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教学的美学旨趣

2017-10-19 17:37马维林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25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

摘要:历史学的美学意蕴在于人以其价值预设来审视历史,客观的历史进入人的研究视野以及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无不寄托着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希冀。因此,历史教学总是以价值导引,彰显着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历史教学的美学旨趣在于培养健全人格,完善人的精神品性,让人类走向崇高和完美。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审美价值,营造历史教学的审美空间,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以美学精神提升历史教学品质,让历史教学走向美学境界。

关键词:历史教学;审美空间;美学境界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9A-0067-04

历史学是以客观发生的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但哪些历史进入研究的视野,在研究中选取哪些史料,又总是受人类价值预设的牵引,如学者所论:“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历史记录的发展大势,是历史规律的探索和确证,而非碎片化的个人经历和记忆。所谓历史大势是指,有核心人物或人群引领、广大民众参与的重大社会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作用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1]我们回忆这些核心人物、重大活动、历史进程,是想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受到启迪、获得指引。因此,历史研究的起点正是人类对真善美的渴求,对美好未来的期待,是从人类的审美预设开始的。在这里,历史研究的目的與教育的本质因价值美学而发生了关联,实现了统一。

教育的最高使命在于育人,使人走向完整和健全,一切教育内容都要服务于这个价值。遗憾的是,由于对学科教学价值缺少足够的认识和过度应试的倾向,历史学科这一承载着崇高育人价值使命的学科被机械的、碎片化的知识教学所淹没,历史学科培育完美人性和丰富精神世界的价值没有得到实现。学生感受不到求知的欲望和探求的乐趣,缺少主动学习的动力,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因此,对过度应试的历史教学的救赎需要唤醒人的生命活力,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以审美精神审视人类历史,从而获得人类走向美好未来的价值引领,以美学精神改造历史教学,让历史教学走向美学境界。

一、在人类发展进程的意义追问中体悟历史之美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总是伴随着明确的目的,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人类历史的进程就是人类创造美的过程。“黑格尔的美是生命活力的命题,认为自然美是生物机体中显现出的内在生命活力的表征”……强调了人在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2]人类总是在特定的自然时空环境中创造着社会时空,自然之美和社会之美交相辉映。历史画卷苍茫浩瀚,历史气象伟岸神奇,人类改造自然、推动历史前进的实践蕴含着历史雄壮之美;沧海桑田的变迁,劳动人民决定着历史的真正方向,历史发展如长江之水浩浩向前,不可阻挡,呈现出自然之美与力量之美。[3]人类通过生产实践活动改变了自然,在自然界中有了人的力量,人的精神,人和自然实现了主客体的和谐统一,人和自然相契合产生了丰富的审美意象。

而哪些历史进入我们研究的视野,让我们追忆久远的过去,这是由人类的审美意识牵引的,牵引我们如何看待过去,如何走向未来。历史学科中的美不是外在的赋予,而是人对其本质的深刻把握和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自然的美需要人去发现,是人的意识的产物,是人的审美体验。但人不会天生就有感知客观世界的能力,人对客观世界的审美体验也不会是一种照镜子式的反应,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再创造。历史学科对历史的研究过程就是人类对客观历史的再认识过程,这种再认识不能完全将历史复活,但却创造了新的历史,即人对客观历史的再现实质上是人带着自身的主观目的对历史有选择的认识。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以人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的,重大历史事件总是体现着人的价值和追求。历史教学不是客观知识的记忆,亦不是人类对客观历史的随意解读,而是人带着审美标准对历史的再创造,这种创造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美好希冀,内含着高尚的情感和崇高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必须回到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去挖掘人在历史中的审美存在状态,了解客观历史背后人的思想、精神、目的,获得历史启迪。历史的学习必须围绕这一意旨,洞察人类历史的演变,以面向未来为方向,以真善美为价值判断标准,获得历史的智慧,致力于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世界。

二、在历史理解的多维链接中营造审美空间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高中历史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互相链接,是正确认识历史的重要素养。在这其中,“历史理解”对正确认识历史的意义重大,只有真正实现了对历史的全面理解,才能进行历史解释并形成基于责任和价值追求的家国情怀。真正实现历史理解,需要探寻历史的本质规律,把握历史的本质。梁启超曾经说过,“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4]。深入地进行“历史理解”,洞悉历史全貌,敞现历史意义,是历史研究的关键。

历史理解需要在审美的意义空间中得以实现。正如马克思认为,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是依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寄托着人类对美的追求。而人的审美观念又是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逐渐产生和形成的。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具有那个时代特定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追求,这就需要在历史教学中以普遍联系的观点来构建历史理解的空间,挖掘事件背后的审美价值取向。如在学习唐朝的经济史的时候,对曲辕犁的理解就不能仅仅从生产工具演变本身去考察,还应该从唐朝这个时代出发,综合审视唐朝人的审美追求才可以真正理解,曲辕犁的造型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的产物,反映了一个时代人们生活的审美意象。可以说,美是推动人类从事各种创造性活动的巨大力量。在美的欣赏中,主体通过感受、理解、想象和情感体验等活动,对客体形象进行再创造,形成自己头脑中的形象,人类历史所展现的就是人类在对美的追求中不断摆脱野蛮和愚昧,走向文明和进步的进程。营造历史理解的意义空间,需要我们置身过去的历史之中,关照今天的时代之需,理解过去并建构今天我们对历史价值的理解。endprint

历史理解需要营造审美的课堂空间。课堂空间的审美特性是由教学内容的审美意义和教学过程充分审美化来实现的。传统课堂教学的最大缺陷是遮蔽了教学的育人价值,使得歷史学科的人文化育功能被应试功能所取代,师生生活在工具性过度彰显的教学场域中。因此,课堂审美空间的营造首先是学科育人价值充分实现,让学生在生生不息的历史进程中充分体悟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把握历史的规律,顺应历史的潮流,从而加速历史前进的步伐。营造审美的课堂空间,需要进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转变教学方式,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探究、情感升华的空间,让学生走进历史情境之中,让历史与现实进行充分互动,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权利,让每个学生以独立的姿态面向未知的世界。历史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建立在促进学生情感提升、人格完美以及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的教育理念之上。席勒提出审美教育“正是要在理性占主导的文化和教育中保护和发展人的感性,重建和谐完整的人格”,意在找回人的完整性,让学生“既有理性的成年性,又有想象的青春性”。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以崇高、解放、自由、价值进行立意,以创造未来为宗旨,引导学生从文化与情趣、健康且有价值的视角去审视生活,创造生活,在历史学习中,营造一个个审美的意义空间。

三、在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中提升学生审美境界

传统历史教学过多地强调历史的政治教化功能,远离人的生活世界,生机勃勃的历史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当历史教学在理论上逐渐脱离了对于人的生活现实的直接关注,持续强化着以概念把握、理论思辨为基本形态的知识体系建构,历史教学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历史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引领生活,超越生活。强调生活意义的审美实现,就在秉持“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的人生态度,进而成就物我相通、与天地和的最高人生境界,历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实现了对生活的回归和对现实的超越。“全部科学、全部历史文化,尤其是精心构建和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都同维护并扩展人类社会的积极的文明生活的普遍需求相联系”[5]。历史教学对生活世界的回归体现在能否在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审视中敏锐发现生命本体的困顿与希望,通过历史内容的审美化开掘,对人的生活进行引导,指引生活意义的寻求方式与方向,让人以审美的方式存在于教育生活之中。人的审美存在是人在教育生活中的理想状态,审美存在的决定因素就在于对人精神生命的无限敬畏,强调人内在价值的充分激发和人生命活力的充分释放。关注历史教学中人的审美存在,其实质是强调历史学科价值的最大彰显。这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将优秀文化精神融入学生的生命感悟之中,从而让教育肩负起培养高尚人格的使命;另一方面,历史教学对生活的回归特别强调对学生生命主体性的尊重,维护人在教学中的尊严、权利、自由和价值,把人置于教学生活的中心。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体悟学习的价值,让教育在历史与现实中保持对话的张力,从而真正理解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核心价值。

历史研究者(师生)对历史的认识何以上升到审美的境界,或者说历史教学如何在回归生活世界中体现审美追求?海德格尔所主张的“此在与世界”与旧的“形而上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很好地回答上述问题。我们以海德格尔描述梵高绘画的农鞋为例证:

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沾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定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6]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旨趣,海德格尔的描述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他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历史现象去发现生活的意义,如何通过生活实现对人生方向的引领。其实,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在石器、木制工具、青铜器和铁器的漫长演变史中,耒耜、耦犁和曲辕犁的造型变迁,乃至出土汉代文物中常见的谷仓、灶台、瓦当等生活化场景,都是过往历史的凝练。“只有对世间生活怀有热情和肯定,并希望这种生活继续延续和保存,才可以使其艺术对现实的一切怀有极大兴趣去描绘、去欣赏、去表现……”[7]生活的场景透过历史表征,呈现于学生之前,可以极大地唤醒他们内心深处对审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人类生活在一个命运休戚与共的共同体之中,历史教学回归生活还必须关照人类共同的未来生活,关注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未来世界。人类过去和今天饱受战火之苦,其根源在于对私利的过分追求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当弱肉强食和霸权主义的逻辑不能得到有效遏止,人类就无法保证拥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当前国际冲突不断,地区矛盾升级,大国插手地区事务。两伊战火和叙利亚内战既有本地区利益之争、民族矛盾激化的原因,同时也是大国利益博弈的结果。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需要透过历史现象叩问历史的本质,以人类共同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历史事件进行价值判断,形成价值共识。建设人类共同的未来世界,解决人类未来发展问题,需要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人类未来生活的建设中,弘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天人合一”的理念,尊重多元文化,倡导和平共处,对人类未来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进行富有意义的价值引领。挖掘人类历史上的善与美,实现对人类欲望化生活的引导,从而让人类的心灵趋于美善化,从而让历史教学可以关照人类未来的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江.评“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简论相对主义的历史阐释[J].历史研究,2017(1).

[2]袁世硕.并非心说:美是生命活力的表征[J].文史哲,2016(3).

[3]马维林.论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意识培育[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1).

[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中华书局, 2014:1.

[5][意]贝内德托·克罗齐.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M].田时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6.

[6][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C]//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上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6:254.

[7]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81.

责任编辑:石萍endprint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中诗词的引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的探讨
在构建历史高效课堂中如何“选择性崇拜”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