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晨燕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 上海 201620)
“三全育人”视阈下研究生德育工作模式的构建
寿晨燕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 上海 201620)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加强研究生群体的德育工作是顺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应有之义。高校通过建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德育理念和工作模式,横向激发研究生德育内化,纵向进一步优化德育的外部环境,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纵横相连的立体式研究生德育格局。同时,促进学校、企业和社会的三方联动,充分利用好各方资源,协同推进,从而全面促进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
研究生; 德育; 全员育人; 全过程育人; 全方位育人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1月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教研[2017]1号)提出:“十三五”期间,将保持研究生培养规模适度增长,在学研究生总规模将达290万人。伴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关研究生培养上的许多问题日益显露出来,例如:因学业、就业压力而导致心理问题;因缺乏明确的升学目标,入校后陷入迷茫,缺乏自身规划;理想信念日益缺失,出现学术不端及造假的情况。凡此种种增加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难度。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研究对象为本科生,对于研究生的德育研究和实践工作还处在不断摸索的阶段。针对目前特色不明、德育断层、德智失衡、知行分离等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出现的实效弱化的问题[1],各个高校已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如:在管理模式上,有些设立研工部采用“独立型”的研究生德育工作管理模式,有些在研究生院设立德育工作管理部门采用“嵌入型”的研究生德育工作管理模式,抑或采用学工部统管本科生、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共生型”研究生德育工作管理模式[2];又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上,有些高校尝试导师负责与集体管理相结合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3],有些则基于辅导员深度辅导模式开展研究生德育工作[4]等。但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研究生德育工作形势,这些方法显然无法完全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因此,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加强研究生群体的德育工作,提升研究生德育质量已经迫在眉睫。
研究生德育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以及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高校学生(包括研究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等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
(一) 提升研究生德育质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有效助力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研究生的道德修养、思想状况、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能否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求将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未来。同时,无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还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加强研究生的德育,提升研究生德育质量都是保障目标顺利实现的有效助力。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的重要阶段,复杂的社会形势容易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生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理想信念,因此就需要不断强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只有不断提升德育质量,增强研究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才能引导学生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从增强文化价值认同、提升民族凝聚力的角度,努力争做“中国梦”的发扬者和继承者。只有不断与时俱进,锐意探索,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研究生特色的德育路径,才能培养出既具备专业理论素养又具有高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出一批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生力军。
(二) 提升研究生德育质量是顺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必然举措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要取得重要进展。构建良好的德育体系,提升研究生德育质量,是不断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坚持落实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德育理念,实现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目标的重要途径。在2010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2017年1月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提出: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新育人理念,创新育人方式,改善育人生态,从而全面提升育人水平。这充分反映出国家对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而研究生这一培养阶段,作为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研究生德育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中长期教育改革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图1 “三全育人”的研究生德育工作模型
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当下研究生德育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认识到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分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围绕“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采取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对策,从而提出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德育质量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不断提升研究生德育质量,实现德育的主导作用。
研究生德育不是本科生德育的简单复制或简单延伸,想要提升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研究生群体的特点和研究生德育的特点,处理好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之间的关系,全面促进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为此,我们建立了以“三全育人”为主要理念的研究生德育工作模型,如图1所示。
在此研究生德育工作模型中,从横向看,我们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如何利用研究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通过激发研究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调动其内在体验和道德需要,激发其德育内化;从纵向看,则应进一步优化德育的外部环境,促进学校、企业和社会的三方联动,尤其在校内要建立起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理念和工作模式,充分利用好各方资源,协同推进,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优化德育环境。最终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纵横相连的立体式研究生德育格局。
当然,在此研究生德育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研究生自身的德育内化是基础,学校、企业和社会的三方联动则是搭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一立体式研究生德育格局的有力支撑。基础和支撑缺一不可,否则纵横无法相连,教育的闭环无法形成。
(一) 奉行全员育人的研究生德育工作机制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我们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不再仅仅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有关,而应是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的职责所在。因此,高校在开展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时候,应该牢牢树立起“全员育人”的理念,进而形成有力的组织保障、思想保障和队伍保障。
1. 建立组织协调机制,提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组织保障
成立研究生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门机构,明确责任主体,落实主体责任,统筹协调研究生德育工作,做好顶层设计,并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实提供经费保障。健全研究生德育工作研讨机制,从校级层面定期沟通交流,研判研究生的思想动态,总结存在的问题,研究分析成因,制订解决措施,推广宣传经验,固化德育成果。
2. 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提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思想保障
设计研究生德育工作各方协同的工作体系,形成高校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协同育人格局。校内应不断加强研究生部、学生处、教务处、宣传部、团委、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服务中心等和研究生培养有直接关系的行政部处与学院之间的联动,打破各自为政的壁垒;同时,在院、校两级层面都应加大对教辅人员、管理人员的思想引导,使其树立起“大思政”“大德育”的概念,共同融入全校的育人环境。校外则应大力协调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研究生德育资源,借助区域党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校外导师等资源,为研究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谋求契机。
3. 建立队伍建设机制,提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队伍保障
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队伍建设,在继续深化研究生导师责任制的基础上,引导导师和任课教师、辅导员、各行政部处、基层党组织和各类学生组织(研究生会、社团等)形成教育合力。全面落实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精神,大力推进师德师风教育,整体推进全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5]。充分调动学生自治组织的潜能,加大对优秀研究生骨干队伍的选拔和培训力度,发挥好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二) 塑造全过程育人的研究生德育工作框架
如果将研究生德育工作按在校期间培养过程来划分的话,大致可分为课程培养教育、科研素养教育、实习实践教育、日常教育四个维度,四个维度交叉展开,并贯穿于整个研究生培养阶段。想要有效提升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质量,就要将我们的教育科学融入研究生在校培养的全过程,而不应仅仅局限在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维度。
无论硕士生还是博士生,第一年都要接受系统的理论学习,这是他们开启研究生生涯的第一步。在课程培养教育中,任课教师是负责培养研究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主要群体。在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以来,研究生将通过参评学业奖学金的方式来支持完成学业,这对于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潜心科研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给研究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业压力。研究生生源较复杂,不同年龄、招考方式、培养类型以及来自不同本科院校层次的学生都将坐在同一个课堂听课,再加上研究生课程的难度比本科阶段更高,这将引起部分研究生在入学初期产生不适应,进而引发焦虑心理,更有甚者为了取得靠前的成绩排名或避免不及格而走上考试作弊的错误道路。因此,在入学后的适应阶段学生十分需要教师的引导。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在课堂面对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研究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在更加耐心细致教授课程的同时,也要及时研判学生的心理预期,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和授课进程,使研究生尽可能扎实地完成课业,这是建立良好学风的现实基础;思政课教师则可尝试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互动性更强的教学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应该在课堂中更多地承担起研究生培养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除了教授专业知识之外,更应为人师表严于律己,以此激发起研究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治学态度,让课堂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渠道。
科研比重的大幅增加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本科生教育最大的不同。在科研素养教育中,导师或校外导师是培养研究生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的第一负责人。当然,学校的相关部门也需参与到此过程中,学校要重视导师队伍的培养,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一方面应不断提高导师自身的学术指导能力,当学生在科研中遇到瓶颈时,能及时给予正确而有效的点拨,做好学生的学术引领,逐渐培养研究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端正的学术态度;另一方面,导师也应树立起较强的责任意识,不能只关心个人的事业发展,而对研究生采用放养式的培养方式,导致没有安排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指导他们的课题。一名优秀的导师不仅能时刻关心学生科研上的进度,也应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敬业精神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成为其道德楷模。此外,学校应进一步加大对科研条件的投入,尽力完善实验场地及实验设备,为研究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便于其在科研过程中能享受因付出而得到的成就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社会实践是提升研究生德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当在校研究生参与各类实习实践教育时,社会、企业和学校三者间的有机互动是培养研究生动手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提高其社会责任感的最佳助力。高校应在其中扮演好架接在学生与社会、企业之间的桥梁角色,为学生寻求更多社会和企业的资源,建立适合研究生的实习实践基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签订共建协议、聘请校外导师,为研究生的德育培养提供肥沃的土壤。当然,更重要的是学校要在实习实践教育过程中进行跟踪把控,安排专人定期做好评估、反馈工作。通过社会实践,让研究生在实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以此培养其敦本务实、敬业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并在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过程中学会辨析各种错误思潮,进而自觉抵制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此外,辅导员作为研究生日常教育的主力军,要善于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建立深度辅导的日常谈心谈话制度,及时掌握研究生中出国、外派企业出差实习、参加校外学术会议、结婚生子等情况,关心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学生的切实需求和困惑,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疏导和解决。与此同时,一方面辅导员要密切联系心理咨询中心、就业服务中心等部门,为低年级研究生提供新生适应性教育,帮助其端正研究生的读研动机、提高自我认知,为高年级提供创业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功观;另一方面辅导员要善于利用并喻文化的传递模式,挖掘研究生党支部、研究生会、班级、课题组及其他学生组织的学生骨干队伍,对在校研究生进行朋辈教育,让研究生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
(三) 夯实全方位育人的研究生德育工作载体
全方位育人要求我们在搭建研究生德育工作载体时,既要考虑文化引领这一“软”抓手,又要考虑激励措施这一“硬”抓手,从软、硬两方面为提升研究生德育质量创造条件,从而全面夯实育人的载体保障。
1. 依托文化引领,助力研究生德育内化
道德的本质是自律[6],德育内化则是对价值、情感、态度以及行为的认同,我们可以以文化引领为“软”抓手,整合知、情、意、行四个环节,即:通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升研究生的道德认知;坚持示范引领以陶冶研究生的道德情感;倡导科学素养与学术规范以锻炼研究生的道德意志;注重实践养成以培养研究生的道德行为。通过四个环节强化受教育者的自我内化,提高研究生的德育实效。
高校应结合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独特的学科优势、雄厚的师资力量,协调各部门围绕研究生德育的知、情、意、行四个环节,开展一系列严肃又不失活泼、有意思又有意义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同时结合新媒体这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以生动、鲜明且来源于生活的真实体验,来帮助研究生解读社会生活和社会现实,形成道德感性认识,进而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和培育其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意识。
这里说的文化引领还包括全校师生员工日常所展现的精神风貌,例如:领导、教师在接触学生时展现出的人格魅力;各职能部门在接待学生事务时表现出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辅导员在日常对待学生时的关心关爱,在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秉持的公平公正,等等。诸如此类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都会潜移默化地熏陶在校研究生。因此,每一位教职员工都应成为“文化引领”的先驱者,使得亦策善能的校园文化在高校蔚然成风。
2. 完善激励体系,激发广大师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完善的研究生德育工作激励体系不仅能激发教职员工的育人动力,推动他们从外在动力逐渐转化为内在动力,也能激发在校研究生将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科学精神内化为一种自我的精神追求。
一方面,高校要研究制定科学的研究生德育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和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定、导师遴选等各个环节中全面推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的考评机制,强化育人导向,并将育人的业绩作为人员晋升和调动的重要参考依据;定期评选师德标兵,深入挖掘身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优秀典型,并在教、辅、管理人员等不同类型的队伍中设置一定比例的获奖名额,激发全校教职员工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职业素养,鼓励其积极投身于良好的校园德育氛围的营造中去,最大限度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育人积极性。
另一方面,高校要进一步制定出台有关研究生群体的奖励办法,如:在保障研究生基本生活待遇的基础上,加大以科研成绩为导向的研究生奖助学金的发放力度,同时在研究生奖助学金的评审过程中引入学术不端的一票否决制;加大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类大赛的奖励力度,鼓励更多的研究生积极投身于学术创新及学术成果、创业成果的转化中去;定期开展研究生学术标兵、研究生道德标兵、研究生年度人物的评选,发挥朋辈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建立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德育理念和工作模式,不仅在制度层面上打破了阻碍提升研究生德育实效的瓶颈,更重要的是从操作层面上为今后开展研究生德育工作提供了方向,以德育外部环境的改善促进学生德育内化的实现,从而全面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
[1] 许佃兵.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实效弱化困境及其对策[J].江苏高教,2012,(3):100-101.
[2] 吕冬诗,杨国庆.论研究生德育工作管理模式的创新性构建——基于全国56所建有研究生院的大学的调查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1,(2):53-56.
[3] 王立成,曹旗.导师负责与集体管理相结合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1):74-76.
[4] 陈博.基于深度辅导模式的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途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226-227.
[5] 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EB/OL].(2016-12-08).http://www.moe.edu.cn/jyb_xwfb/s6319/zb_2016n/2016_zb08/201612/t20161208_291276.html.
[6] 刘玉琦.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J].职业时空,2007,(4):26-27.
2017-02-11
寿晨燕(1984—),女,浙江绍兴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党建。E-mail:shouchenyan@dhu.edu.cn
G641
A
1009-9034(2017)01-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