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媛媛
语文课要通过课文的言语形式来训练学生的语感,让他们在阅读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丰厚语言积淀,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对于如何落实“言语形式”的训练,有些老师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
[问题一]缺乏统筹,使训练过于随意。既然语文课要关注“言语形式”,所以有些老师拿到一篇课文就会反复阅读,仔细搜寻,要找尽文本在表达上的所有“亮点”。但哪些要讲,哪些不要讲,讲要讲到什么程度,往往心中无数。于是,我们的训练内容开始变得繁杂:这个词语要品味,那个句子要赏析,这段话要分析写法,那段话要练习表达……过多的语言训练点,分散了文本的教学价值,从而使教学目标变得琐碎。另外,由于教师对应该在“言语形式”方面教给学生些什么比较随意,缺乏对整个教材体系的系统认识,教学中往往就课教课,因而重复进行训练的现象经常发生。比如:我们在教学《世界多美呀》一课时,就引导学生交流了与“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结构相同的词语,而到了三下教学《槐乡五月》时仍重新提出来让他们学习这种结构的词语,这种教学的随意性和无序性,造成了教学的无效和低效。
[问题二]错误解读,使训练游离文本。在教学中,我们进行的一切语言文字的训练,都应该紧扣文本所要体现的核心价值。一旦脱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训练就变得毫无意义。比如五下《爱如茉莉》一课,在课文的第4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教学这句话时,我们应该重点引导学生抓住“直奔”和“每天”来体会爸爸对妈妈的爱。然而,一位教师在执教时,却抓住了“花尽心思编的谎话”来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映儿花尽心思编了许多谎话,她会说些什么?由于教师对文本的错误解读,使训练偏离了文本所要表达的中心。
[问题三]点到为止,使训练流于形式。在教学中,对于文本的语言训练重点,我们也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然而很多时候这种训练还只是点到即止,并未落到实处。比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天游峰的高和险之后,教师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即作者是如何来写的?但是,我们的教学往往仅停留在引导学生发现比喻、夸张和反衬等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并未进行进一步的训练。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是关注了文本的写法,体现了语言的训练,实则对学生的帮助并不大,他们仍处于似懂似会,但未必真懂、未必真会的状态。
[问题四]追求形式,使训练脱离《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对学生进行的任何“言语形式”的训练,都应该紧扣《课标》的要求,既不能任意拔高,也不能随意降低。然而在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体现语言文字训练,设计了一系列看似精彩的训练点,却忽视了《课标》中对于不同学段的具体要求,任意拔高或降低要求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在《课标》中关于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明确指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而有的教师在执教三上《掌声》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体会小英上台前的矛盾心理,就将“慢吞吞”和“慢悠悠”两个词语的感情色彩进行了对比,这显然是拔高了学段的要求。
针对以上教学现状,在教学时,我们如何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做到扎实有效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一、 准确把握文本的特点,凸显核心价值
一篇文章值得品味的语言训练点很多,在教学时,我们要将文本所隐含的语文核心价值凸显出来,并进行有效的训练。比如,五上《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文章中最有语文价值的地方就是作品的语言、动作描写与人物形象的关系。关注了这些,我们的语文课就会充满语文味,学生的理解力、判断力、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相应的思维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同时也会帮助他们感受到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妙。
为了能够改变“言语形式”训练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教学时,我们还需要对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课上所必须学到的“语文价值”做到心中有数,并对其进行排序。这样,在教学具体的一篇课文时,我们的训练目标才会更加明确。此外,我们还要努力探索适合学习“某类文体文本”的阅读图式,争取以最少的学习资源,采用最有效的学习手段,达到最好的语文学习目标。
二、 正确解读《课标》和教材,训练目标明确
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中走个来回,就必须做到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来设计“言语形式”训练的重点。同时,为了能够准确地捕捉到典型的语言形式,教师还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地解读。有的文章语言特色非常明了,语言训练点很容易就能发现。如:《庐山的云雾》一课,作者在介绍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且采用的都是由总到分的写作手法。而有的文章语言特色就不甚明了,这就需要教师潜心会文,认真研读才能捕捉到。如《槐乡五月》一课的第3自然段开头这样写道:“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这里的“飘”字就用得非常巧妙,既写出了小姑娘们的身姿轻盈,又表现出了她们摘取槐花后的兴奋心情,可谓是“一字入口,百味皆生”。教學时,只有捕捉到了这些精妙传神之处,我们的语言训练才会更有针对性,教学才会更有实效。
三、 认真落实语言训练点,做到扎实到位
在对学生进行“言语形式”的训练时,我们还要努力创设语言环境,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去学、去练。只有在训练中看得到学生的发展,这才是最有效的教学。《爱之链》是一篇小说体裁的文章,其中的环境描写具有衬托人物心情、凸显主题的作用。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时,首先引导学生关注前两次环境描写,进而体会到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的作用。接着,他又引导学生借鉴前面的写法,根据结尾处的情感基调,选择恰当的景物,对结尾处的环境描写进行了补白。这样,既使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落到了实处,又加深了他们对小说主题的领悟,可谓一举多得!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实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