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海学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忽略文本而谈作者,就违背了文本教学的初衷。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老师、教科书编者、作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媒介的中心必须是对文本的解读。
关键词:契合点;突破点;文本解读;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20/23-0053-02
笔者曾聆听过曾祥芹先生的《走进文章,走出文本》,听完之后,感受很深。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两点:
首先来谈第一个问题: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曾祥芹教授认为文本只是客体,对话应该是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流,但笔者认为忽略文本而谈作者,就违背了文本教学的初衷,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作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媒介的中心必须是对文本的解读。
在现代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对话理论的基础上,应对学生和教师重新定位,那就是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就成为阅读中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但同时也要承担阅读活动的组织促进者的责任。
思维,只有在对话中才会迸发出火花;认识,只有在对话中才会得到提升;情感,只有在对话中才会得到融合;智慧,也只有在对话中才会得到特殊性。因此,在新课标中一定要注重对话教学。在对话教学中,要充分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让学生在阅读中读出文本、读出作者、读出自己。
对话教学是需要策略的,创设情境、话题准备、展示交流、点拨校正、整合总结。一个宏观的对话单元需要策略:对话的时机、分寸、节奏、推进、详略。一个微观的对话细节也需要策略:如何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引领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真实参与、保持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更需要策略。
比如《老王》,抓住“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展开对话教学,幸运者是谁?不幸者的不幸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愧怍?这样步步深入,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研究。老王不幸的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缺陷、生活上的困顿,更不幸的是精神上的孤独,文中的“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这是多么让人心酸的回答,有人才是“家”,而老王无“家”!那时的作者,并没能真正体会到老王的心理需求,直到老王死后多年,她才真正明白: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的关怀不是物质上的给予,而是精神上的慰藉!
比如《好嘴杨巴》,抓住一个“好”字做文章,复核、探究、评价、目标集中,主题鲜明。从文中拎出一条提纲挈领的线索,作为理解课文,也作为架构全课的线索,我们认为这是对话教学较好的一种策略。
教师都知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那么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对话,来展示学生的见解和才情、生成学生的言语智慧、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实,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重视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阅读,不能沉湎于表面上的热闹,摆弄一些花哨的形式,而是要把工夫下在引导学生潜心琢磨语言文字上。拥有一种丰富的安静,把课上得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真正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就是“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
“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也不是随意地读,应该有质的规定性,最起码应符合阅读经验、人生经验、主流价值取向,文本创设的语言环境等等。
如《台阶》倒数第二段:“这人怎么了?”“这人”是谁?是你?是我?是他?一类人?一个民族?一个世界?父亲之问是天地之问、千年之问,是问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曾经有过的期待憧憬,曾经有过的任劳任怨,曾经有过的老骥伏枥,曾经有过的颓唐心老,曾经有过的怅然若失?一個人的人生百味,一类人的人生历练,一个民族曾经的历史,一种文化深深的积淀,一种人类的难解情结,一种人的生命本能?都在这一问中,这就是读者的提问、读者的解读。
走得进,更要走得出。如何走出文本,笔者想这就要求教师有广义文本的概念,比如笔者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要领悟诗人如何从小处、实处落笔,由茅草被秋风所卷,夜不成寐的家事,逐渐推广到有关国家人民命运的全局性问题;“从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呐喊中,读出诗人悲天悯人的广博情怀。并在此基础上把初中阶段所有杜甫的作品进行一次集结与拓展。《望岳》是青年的杜甫,意气风发,豪情满怀;《春望》《石壕吏》是中年的杜甫,经历着安史之乱,经历着心灵的煎熬与苦痛,他一方面渴望着朝廷的胜利,一方面又忧患着百姓的疾苦;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是老年的杜甫在生命苍老时节又一次振聋发聩地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在“吾庐独破受冻”的情况下依然要心怀天下、忧国忧民,这就是圣人!这样学生就从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不仅了解到了杜甫的作品,更了解了杜甫的为人,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或命题《我心中的杜甫》或自拟题目的心得感受。
其实正如萨特说“阅读是引导下的创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只要找到适当的突破口,就会走出文本,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快乐,获得真知。
【责任编辑 李晓旭】endprint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7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