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璠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担负着从学习语言到应用语言的过渡。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语言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言语表达的方法,让阅读教学为儿童的言语习得而服务,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追求。本文从如何习得言语内容和习得言语形式两个层次,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
[关键词]言语内容;言语形式;阅读教学;感悟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以语言为主要学习对象,让学生感悟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语言习得是当前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课堂阅读教学的本质追求。因此,语文课程应当关注学生学会言语和习得言语。在语文课上,应当促进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言语,根据语境,正确、规范地运用已学习的字词、句段、篇章和标点符号等内容;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能借助贴切的遣词造句、命题立意、篇章结构、行文线索等,有方法、有创意地运用语言文字,力求富有个性地进行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品味语言,习得言语内容
言语内容指的是文本的内容,即词语、句子、段落、以及文本所表达的情感,也就是文章写了些什么。言语内容是基础,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角度习得言语内容,从而为言语的习得打下坚实的基础。
1.理解语言含义
品味语言是学习课文的重点,而理解词语的含义则是品味语言的第一步。首先,可以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是理解课文的起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随时查阅工具书,逐步养成随时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其次,学会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语境。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出发,学会理解词句的语境。在理解语境的过程中,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样,词语的意思就透彻了,这就为习得言语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2.感受语言情感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意思是语言文字是有感情、有内涵的,它需要我们反复咀嚼、体会。在我们小学教材中,入选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者反复挑选,有的荡漾着情感的涟漪;有的绽放着人性的光辉;有的凝聚着精神的力量。因此,我们在理解词语的时候,不但要了解词语的意思,还应该透过词语的意思去感悟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感受语言的温度。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有这样一个句子:“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老师在这里对“掠”字进行词语感悟。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掠”而不用 “抢”“拿”“搬”“夺”等其他词呢?这样换词对比,一番揣摩体会之后,学生明白了: “抢”是从别人那儿强行拿走,而“掠”字更显得轻松随便,也可以看出侵略者们想拿什么就拿什么,爱拿什么就拿什么。“掠”字更显示出侵略者的野蛮与霸道,这就激起了读者们对英法联军侵略者们的痛恨。可见,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揣摩之后会有一番个性的体会,这样,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不但感悟到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也能感受到用词准确对表达情感的辅助和点睛作用。
二、揣摩写法,习得言语形式
1.感悟精妙句式
很多课文运用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如形象生动的比喻、亲切可爱的拟人,使得文章更加优美生动。老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境,让学生体会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然后寻求习作中可以模仿学习的地方,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让自己的语言更生动。如在教学《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中的排比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引导学生感悟这个排比句式的妙用,然后让学生练习学写这样的句式。如,可让学生仿造这个句式写某种事物的特点。如,写天上的云“天上的云真 呀, 得 ;天上的云真 呀, 得 ,天上的云真 呀, 得 。”
2.领会表现手法
小学课文中,作者会运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而且取得各种不同的效果。如,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各种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特征;景物描写,既展示了特定的环境,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情感;抒情,既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又揭示了文章的内涵;议论,点明文章中心,升华主题……这些表现手法,都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细细体味,从而学会这些表现手法。如,四年级上册《那绿绿的爬山虎》一课,课文中有一个独到的表达特点就是借景抒情。文中有两处描写爬山虎的地方,是为了表达作者当时的心情,教师要引导学生来朗读它,感悟它并掌握它。首先,老师提问“此时的作者是怀着如此的激动、感动、不安和喜悦来到叶老家,一进门就看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们再来读读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看看你能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当学到“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这处的描写时,学生再次体会这处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此时已有了沉甸甸的收获,身上也有了一种向上的力量,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最后在课文的结尾处也写到了爬山虎。“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是寓意着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机和活力,也寓意着叶老的教导一直激励我前进。这样,学生就能掌握借景抒情写法的作用,以后就可以运用
3.把握篇章结构
课文的谋篇布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言语形式,每篇课文在篇章结构上都有精心的安排,都有独特的方法,它传达了作者在表达上的目的、意图。所以,把握一篇文章整体结构的特点,层层剖析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才能品味出文学作品的精妙构思,才能站在一个高度上对文本有宏观的认识,才能让学生有效地习得言语形式。如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全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接着按照一定顺序描绘了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景色,最后总结说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其间,介绍景物时,作者按照移步换景的顺序一一介绍长廊、万寿山上、万寿山下、昆明湖的优美景色,中间的过渡句“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承上启下,把全文缀连成一个泾渭分明的整体。其中,作者也按照由整体到部分,由内到外、由上到下、由远到近的顺序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文中不仅使用数字说明,也采用修辞手法,还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细腻的描写,把美轮美奂的颐和园展示在读者面前,也激发了读者对颐和园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激发热爱之情,更要重点讨论:课文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将这些内容描写清楚的。 这样,学生能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能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特点,这也是习得言语的一种重要形式。
总之,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内容,指导学生习得言语是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每位语文教师都以言语习得为任务,立足文本,在文本中寻找富有个性的语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刘仁增.《让语文回家——刘仁增语用教学新思路》[M].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9.
(责任编辑 刘新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