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相通
摘要:整体观的教学设计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符合毛泽东思想,符合中华传统文化,符合建构主义理论。整体观的教学设计符合课堂教学的规律,符合认识规律。整体观的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直指当前课堂教学的弊端。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整体观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20/23-0107-03
初中思想品德(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德育课,需要教育工作者探索和遵循德育规律,从而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决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关键是要有科学的教育观念作指导,而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整体观”的教育理念。世间万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孤立的知识点教学有其明显的弊端。无数的课堂实践证明,任何知识都要以其内在的普遍联系和整体观为前提,才能引导产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通过系统整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助于使学生形成一种宏观的学习观念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辨证思维发展。整体观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有的教育观念。
一、整体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提出并坚持用整体性精神来研究社会,是马克思的重大理论贡献。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历史哲学进行批判过程中发现,黑格尔历史哲学保守封闭的体系中蕴涵着珍贵的辩证法思想——整体性的思维原则和方法。整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贯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体观,是在对传统集合论整体观和无人整体观的批判以及对近代唯心主义抽象整体观的扬弃中形成的,是在革命实践和思维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世界的普遍联系性是“完整地描述事物”的客观依据。恩格斯认为,世界是一个“宏大的总的联系”的整体,物质世界和思维世界都以不可分割的整体方式存在和发展着,各个领域和不同领域的各个过程之间存在着广泛联系,“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需要“完整地”而不是片面地进行描述。第二,世界的变化发展性使“整体”表现为空间和时间的有机统一。第三,客观存在的“自在整体”,通过“总体的人”在“整体实践”活动上升为“自为整体”。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借助于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的意义是指:发掘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知识,整体上去把握教学设计。
整体观还是中医文化的重要思想之一,认为生命作为极复杂的整体,不可分割。中华文明形成的哲学基础则是与整体论相近的整体观,中医养生之道的整体观,首先体现在“天人合一”——“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管子·内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份,人的生命活动是在宇宙万物生生化化的背景下进行的。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强调要德育、智育、体育是统一的整体,“三育并重”。毛泽东在长期的领导实践中,形成了完整的关于全局和局部的辩证思想。他认为,全局和局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全局不能脱离局部而存在,是由局部构成的。但是,不能简单地把全局分为各个孤立的局部,而应把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整体看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存在。毛泽东战略思维的着眼点,就是事物的整体性。在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毛泽东要求首先要关照全局,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就尖锐严厉地批评过“繁琐教育……害死人”。
课堂教学设计也要遵循整体观的指导思想,遵循“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回归到整体”的基本学习规律。学习就是对一个事物先有一个整体上的构架结构认识,再认识事物各个具体的部分,然后再找到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形成对事物的完整认识。也就是说,学习者的学习和认知是“先见森林再见树木”的方式实现的,不能“一叶障目而不见森林”。
课堂内部结构的各个部分在教学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课堂内部的整体关系。这种课堂内部的紧密的互相作用的整体关系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合作效率提高的根本原因。课堂内部和课堂外部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构成课堂内外的整体关系。这种课堂内外的整体关系是学生发展的第二原因,教学设计既要考虑课堂内部,也要考虑课堂外部的准备与拓展延伸。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心中预先要对课堂结构、课堂的关键要素有充分的思考和把握,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教学设计才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情境、问题、评价点拨、综合完成,取得理想的效果;既要从整体上去把握教学目标,明确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也要从整体上去把握教学过程,把课堂教学当做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使情境问题、自主合作、交流展示、引导点拨、总结概括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课堂教学整体。
二、整体观教学设计的现实依据
当前主题式项目学习在一些学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基于项目的学习是多学科的融合渗透,一堂课给学生带来的不再是割裂的学科知识,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这种项目的学习方式,无疑对教师整体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对雾霾的治理的项目式学习,在“环境”这一主题下,需要用多途径、多形式、多元化的方式来实施,让学生从生物的角度、地理的角度、国情的角度、法律的角度、道德的角度、科学的角度,构建一个治理环境的整体框架,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然而,现实中的教学往往是碎片化的,让学习者学习碎片化的知识,进行碎片化的训练;也就是侧重知识点细节,而忽视让学生首先把握事物的整体构架,再进行局部研究。学生难易建立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难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这样的教学现实要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系统的整合,采取单元式教学,使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实现知识的横向联系,endprint
综合实践课程是国家所提倡的一门课程,转变学生那种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让教学在综合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素养。
核心素养具有整合性、整体性、综合性、基础性、应用性、创新性的特征。核心素养的真谛是强调对学科知识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强调对于每个学生的整体效应,力求打破学科本位教学,各科教学都为学生的整体核心素养服务。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能力发展需求在逐渐演变,基于传统基础教育目标而发展起来的能力标准的局限性渐渐得以暴露,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显然无法囊括新时代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待与要求。因此,基础的知识技能目标在各国的教育目标中逐渐发展成为“掌握核心内容、培养态度倾向、运用整合推理”。核心素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整合了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集合体概念。由此可见,整体的教学设计思想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世界发展的趋势。美国、英国的一些学校也在积极探索“课程统整”,我国的台湾地区与香港的一些学校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三、整体观教学设计的具体落实
将学习目标作为一个整体,避免过于分散化、抽象化,设计切实的学习任务。当前有些老师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过于繁琐,一堂课将知识目标设计了几条,将能力目标设计了几条,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设计了几条,人为的将学习目标割裂为许多条目,不如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将其整合几点关键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个人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教学目标可以定为:“1.能理解社会环境的含义,会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表述;2.能辨别出哪些是积极的社会环境,哪些是消极的社会环境,认识到远离消极社会环境的必要性,能找到解决的方法;3.正确理解个人成长和社会环境的关系,能探究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锻炼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重要性;4.能认识社会环境改变的因素和改变社会环境应采取的措施?”
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整体,使其具有内在的联系和逻辑,以“萨德事件引发的思考”课堂教学设计为例——“活动一·抢答:萨德事件知多少?”可以让学生谈萨德事件的性质、萨德事件的实质、萨德事件的背景是什么、萨德事件的后果有几种、理由、萨德事件国人的反映有几种。“活动二·竞答:运用知识析多少?”1.让学生思考抵制韩国产品可能导致的结果?理由依据是什么?2.面对萨德事件作为青少年还可以有怎样的表达方式?3.如果你是一位韩剧迷,你会运用哪些文化的知识观点来矫正自己的迷恋?4.以前做出不理智的举动,反映了怎样的情绪?会造成什么后果?“活动三·践行:萨德事件促行动。”面对萨德事件的各种反应我们初中生能做到什么?不能做什么?法律依据和道德依据是什么?这样的教学设计使教学过程形成有机的整体,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萨德事件。
以上将教学内容确定為一个主题,如萨德事件引发的思考、个人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等。将情境作为一个整体,情境始终围绕萨德事件展开,使其具有连贯性、情节性。将活动作为一个整体,使抢答、竞答、践行形成一个整体,符合新一轮课程的要求。将问题看作一个整体,使其具有层次性、关联度,从常识综合知识的运用,到深度问题的思考思维的碰撞再到学生的行为要求,该做什么到不该做什么,能做到什么到不能做到什么,明确具体的要求,形成互相联系的问题串,形散而神不散。将学生的思维过程看作一个整体,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规律,从个别到一般,从分析到概括,从比较到提炼,从归纳到综合,从判断到推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提升。
当前教师教学中还存在重灌输轻启发,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考试轻育人,重应试轻素养的倾向。真正的教育是不应该将知识分割得很细、很碎,教师要做到使课堂“增效”而不“增负”,用整体观是指导高效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
因此,教学设计整体观的最大挑战不仅仅来自设计本身,而是来自于改革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的决心。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整体教学的设计还仅仅是一个课堂教学的一个方面,但愿对教育事业人才培养的发展有一个积极的促进。
【责任编辑 冯梦阳】endprint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7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