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及对策

2017-09-30 03:11陈发良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30期
关键词:习惯养成小学生农村

陈发良

摘 要: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农村逐渐缩小了与城市的差距,农村小学教育工作也随之发生了改善。可是,受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问题,因此对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0-005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0.034

習惯是个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言行举止经过多次重复之后形成的生活方式。习惯对于人的性格的发展至关重要,好的习惯可以养成健康的性格,让人终身受益。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其中的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因此,在开展对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工作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阶段更应该引起重视。

一、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比起改革开放前,现在的农村家庭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他们与城市的家长采取了同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百依百顺,过度溺爱。当天真的孩子备受宠爱,就非常容易形成自私的性格。这种性格直接影响到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他们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注重个人利益的得失,当个人的心理需求得到外界肯定或者满足,他们会感到开心和骄傲;当无法得到满足,他们就会焦虑和抱怨,甚至出现自我否定。

(二)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起着榜样作用,家长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孩子受教育的程度。当前农村的学生家长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学历基本维持在高中水平,甚至一部分学生家长上完小学就不再接受教育,直接下地干活或者外出打工,如此一来,他们的教育理念就缺乏一定的先进性,导致在日常生活中疏忽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比如孩子放学回家以后不先完成作业,而是和村子里的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或者在家中看动画片。针对这种情况,学生家长只是简单地责备几句便不再继续约束。在他们的教育理念看来,先完成作业和后完成作业效果一样,没有必要去强调先后顺序。正是这种对孩子行为习惯教育的疏忽,让孩子养成遇到问题不分主次关系,任由性情决定行为的不良习惯,影响到性格的健康发展。

(三)家长外出打工现象普遍

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一些学生家长选择外出打工挣钱来补贴家用。通过他们的努力,虽然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但是对孩子的教育却疏忽了,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道德品质方面出现瑕疵,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学生大多由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照顾,他们对孩子的溺爱比起孩子父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使得孩子在家中基本占据主导地位。由于缺乏约束,这些孩子很容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没有父母的监督和管理的情况下,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发展,最终将影响到人格的健康发展。

二、应采取的对策

(一)把学生融入集体,在集体活动中受到教育

学校教育的魅力就在于它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使学生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教育的目的。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小学教育中普遍采取的教育组织形式,学生在学校大环境中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在班级通过集体生活受到团队文化的影响,这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班级的特点,尽可能地组织班级活动,让每一名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让学生相互影响,锻炼他们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能力,改正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理念,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尊重学生,用心交流,尽心帮助

在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用心与学生沟通交流,主动去寻找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管理中时常遇到各种问题,且由于学生的风格特点也不尽相同,当出现问题后,教师要从学生出发,因材施教。教师还要特别关注学习成绩落后、行为习惯与他人格格不入的学生,主动去了解他们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出在哪,是学生父母的教育问题出现了问题,还是学生自身存在问题;要了解学生不良习惯的产生原因,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建立教师与家长合作机制,制定具体合作方案,通过精诚合作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不仅可以让我们学习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能净化我们的心灵。小学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阅读的行为习惯,让学生从书中寻找到乐趣,在乐趣中学习知识,用新的知识来丰富他们的认知结构,让他们从书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从而为学生的言行举止建立标准,激励学生自觉地按照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进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加强行为规范训练,循序渐进推进养成教育

小学班主任要按照学校要求,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班级行为规范。在具体执行时,班主任要民主和公正,先由学生自己制定行为规范,班主任认真记录并寻找出可行的规范内容,然后再提出自己制定的行为规范,争取到学生的一致认可。学生参与制定和讨论,就会更加重视行为规范的意义,让行为规范发挥应有的作用。结合农村小学生的特点,行为规范应该包括个人卫生、思想品德、言行举止、衣着标准、爱护环境、学习态度、体育锻炼等内容。确定行为规范之后,教师就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锻炼,然后继续安排活动。通过反复的活动,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结语

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事关未来的人格发展,因此要引起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树立持之以恒的决心,循序渐进的耐心,同时要调动社会各方资源融入到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工作中,促使学生自觉养成行为习惯,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志辉.用贤文化引领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268-269.

[2] 乔丽.试论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5(Z2):35.endprint

猜你喜欢
习惯养成小学生农村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几点做法
高中物理的“举一反三”学习法
论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让“量化”更加的“亮化”
我是小学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非常小学生