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佳
摘 要: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需要教师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刻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积极创新课堂教学途径方法,才能实现历史教学的“三维”培养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教学途径
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和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的实施,要求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转变历史学科的教学观念,不仅要传授学生历史知识,更要加强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教师全面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培养要求,加强历史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通过多种途径方法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一、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歷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通过历史学习表现出来的具有学科特性的综合品质。其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历史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如下能力素质:一是培养唯物主义历史观。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历史发展规律,了解社会发展基本进程,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能从历史的视角思考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关注民族的历史命运。二是培养时空观念。因为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历史事件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中,才能显示其意义。因此学习历史必须培养历史时空观念。三是培养史料实证能力。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检验、获取真实可信历史资料的能力,并据此再现历史真相;四是培养历史解释素养。要让学生以历史资料为依据,以对历史事实的理解为前提,对历史事实作出客观评判和理性分析,并能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预测社会发展;五是培养家国情怀。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国家情怀。
二、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途径
(一)以问题为导向,在自主探究中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自主探究学习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提倡的学习方法,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学会对历史本源的查询,掌握历史问题的求证方法,提升辨析历史现象和本质的能力,找到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事件进行解读、辨析与评判,从而达到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这一课时,可通过给学生提出探究问题:(1)日本为何敢侵略中国?(2)面对亡国和灭种的危险,中华民族制定了怎样的抗日政策?(3)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让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探究,增强学生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理解,再通过小组合作方式交流学习体会,通过对问题的探究,逐渐提高历史素养。
(二)创设教学情境,在情感体验中强化学科核心素养
为了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理解,让学生充分感知历史,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模拟教学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可以利用视频资料或历史图片、历史遗迹,再加上教师的讲解,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响应。通过渲染历史氛围、参观历史遗迹、历史文物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来感悟历史的真谛和蕴含的历史规律,以形成对历史事实的认知,进而把所学知识内化为学科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台湾一定能够回到祖国怀抱,国家统一是历史趋势,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余光中的《乡愁》、于右任的《望大陆》等来渲染海峡两岸分离之痛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乡愁国殇,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扩大学习范围,在拓展学习中丰富学科核心素养
由于高中历史教材包含的内容与知识体系比较概括和精练,仅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增强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深入理解,扩大学生的历史视野,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扩大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范围。例如,在学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重大历史意义”,可拓展学习历史上我党三次重大工作重心转移的内容:一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由城市武装起义向农村包围城市转移;二是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三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此来体会改革开放后我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深层原因,丰富学生的历史素养。
总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就要深刻理解和掌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加强对历史教学途径方法的创新,从多种途径扩大学生的历史知识,运用多种途径方法来实施教学,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晶.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3).
[2]王亚伟.历史思维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渗透[D].上海师范大学,2016(2).
编辑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