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娜
摘要:对话是一种学习和发展的新范式,是一种自我修炼的新方法。用对话教育的理念进行学校文化特质的提炼,指导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可以明晰学习和发展的关联,明确自己过去的历史和未来的起点。
关键词:对话;学习;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9A-0018-04
维果斯基的理念常被大家认为是社会文化取向的观点,因为他强调人类是通过学习和发展而进化的。发展包含两个不同层面:一是自然层面,指生物的成长、发育、成熟和心智结构形成;另一是文化层面,指个体学习使用文化工具、参与文化活动的知觉意识发展。学习和发展是两个相关联的概念,不管成人还是儿童、教师还是学生,学习始终是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习有许多种方式。对话是多元学习方式中最主要的形式。对话是一种学习方式,跟自然对话,跟社会对话,跟他人对话,让我学会认知;对话是一种实践探索,跟文化对话,跟经验对话,跟历史对话,让我学会承接经典;对话又是一种自我修炼,跟自己对话,跟信仰对话,让我学会生活,学会文化自觉,促进了知觉意识的发展。
一、与文化对话——提炼学校特质
时至今日,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一,文化是人类终极价值目标的追求;其二,文化是一个过程,一切都在生成之中;其三,文化过程形成了从个体到人类社会整体的多种不同层次的结构与秩序。[1]我与文化的对话,基于学校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文化,在传承和创新的结合点上提炼了学校文化之魂。
1.顶层设计,勾勒蓝图
我校历史可追溯到南宋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德润文光”百年校训出自于孔子的《中庸》,意喻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德才兼备,德才并美。百年校训“德润文光”可以分三个层次来解读:一是“德”和“文”的关系;二是“德”和“文”的功能;三是“德”和“文”的实践。“德”的存在,依托于“文”的光大;“文”的存在,依托于“德”的润泽。学校德育是生活和学习的融合,是课堂和家庭的融合,是道德信仰和学科教学活动的融合。学校在“德”和“文”的实践过程中用德性唤醒师生的理智,用文化的力量去推动师生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坚持终身学习。
2014年,学校制订了《学校文化建设纲要》,以“德润文光”为核心理念,以道(志向)、德(行为)、仁(思想)、艺(修养)为四大支柱,确立校园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堂文化、制度文化六大建设工程,从条件分析、目标制定、策略选配、方案设计、绩效评估五个环节,细化学校文化建设的行动纲领,促使学校文化从混沌到有序、从模糊到清晰、从感觉到自觉。
我校文化转型正在寻求一条直观化、润泽化、体验化、内炼化的道路。我校倡导对话教育理念,致力于建设一个道德规范共同体,提升全校师生的核心素养,形成学校的文化特质。
2.优化环境,搭建平台
有效学习的发生是有条件的,主要依赖于个体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环境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条件。学校在优化德育环境、搭建学习发展性平台方面进行了理性指导下的实践探索。
我校地处千年古街平江路,呈现“校园-园林-文物”融合一体的格局。学校色调为黑、白、灰,弥散着“智、巧、雅、慧”的苏式文化特色。学校以校园十八景彰显办学思想、文化品位,提炼出“青竹气节”“荷花品性”“银杏精神”“香樟品质”,确立师生精神坐标。重塑长洲县学遗址、杏坛壁画、德润讲堂、泮池、泮桥,恢复历史建筑,使师生们能回眸历史,溯本求源。建设“声情并茂”四大主题园,使得学校文化外显,自然形成育人氛围。塑杰出校友胡绳石像,让师生在无声的环境、有形的精神中,自觉教育,自觉践行。建平江书院、碑刻廊、个园,改建科技楼,成立创客工作室,建设录播教室、未来教室和云教室,使古典与现代交融。2014年,学校对校内近五百年的大成殿进行了保养性维修,并在殿内建成校史陈列馆和百年讲堂,使之成为传播学校文化理念的重要场所。2018年底,学校将形成以大成殿为中轴,东侧有平江书院,西侧有长元学斋的“一体两翼”格局。
仪式文化是學校文化的重要内容。我校每年九月举行一年级的“大成·启蒙”入学礼,四月举行一年级的“大成·启德”入队礼,十一月举行三年级的“大成·启智”成长礼,六月举行六年级的“大成·启航”毕业礼。庄重的仪式让师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回忆,影响着他们的一言一行。
二、与课程对话——建构新型课堂
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就是评价校长和教师对国家课程的执行力。国家课程标准以及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材是一种“理想课程”;特定地域、学校、教师根据教材去组织教学活动存在差异,这个层面的课程被称作“实施课程”;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参与程度、学习过程和结果是不一样的,这个层面的课程被称作“习得课程”。课程从理想到实施再到习得,是逐级耗散能量的,我们要尽量把能量耗散降低到最低程度,其中的关键就是校长和教师对国家课程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
1.理解课程,引领改革
我校在课程改革上进行两方面的探索:一是国家课程执行过程的策略和方法改革;二是校本课程的自主创新设计性改革。校长只有认真跟课程对话,不断思考和理解课程,才能把学校课程改革引上正确的道路。
目前,小学的课程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大类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介于两类课程之间的过渡性课程,有的国家也称之生活实践课程。学科课程又分三种:一是单学科课程,如外语、语文、数学等,单学科课程有严密的逻辑体系,以知识为线索,螺旋式提升;二是小综合学科课程,如科学、品德,小综合学科以主题为单元,以实践为线索,登山式上升;三是大综合学科课程,如艺术、综合实践等,由于教学资源不足、专职教师配备不足,学校一般把艺术分为音乐与美术,把综合实践分为劳技与信息技术教学等,导致综合程度不够。不同的课程种类,有不同的课程结构,要选配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操作性改革,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夯实学生的基础。endprint
2014年开始,我校在对话教育理念的引领下,重点进行三方面的改革,提升国家课程的执行力。一是单学科的课程改革,重点解决三维课程目标虚化问题,例如倡导数学以落实十大核心数学理念为导向,讲究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喜欢数学;语文、外语以阅读为核心,讲究理解和情感融合,彰显语言的人文性。二是开齐、开足综合课程和活动性体验课程,强调综合课程的生活化和跨领域化。三是选择艺术学科进行艺术和科学的整合。学校开发了三种艺术课程,结合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开发了“银杏娃之歌”“银杏娃之舞”“银杏娃竖笛启蒙”“银杏叶画”“墨香”等课程,让学生享受艺术,热爱生活。作为一位校长,我时时跟课程对话,用自己对课程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去引导学校课程改革,让学生喜欢学校,喜欢学习,让教师喜欢课堂,喜欢教学。
2.读懂课堂,催化转型
华东师大终身教授钟启泉先生说:“教育的本质在于人的成长”,“课堂是儿童成长的场域”。[2]我非常赞同他对教育的深度解读和对课堂的理性思考。
读懂课堂,首先要读懂学生。读懂学生就是要深入学生的认知世界、情感世界和自我世界,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想些什么,让他们明白自己从什么地方来、该到什么地方去。传统的教师基本功“七认真”中缺少了一个认真观察学生。观察不是“看”和“指标考查”,否则教师观察的坐标系和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坐标系就难以吻合,观察到的现象多是教师的主观猜测。现代意义上的“观察”应当是教师蹲下身来当学生,在跟学生对话交流、共同实践中体验学生的内心想法,找到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例如观察学生的作业行为,如果老师自己没有做一做习题,而是直接把作业发下去给学生做,错了订正,再错再订正,效果就难以得到保证。如果教师换一个参照系,实际体验一下学生的作业量,你就会发现,因为作业量太大,学生作业不认真通常是一种合理性错误。要想让学生作业认真,教师一定要做一做课堂练习题、回家作业题,设计好作业的坡度和跨度,精准作业、精准练习、精准辅导才会有好的训练效果。
读懂课堂,其次要读懂学习过程。有些教师并不了解学生课堂上是如何学习的、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到底是什么关系、学生学习语文和学习数学的方法和过程到底有什么不同等。其实,课堂上学生有效学习的生成有三个原则:一是主动参与性原则,学习个体要有学习的意识和积极参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二是双通道原则,人类的学习有两个同时开通的渠道:符号通道和图像通道。数学中图形结合的教学方法就充分证实这两个通道的存在。三是学习容量原则,课堂学习是有容量限制的,一般符号记忆不超过七个符号单元。[3]读懂课堂要读懂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用科学的策略和方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
读懂课堂,還要读懂课堂中的人际关系。现代课堂的场理论学说,把课堂定义为学习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和网络信息系统之间有能量、信息的交换,其中能量来自情感。催化课堂转型的最佳途径是打破课堂的等级身份制度,重新分配课堂的话语权和学习权。例如教师课堂中的提问有时并不公平,特别是公开课,优秀学生有更多的话语权。为什么要倡导对话教育?为什么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其实质就是话语权重新分配,让所有学生都有公平参与学习的机会,实现教育的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小组合作学习属于生生对话,生生关系有三种:一是地理位置的关系,例如同桌、左右前后桌的关系。二是行政关系,例如课代表、班组长与普通学生的关系。三是性别和友情关系,例如男女生、好友的关系。生生之间有一种能量的交换,读懂课堂要研究人际关系中学生自我身份的确定。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准确确定自己班级中的身份,他们才会有自信和自尊,才会有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与自我对话——奉行教育信仰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周期的,一般包括职前期、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退出期,各个时期是连续的、不可超越和分割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又是有层级的,有谋生层级、责任层级、探究层级和自我实现层级。谋生层级的教师把工作岗位与谋生画等号,没有社会角色感。责任层级的教师有社会责任感,也就是韩愈所说传道、授业、解惑。探究层级的教师有兴趣做一些研究和探索,寻找教育和教学的客观规律,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自我实现层级的教师追求教育理念和信仰,并为信仰而活着。这种教师专业发展的层级理念是符合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级理论的,人只有满足低层级需求后,才有可能进入高层级境界。层级的提升并不是自然完成的,要有心智能量的消耗,用“熵”的观点来解释,教师的专业发展层级提升是用自我对话跟“熵”做斗争,用自己心智产生的“免熵”抵消需求满足的消极影响。与自我对话是一种职业道德的修炼,是一种勤勉地、自觉地用理性思考来对待职业生涯的批判性思维。
1.终身学习,启迪智慧
现代人的核心素养有三个维度——认识维度、操作维度和自我意义建构维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历史时期中,三个维度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来自于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终身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决定了人的核心素养水平的高低,就教师专业发展来说,就是决定了发展的层级品位。
佐藤学教授提出学习是三个实践的理论假设:学习是认知实践,学习是文化实践,学习是自我意义建构的实践。读书是实践,实验是实践,课程研究是实践,观察也是实践,……我把学习和工作融合在一起——“做中学”,我把教育和生活融合在一起——“生活即教育”。教育事业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学习是我启迪智慧的金钥匙。
2013年,我独立完成了26万余字的专著《对话,品德教育的范式》,从品德学科的性质、任务、学习目标内容,论述了品德学科对话教学,阐明了各类课型的操作范式和变式。通过公开课教学、讲座、论坛,展示了操作范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获得了教师和专家的好评。2016年,专著获江苏省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江苏省第四届教育科学成果三等奖、苏州市首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近年来,我有70余篇论文发表或获奖,执教市级以上公开课教学22节,开设各级讲座近百场。
每一个人都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上。今天就是历史的终结,也是未来的开始。对于我来说,学习和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2.组织团队,引领启航
教育信仰是一个系统框架,信仰变为现实要依靠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学校教育有其复杂性、可变性和不确定性,仅仅依靠校长和骨干教师是无法实现教育信仰的。建设一个学习共同体,是引领学校向优质现代化目标发展的必要条件。
加强名师工作室的管理。我校参加了3个省名校联盟,有5个市名师共同体、3个区名师工作室、9个校名师协作组,全校93%的教师都参与到工作室中来。加强名师工作室的管理就成为组织教师团队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给工作室提目标,压任务,查过程,看效果,实实在在解决学校教育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活动。问题即课题,我校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活动,就是要放开教育改革话语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不管谁,只要问题提得有价值,改革措施有效果,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他就是骨干,就是专家,就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微型课题的问题不在于大小,不在于新旧,不在于时尚与否,而在于是否接地气,在于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近几年来,我们基本解决了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学生学习方法单一问题,以及单学科课堂教学活动情感目标虚设问题。一事一议,一题多解,举一反三,逐步推广,微型课题研究让教育改革回归课堂,让课堂转型回归问题研究,让问题研究话语权回归教师。
我已经走过二十六个教育的春秋了。与生活对话,与教育对话,与优秀文化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学生对话,与自己对话,……是我的职业习惯,也是我实现教育梦想的基本方法。学习和发展是相互关联的,不要问发展到什么地方,发展永远是个过程。只有学习会告诉你,发展应该朝哪个方向去。
参考文献:
[1]倪胜利.教育文化论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37.
[2]钟启泉.课堂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
[3][美]理查德·梅耶.应用学习科学[M].盛群力,译.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16:31.
责任编辑:杨孝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