有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教学反思,教育行动研究的方法主要有案例评价法和反思总结法。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学校和学生场景的课程开发活动,因此其研究步骤虽然遵循行动研究的一般步骤,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行动研究一般遵循以下步骤,首先是发现并思考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是就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行动方案,再次是将制定的行动方案付诸实施,最后对行动方案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或建议,如此循环往复,使开发的校本课程不断完善,并在此过程中使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得以不断提升。

4.保障:重构教师文化

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是独立于其他教师而展开的“自给自足”的活动,而校本课程开发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要求参与者通力合作[10],因而教师职业的“专业个人主义”特征使校本课程因缺乏开发者之间真诚有效的合作而成为教师本位课程。因此要求学校重构开放的、合作的教师文化。学校应该培养教师之间的信任感,使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同时学校也要创造条件为教师之间的合作提供丰富的方式,为教师之间合作技能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机会。学校要將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师徒结对等建立成合作型学习组织,此外学校还应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虚拟社区、网络学习同盟等方式,为教师提供更为便捷的合作空间。

5.动力:完善管理制度

发展课程能力也要有相应的制度保证,用制度来规定并约束教师的课程行为[10]。由于学校课程管理制度是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形成的持久动力,所以学校应根据国家课程政策的要求,根据学校的实际创新课程管理制度,变革那些不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过时落后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研究制定和完善既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又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还能促进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提升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例如:课程审议制度、课程管理岗位责任制度、教学工作管理制度、课程评价制度、教师教育制度、教科研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学校内部督导制度等。有了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学校和学生实际的课程管理制度,才能保证教师有权力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才能保证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情和动力,才能保证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的质量,最终才能保证校本课程教育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潘莹莹.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4(7).

[2] 郭元样.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6).

[3] 郝善学.校本课程开发条件下的中小学教师资源问题与对策[J].宜兵学院学报,2006(11).

[4] 傅健明.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与校长[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5] 金炎明.浅论大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6]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7] 袁玉娟.高职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的权责问题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2).

[8] 魏青云,张立新.课程能力: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中的一个迫切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1).

[9] 张金芳.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10] 陈辉.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8(2).

【责任编辑 王 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