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卫华
为了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学习效率不高以及教师无法针对学生个性需求进行因材施教和高层次认知教学等问题,学校的信息化教改实验班导入未来教室开展教学,“未来教室”是以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课上课下一体化教学平台为核心,包括课堂互动教学、课下自主学习、学习诊断分析、教育云资源等功能的标准未来教室。
经过初期摸索后技术已经不是最大的问题,现在的困惑还是回归到教学最本质的需求上,對于“未来教室”使用初期的得失和利弊也有了一些感悟。
一、对教学的促进
未来教室所用的star C平台具有综合性、非线性、互动性和延伸性等特点。利用这一平台,可以整合学科使用的各种工具软件,通过双板呈现进行课内回顾、比较和总结。借助Pad与学生形成互动,可以连接互联网查找资料,可以与课堂外的专家合作,得到无限的交互回馈,将课堂延伸出去,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拓展,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家阿伦·佩维奥(Allan Urho Paivio)于1969年提出了“双重编码理论(Dual Coding Theory)”。双重编码理论强调左右大脑的协作处理机制,是一种全脑学习方式。“未来教室”的电子双屏继承并拓展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课堂教学功能,体现了双轨教学的优势。如PPT+白板、Word+白板、视频+白板等,其中随堂互动特色教学更是发挥了白板的友好、方便交互的优势,实现了人、白板、Pad三合一。
双屏和Pad在校园的引入给教学带来了更丰富的表现性、良好的交互性以及极大的共享性等特点,因此教师有效地运用它们辅助教学,不但有利于真正树立学生主体的角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主动建构知识,还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二、给教学带来的困惑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应用未来教室技术平台,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在研究实践过程中我们有很多困惑。
(1)双屏使用过程中,相当一部分的应用并没有将双板的技术优势真正使用出来。比如,很多教室的双屏设置为“克隆模式”,两块显示屏的内容一模一样。这其实并没有发挥“未来教室”多线程教育的长处,只是单线程模式;部分教师直接把单屏上的PPT移植过来,这显然是与双屏优势有明显区别;“未来教室”所用的star C平台因为初期系统的不稳定,造成双屏在课堂教学中容易死机或出错,也使得部分教师走了弯路。
因此,如何把“未来教室”这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目前的课程整合起来,发挥它的优势,辅助教师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就是当前的重中之重了。
(2)新技术的使用是否会削弱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一些技术环节的使用是否有其必要,有些技术功能过多或过于繁杂反而给教师上课增加了干扰。应该要少一点为用新技术而用的课堂,多一点真正融合技术从而促进教学实效性的课堂。
(3)技术的绚丽是否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如何使用才不会影响课程的深入开展值得研究。
(4)课前备课量的增大是否会导致阻力。新技术的高效、适切地运用需要教师在课前付出大量的备课时间,如何能更简单、更有效地使用技术是教师关心的问题。
(5)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否成为画蛇添足的表演,在课前应该深入分析,不可将课堂变得失去了本学科的特质,需要个体不可替代地深入理解环节,再新再炫的技术也不能越俎代庖。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得失、利弊
(1)由割裂式切实向连贯式、一体式转变。新系统的投入使用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思维模式的改变较明显。从以前黑板学习到目前多媒体综合调动运用,对学生思维的贯通一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更快乐地学习,更直观地接受。新系统的投入让学生上课能更快乐地学习,对知识的重点、难点能更直观地感受体悟,课堂的灵动性、可塑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3)Pad交互的使用让师生沟通更顺畅。传统教学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单向的传输多于双向的交互,教师在课堂中难以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也就难以对症下药。“未来教室”所配置的学生端Pad在课堂交互上有了极大的突破,师生沟通更方便快捷,也便于学生及时把课堂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反馈给教师。
(4)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学习的主体地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干扰。课堂以课件为主导,学生思维只能跟着教师精心设计进行,这样的课堂势必让教师的操控性过强,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无法体现。
当前,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成熟,给学科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二者的有机整合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正好要求一线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要不断改革与更新,即使遇到一些挫折和困惑,也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融合的时代潮流不可逆,要对传统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合理扬弃,真正认识和发挥。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实验中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