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
摘 要:体育课程是唯一贯穿所有学段的基础学科,小学阶段是兴趣、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要想更好地将体育思想从内容渗透转向践行课程目标,一味强调体育课改是不够的,为了避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本文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分析讨论了体育承载的独特、鲜明的学科育人价值。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课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9B-0070-02
一、问题:核心素养的疑惑
学校教育的很重要的功能就是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从2016年到现如今,“核心素养”是教育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那么什么是体育与健康?什么是教育?什么是人的核心素养?体育的核心素养又有哪些呢?
“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有信息素养、思维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身心素养,不同学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它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需要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具有发展的连续性、阶段性和整合性。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连续性的DNA,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说过:“素养需要在长期的教育中慢慢养成,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基础教育学校在课程改革方面要进行三方面的努力:第一,将身心健康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第二,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第三,课程内容及实施要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基础。”
二、必要:核心素养是体育教学的追求
近几年来,各学科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也欣喜地看到了课改后学生的反馈——变被动地上课为主动地学习,成绩上升的同时更看到了师生关系的融洽。
体育学科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是运动技能的掌握,学习一种新的运动技能势必有身体的动作,所以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较其他学科更多,故而老师要实现与学生的讨论共学,首先要让学生们掌握相应的安全防护,在引导学生们做好准备活动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防御性练习是不可缺少的,老师可以针对某个动作进行分析引导,促进学生先思考摸索,再指导纠正,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技能动作。如此看来,体育学科的课改无疑也是有必要的,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强调: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體验,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要想打破体育教学被动的局面,只是在教学方法上、形式上做文章是不可能有质的突破的,还必须建立新的教学体系,使体育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封闭走向民主,由教师统领课堂变为师生共同探讨、参与,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关键:在体育教学中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体育教学粗中有细
如今微信朋友圈的信息铺天盖地,除去商业信息,真正与教育相关的话题少之又少。笔者在关注了很多一线教育领域的公众号后,发现对于初高中学段,人们的关注点大都停留在学习迎考上,而很多幼儿园和小学虽然会举办各种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等,从图片和文字上看名称新颖、内容多样,有喊奥运会口号的,有模拟最新电影进行设计的,学生们穿着整齐的服装参加开幕式,开幕式上展示的表演更是让人顿觉高大上,但是想找体育技能展示,却并没有,最多只是简单的拉拉操表演,所以说真正能反映现在孩子们身体能力的内容基本没有,表面上传达着一种讯息:看!我们是严格按照国家最新要求来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培养的,我们的学生在操场上表现得多么大方。但是其实质又是什么呢?
现在体育杂志上出现的文章很多,有关于自制器材的、趣味运动的,这说明研究课堂的老师很多,但是学生体质情况却并不好,甚至有的五六年级的学生一个前滚翻居然锁骨骨折了,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孩子的身体素质还是没有得到提高。笔者认为,竞技体育中提出的身体素质的5项内容(速度、灵敏、力量、耐力、柔韧)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为了调动小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将整节课都用游戏取代是不妥的。游戏好不好?当然好!首先游戏可以调节、调动学生的身体和情绪,其次游戏的规则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感受社会规则,但是它还是不能成为发展身体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因为要想开发学生的身体能力,还是要根据不同阶段孩子的水平来追加一定负荷的运动量、运动技能才行。
(二)“核心素养”广中带精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并不是今天开始的,进入信息时代以后,这种要求越来越迫切,每一次教育改革都在探索怎样给孩子们最好的教育。我们不必执着于“核心素养”的标准答案,而是要对其有一个不断加深认识的理解过程。
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使其学会做人,从而成为有用的社会人。做人比知识的多寡要重要得多,只要具备基本素质,就可以在未来不断学习,但品行习惯没有养成,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说透了就是会使孩子输掉一生。应该教会学生如何爱人类、爱社会、爱国家,加强青少年的抗压教育、挫折教育。而这些通过体育学科可以实现,因为体育是身体的基础,运动出汗能使人兴奋、解乏,而体育本身就带有竞技性,课改后老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在面对失败后的鼓励,在取得第一后的坚持……这些就是体育教学的艺术魅力。
那么,比赛就是教育吗?特长、分数就是人的核心素养吗?我们的教育是否真的“搭错了车”?笔者认为适当的比赛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定位自己,拓宽自己的眼界,然而如果单纯地只追求成绩则很危险,这样培育的学生太过于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中很多重要的元素,如团队协作、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等。体育竞赛中的失败恰恰也是教育的重要部分。风雨过后不一定会出现彩虹,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只教给我们的学生失败乃是成功之母,更要让他们认识到每一次失败后的反思与成长,每一次的突破自己、超越自己。
四、方向:“核心素养”成为体育的常态
在分析了“核心素养”于体育的重要性后,作为一线体育教师的我们更要知晓,除了课程设置强调整合外,在课程实施上,教师对专业领域的整合更是重中之重。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体育知识与技能,更让学生通过自己有限的能力去发现、创新,领会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一步一步地积累与沉淀,最终形成自己满意的身体能力,这与其他学科一样,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勤于问“为什么”,并努力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整合:
1.培训。多数体育教师能够接受体育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积极适应体育新课改,但也有部分老师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对待教学,这就要求学校对于教师的业务培训重视并规范起来,促使老师们多渠道、多方位地接触并掌握前沿知识。
2.反思。真正的课改不是成功的累加,而是对失败的不断更正。教师的自我反思是促进教师成长,保证课改实施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要将理论学习与反思行动研讨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地唤醒体育教师的反思意识,提高体育教师的反思能力。
3.科研。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从教学中发现的每一寸亮光,总结到的每一个经验都可以将之形成图片与文字,供同行们学习讨论。这样长此以往,可以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识和实验行动,对于每一位体育教师的成长都十分有利。
体育课程的改革任重而道远,改革能否深入到深层次将关系到对我国青少年的实际教学,广大体育教师应当全力以赴,努力探求,立足核心素养新方向,研究体育课改形式和内容,为改革的深入发展,为祖国培养更为优质的栋梁,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陈钱林.我看核心素养[J].中小学管理,2015,(9).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