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芳
摘要:参与听课是促进教师成长的一项重要的教科研活动,听课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是教师的一种自省式的成长。就听课过程中发掘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小组合作,竞赛方式,课堂进度把控等,进行了深入反思并提供了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听课;问题;反思;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20/23-0101-03
作为教师,每学期都需要参加各种级别的听课学习。其中,有的课如行云流水,完美到近乎表演;有的课热热闹闹却不知教学重点何在;有的课全由教师独揽课堂,学生只有听命执行,等等。开课教师不同,故课堂各异。然而,对笔者影响最深的一种课堂是:教师设计的主体思路尚好,可学生工作欠深究,而导致课堂某环节“僵化”。如果我们以他人课堂“僵化”的环节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反思和改进,并积极尝试应用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一定受益匪浅!
问题一: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学生不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教育界倡导的发展学生能力和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教学策略,英语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积极应用此策略。而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对小组成员的分工是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分工须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每组人数以3~5人为宜,分工还须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进行。小组合作中教师的角色有着多种定位:既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掌控者,还是小组研讨的引导者,也是组内研讨的参与者。所以,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进行教学时,教师课前必须做足功课。
开课教师很多情况都是借班上课,学生小组成员组合基本都是按照原始座位临时指定,组内学生层次无法了解,组员角色分配也就毫無依据,甚至有些课堂上,开课教师根本不做角色分配,就给学生一句:Now please discuss in groups。稍具体一点的教师说:Now please dis-cuss it in groups of four。多数学生不清楚具体如何操作,于是自顾自地发声读或者默读。group work环节本该是学生热烈讨论和操练的时候,而笔者现场观摩发现的情况是:经常只有零星的小组甚至是零星的几个学生发出微弱的声音,让在场教师包括开课教师均显得有些尴尬。前期合作准备不足,后期的小组汇报展示环节没有预期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笔者认为这也是借班上课的痛处。
反思对策:1.开课教师最好提前跟原任课教师提前联系,要求其按照开课需要重新安排学生座位。2.开课教师跟原任课教师索要班级学生英语成绩排名,利用课间亲自重排学生座位。3.让学生自己组合:由英语课代表、班级原始组长为合作小组的组长,由他们去按照英语成绩好中差各自组织3人或4人小组。这些是针对借班上课情况的对策。然而,就算我们日常在本班上课,各个任课教师也需要亲自给班上学生另行分组,因为正常班级的座位并非是按照某一门学科的情况排列的,所以,在课堂上,需要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时,英语教师课前同样需要重新安排学生的座位。我们可以未雨绸缪,手头时时备好一份经过合理分工的合作小组座位表,随时可以启用,而不是临时仓促安排,以免浪费课堂时间和影响课堂秩序。
问题二:竞赛活动成了个别学生的表演。多数学生保持沉默
课堂竞赛活动跟我们普通意义上理解的竞赛目的有很大不同。课堂竞赛不是为了把对手比下去或是得什么高额奖励,而是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如果在该活动中,学生参与度极低、气氛压抑沉闷,那无疑是没有达到该有的课堂效果。
某一次听课中,教师课堂上设计了男女生猜词竞赛活动。这项活动能很好地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猜词能力,有助于学生克服生词完成阅读内容。教师先举例:提供一句英语表达,并给出一个英语单词,让学生根据英文表达猜出所给单词的中文意思,所猜单词是课本上从没出现过的。教师举例结束后,便宣布男女生比赛开始,同时在黑板上写下男女生计分表,这时课堂十分安静。教师再问:“Which team would like to take the challenge first?”,学生一时间似乎都屏住了呼吸,在开课教师和听课教师的期待中,终于有一位男生犹豫不决地站了起来,等待教师PPT上亮出题目。站着的男生紧张地默读屏幕上的英语表达和生词,猜对了中文意思,很庆幸地为男生队得到了1分,教师认真地在黑板上记了下来。教师转身面对全体学生:“Which team would like to take the challenge now?”,此时学生又一片沉默。听课的教师也都神情焦虑了起来。还好,刚刚那位男生又起来接受挑战了,他又答对了,教师给男生队记上2分。情况继续重复,这回一位勇敢的女生站起来了,可惜答错了。任何同学可以补充挑战者没答对的单词,只是回答正确与否没加分也没减分。统计下来发现,这场竞赛过程只有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参与,其他学生神情紧张地当着看客。这场竞赛客观上就成了一位教师和2名学生的对话。当教师宣布男生队获胜的时刻,没有学生欢呼,只见学生们如释重负。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内心因惧怕而紧张,惧怕答错题,惧怕在那么多教师和同学面前出丑。这种情况下,也只有个别英语极其优秀的学生敢参与了。
反思对策:教师可以根据现场学生反应,适当调整竞赛的方式。教师可以逐题限时地先呈现题目给全体学生,让学生各自思考答案。时间一到男女生开始抢答,最先站起来的同学获得答题机会。这样做,首先,可以迫使每个学生认真读题,积极思考,毕竟是在比赛,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队伍出一份力。其次,因为有所准备,学生答对题的信心倍增。最后,经过教师的一番鼓励,相信很多学生能够踊跃挑战自我。当学生普遍犯难时,我们可以变通预设内容,分解难度,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记得笔者在复习巩固节日名称和慈善组织名称时便采取了抢答式竞赛,课堂气氛和学生参号情况均达到了预期效果。
问题三:课堂进度过快,学生应接不暇endprint
阅读表达是近年中考新题型,3个问题共计6分。答案要求十分严格: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除了意思正确、逻辑通顺之外,大小写、标点、语法、拼写等任何一项出差错均不得分。每个问题层次不同,第一个问题1分,通常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答案,但可能要调整人称时态等内容。第二个问题2分,人称时态的调整之外,还可能需要学生归纳整合才能得出完整答案。最后一题即第三个问题共3分,分两个小问:第一小问通常是Yes/No的問题回答,第二小问要根据第一小问用Because引导原因状语从句来表达。特别注意:第三个问题第一小问回答正确可以得1分,但如果第三个问题第一小问未作答或回答有误,无论第二答的Because一句回答正确与否,第三个问题得0分。既然是中考题型,而且答题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对于即将参加中考的初三学生,英语教师就必须把每一题的答题规范和得分要领跟学生分析透彻,另外还要把常见的错误例子列给学生辨别修正,确保学生不被扣冤枉分。
在一次针对阅读表达题型的专题开课活动中,一位教师先让学生做了一篇阅读表达作为范例分析解读,另外还准备了三篇阅读表达让学生当堂完成。教师在给学生解读范例时,一边叫个别学生回答问题,一边自行将每一问题的题型做了归类:细节题,概括题,开放题……接着就让全体学生逐篇阅读,依次请个别举手的学生起来回答一个问题,整堂课上被叫到的学生基本都回答正确,教师很顺利地进展到下一题、再下一题,这样的课堂似乎进展很顺利。然而,总觉得这节课似乎就是几位英语能力较好的学生在展示自己,教师和个别举手发言的学生之间校对完一篇文章的问题答案,便尽快进入下一篇文章的阅读。很明显,一部分学生的思绪还在上一篇,带着不置可否的表情赶紧跟着教师的指令阅读下一篇文章。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能在课堂上起来发言的学生,教师可以明确知道他/她是否读懂,而对于很多没有勇气或者因英语能力欠缺而没有在课堂上表达的学生,教师是否也该关注?有时明知有相当多的学生没弄明白,教师却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仍然保持着较快的课堂进度,长此以往,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热情势必受损。
反思对策:个别学生回答正确,不能代表全班的水平。所以,教师在让个别学生将一篇阅读问题回答完毕之后,可以随机抽查一两个小组的书面答案,通过投影让全班同学判断改错,这样一方面教师可以大体上了解全班学生答题的准确率,另一方面,可以给全班学生一个审视避免可能性错误的极好机会。此外,还能给一部分基础一般的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弥补机会,可谓一举多得。更简单的操作办法是:教师可以直接通过学生举手来调查统计每个问题的正确率,然后根据错误率情况决定是否要进一步跟学生分析解题方法。这样做恐怕要多浪费一些上课时间,少做一篇阅读。如果课堂来不及处理第三篇阅读,教师可以灵活将之布置为课后思考题,仍可以保全教师的备课成果。学生课堂上接受效果好了,那么课后处理起来自然能得心应手。
教训往往比经验更让人刻骨铭心,吸取他人失败的教训是促进我们自身成长的一条低成本的捷径。以他人某一课堂环节为突破口,深入反思自己的课堂,在思考改进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或许是一个教师主动学习并形成自己教学特色的一种明智手段,这种自省的教训学习与“拿来”式的经验学习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个过程中教师自我提升的内驱力日益强大,教师个人成长的步子一定是坚实有力的。
【责任编辑 李晓旭】endprint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7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