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亮+洪宇+周传龙
摘 要:随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进行转移,造就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留守儿童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是人性格形成的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难以享受亲情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更别谈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和帮助。尽管现在很多学校都设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卡,但真正意义上有效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对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所需的心理、行为、家庭教育等方面存在的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笔者在“关爱留守儿童、筑梦希望家园”实践活动中的亲身经历,针对留守儿童的各种现状的一个探究。
关键词:留守儿童 亲情 有效联系 心理 行为 家庭教育
一、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留守儿童的心理
在启航实践队义务支教的这段时间调查研究发现,这里的留守儿童性格大多比较内向,不喜欢和陌生人接触交流,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也会展现出活泼可爱的一面,跟我们熟悉之后甚至会表达出自己的感恩之心,画上一幅简单的画送给我们。其实他们原本的内心是渴望有人会给他们辅导学习、渴望得到别人的夸奖和赞同、渴望别人的关心以及来自父母的呵护。
有一个八岁的小女孩,父母在外打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在一次体育课上玩跳绳游戏,因为输了就哭泣,队员们安慰了她好久才平静下来,原来她怕自己表现的不够好,怕得不到我们的认可,她所表现出来的是对任何事情的好胜心强,不同于其他孩子完全是为了娱乐。在最后一天成果展示结束之后,其他孩子都跟各自家长回去了,但她因为奶奶先回去了,而在一旁流泪,她说怕自己在成果展示上表现不好,奶奶就走了,后来还是队员亲自送她回去的。对于一个好胜心强的孩子而言,内心容不得一点瑕疵,他们平时缺乏的是父母、爷爷奶奶的鼓励,而我们能给他们的鼓励和赞扬只是一时的。
2.留守儿童的行为
留守儿童的行为越来越受社会所重视,缺乏父母的监督、管教和引导,留守儿童的行为着实令人堪忧。
有这样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爷爷跟父亲逝世,母亲改嫁,,十三岁的姐姐为生活所迫外出打工。在课堂上,小女孩不愿意跟我们学习任何东西,坐在那低头不语,除非安排一个队员从始至终陪着她,才肯偶尔学一点,画上几幅簡单的画。平时性格显得那么孤僻,但是让她跟其邻居家的孩子坐在一起时,又显得格外活跃,甚至都不服从队员们的管教,跟着他人扰乱课堂秩序等。造成这一行为落差的,莫过于缺乏了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没有父母的积极引导。
3.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是属于“隔代教育”,在家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接受爷爷奶奶的教育,但他们那一辈人文化教育程度低或是教育的方式不符合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等,对留守儿童的很多方面不能有直接性的帮助。这里的家庭教育指的是心理、行为以外的教育,诸如学习、生活、安全、法制教育。
有这样一个八岁的男孩,母亲在外打工,在家跟父亲、爷爷奶奶生活,家里还有一个比他大一两岁的姐姐。在课堂上,多次殴打姐姐,仗着自己是弟弟,姐姐会让着他,姐姐还手他就觉得委屈,性格也比较孤僻。我送他回去跟他父亲反映情况时,父亲的举动也是让我异常惊讶,对我置之不理,甚至对我反映的情况也是草草了之,队员也反映,姐姐回家时肚子疼,到了自家门口,家里人都不管。试问这样的一个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怎么造就孩子良好的一生。孩子的教育很大一部分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正所谓“养不教 父之过”,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出现松懈,不能为他们的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那么所谓的望子成龙也只是空谈,更严重的是导致孩子走上迷途。
二、与父母“有效联系”重要性
结合上述事例而言,如果父母与孩子多几个“有效联系”,培养的是孩子强硬的心理素质,养成的是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的是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不能长期陪伴孩子左右,绝大部分是通过电话联系,来了解、询问孩子近来的状况,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是建立双方深厚情感的基础。有些父母会觉得跟孩子联系,能聊的话题不多,只是暂时缓解孩子对自己的一种思念,故而轻视“联系”这一机制,简单的几分钟就结束了通话。联系也是一种沟通,一个“有效的联系”的不仅仅是只缓解孩子对父母的一种思念以及了解孩子进来的状况,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的心理、思想、学习、生活等真实状况,能够做出合理化的家庭教育方式,从而给孩子们在心理、行为上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三、结语
留守儿童也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他们的成长也应该值得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怀,我们应该齐心协力,一起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状况来制定有效的策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让爱走进每个孩子的童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