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燕萍
摘要:传统文化作为国家重要的发展历程见证和文化灵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意义,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势在必行。对于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而言,引入传统文化理念,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从而陶冶情操、全面提高道德修养。本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进行全面论述,结合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现状提出了具体的应用措施,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高中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的渗透。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深得国内外学者青睐,竞相探索其魅力与内涵。高中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内容,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够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便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健康认知与科学态度。重振传统文化,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精神引领,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一、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传统文化应用能力不足。
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教学主要以古文教学为主,学生在没有古代汉语知识的前提下,对古文中的音、义理解感到十分困难,因而往往急功近利,依靠工具书来理解文义,不但缺少了鉴赏的过程,而且常常断章取义,这对于传统文化应用能力的提高没有效果。
(二)教学中欠缺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入研究。
对于代表传统文化精华的古文作品,通过理解文章中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作品,而且可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体会。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并不重视对古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解读与传达,并不注重通过作品蕴含情感的释放来熏陶、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更多的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重,将作品涉及的翻译技巧、知识结构等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无法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并形成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在高中语文中开展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汉字和词汇的知识意义。
在汉字和词汇當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具有很重要的知识传承的意义,在语文教学当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有资料可考的甲骨文及同期文字开始计算,中国文字的历史已经有6000多年。汉字是音、形、义相结合的表意文字,其不仅具有表言达意之用,而且具有传播文化之功。而词汇是汉字的基本组合,是汉语表言达意的最小单位,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丰富的典故、格言、成语、对联等都是汉语词汇的文化结晶。
(二)文学艺术作品的品读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是具有永恒魅力的文化经典。这些作品能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长期的积淀和洗礼,并得以传承至今,必定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像先秦的诸子百家散文、东西两汉的歌辞谣赋、唐宋的游记散文等文学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高中生来说具有极高的品读和深思价值。
(三)传统伦理的思想意义。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伦理哲学思想,是我国古代人民知识和智慧的结晶。这些伦理哲学思想,主要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包括法家、道家、墨家诸多学派在内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儒家思想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众多核心概念,像“天人合一”等,都是我国传统伦理哲学思想的代表观点。这些思想当中的精华,对高中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传统礼仪的规范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传统礼仪对于现代社会中缺乏基本礼仪教育的高中生来说,既是熏陶其礼仪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而风俗习惯往往是一个地区甚或整个中华民族所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具有很高的规范价值,是高中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规范高中生基本言行的重要手段。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教学
(一)突出汉语思维引导教学。
汉语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主要反映手段,像古典修辞手法中强调的前后照应、首尾相观,正是中华民族整体思维方式的反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突出这一思维方式。如《六国论》一文,首尾都体现了“六国”这一文章的核心内容,反映出了整篇文章的首尾照应与统一的思维方式,在进行教学时,就应当对这种整体思维加以反映,并启发学生去感悟这种思维特点。
(二)深入探究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意义。
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意义,将其中所传达的传统文化观念、内涵作为教学重点,对其中所传达的道德观念、文化价值、风俗特点及传统价值观等内容进行介绍,并通过学生的自我品读将这些作品中的传统文化意义内化到自己的内心,从而产生与传统文化的共鸣。
(三)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着力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绘景咏物的文学经典,这些作品往往构思巧妙、绘图精致,需要从字里行间延伸开去,想象作品所传达的美景美图。如教学《荷塘月色》时,可以与“荷塘”、“月色”相关的传统文学作品加以比较,并通过古典乐曲、美图欣赏等方式来着力营造夜月荷塘的美景,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更多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拓展课外传统文化教学模式。
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除了要在课堂上进行合理设计以外,还可以将相关内容进行课外延伸学习,并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具体的方式包括:一是指导学生进行经典古文的品读、背诵,并与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的古文讲解相结合,使学生在长期的积淀中形成较强的传统文化应用能力;二是鼓励学生在课余扩大古代典籍阅读范围,使其在广泛的品读鉴赏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教学手段,只有结合学生实际,恰当地引入,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增进情感。通过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不仅使学生能够应用传统文化理解文学作品,而且能够运用传统文化创作出更多的文学作品,使学生能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高原.探析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7,(02).
[2]魏回春.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6,(15).
[3]陆紫秋.关于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5).
[4]常文侠.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剑南文学,2012,(10).
[5]王珊珊.论如何推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剑南文学,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